权威资料来源:《红军对东北军的三次重创》、《徐海东大别山围歼东北军一一五师》

1934年1月22日,刚刚结束考察回国的张学良在南京见到了蒋介石,此次会面蒋介石主动邀请张学良与自己合作。面对蒋介石开出的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一职,张学良欣然接受。

直到此时,张学良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蒋介石给他挖的坑。见到自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张学良没想太多,立即动身指挥东北军,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准备攻打鄂豫皖边区的红军。

之后,红军经过长征抵达陕北等地,张学良又奉命担任了西北剿总副司令,继续与红军战斗,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彻底打醒了张学良。



几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失去了东北等根据地,但他通过避战的措施,还是将东北军主力保住了。虽然张学良因此事承受各方指责,但他依旧是国内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这也让他成为蒋介石的心头大患。

于是,蒋介石决定利用张学良的军队去打红军,无论哪方损失惨重,他都能坐收渔利。张学良在这之前与一些中共人士打过交道,两军也打过一些交道,他认为自己的军队是有实力与红军较量的。

1935年夏,东北军4个军11个师共计16万人来到了陕甘一带,按照张学良与蒋介石制定的作战计划,他们最先打击的重点,就是徐海东等人带领的红二十五军。

此前,蒋介石曾调安徽的刘镇华与红二十五军交战,没想到被红军打得狼狈不堪,还白白送给了红军大量装备物资。得知对手是红二十五军,张学良不敢大意,之前在大别山,他们曾经与红二十五军交过手。



那时,张学良调动了3个师的兵力,打算一举消灭二十五军,没想到他的部队被徐海东等人打得丢盔弃甲。他麾下115师的两个团被红军歼灭,气得张学良直接把115师师长姚东藩给撤了。

有了之前的教训,张学良这次变得非常谨慎,他直接派出了自己的嫡系67军,军长王以哲带着部队很快就抵达了洛川一带。

王以哲等人并没有与红军直接交手,也没把红军当回事,他直接让两个师沿着公路向延安推进,正是这个部署,让红军发现了战机。

徐海东、程子华等人分析了战局后,认为67军轻敌冒进,部队主力已经分散,眼下他们需要打甘泉。甘泉至延安之间的劳山地区群山连绵,大部队无法完全展开,只能沿着公路变成长蛇阵。

因此甘泉就成为交通要地,拿下这里就能将王以哲部队南北隔开。当然,二十五军的目标不仅仅是这个,他们决定围绕着甘泉打援。



王以哲也清楚甘泉的重要性,他派了一个团维护这个交通枢纽,可他低估了红军的实力。刘志丹等部队领导人非常熟悉当地的地形,他们迅速指挥红军各部队进入指定位置,全军做好了围点打援的准备。

后来二十五军用部分兵力包围了甘泉县城,敌人见状急忙求援,一切正如徐海东等人预料得那样,朝着延安进军的敌人得到消息,生怕自己的后路被断,急忙回援。

很快,110师就赶了回来,该师师长何立中也有经验,他注意到了周围的地形,担心红军会有埋伏。

权衡之下,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红军会选择更容易埋伏的九里山,于是他提前留了一手,将一个团放在了原地留守,自己带着部队仔细搜索。

没发现红军的部队后,他便放心前进,结果他的部队在前面的劳山被红军伏击。



何立中万万没想到,红军会选择远不如九里山险峻的劳山埋伏。最终,110师除了留守的一个团之外,其余被红军全歼。

劳山之战让东北军彻底清醒了,可眼下他们已经没有退路,随着回援部队在劳山被消灭,67军的主力被红军困在了延安一带。轻敌冒进的王以哲也被困在了那里,整个67军有瘫痪的风险。

事已至此,67军决定尽快打通道路,于是他们从107师中抽调了一个团以及一个营的主力,进驻了榆林桥。带领这支部队的人是619团团长高福源,他相当有作战经验,部队刚刚抵达榆林桥后,他谨慎布置防线。

高福源命部队抢占有利地形,在四面山头构筑工事,并围绕村子挖了一条战壕,直通村子后山,企图以碉堡战术固守。

他把一个加强连放在村子后山,控制制高点,同时又在洛河南岸驻守一个营,以控制南边的制高点。他的这一番部署,确实给红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可榆林桥的位置十分重要,若是不拿下这里,分割67军的战略就会失败,红军刚刚经历了劳山之战,部队还没来得及休整,但敌人来得太快了,大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此时,整编完成的红15军团在徐海东等人的指挥下,主力已经逼近榆林桥一带。徐海东多次带人到榆林桥附近侦查,把东北军在这里的防御部署搞清楚,他们决定打一场攻坚战。

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红军部队分两路,进入了指定位置。

后来一天凌晨,红军便趁着雾气,对榆林桥的敌人发起了进攻。高福源确实做了周密的准备,他在东侧制高点的加强连给红军带来不小的伤亡。

红军战士们奋勇作战,他们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防线,又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消灭了敌人的加强连,成功拿下了重要的制高点。另一侧的红军部队渡过洛河,对敌军在南边的制高点发起了进攻。



眼见两边敌人都已经被拖住,徐海东急忙让担任预备队的部队对榆林桥发起了进攻,红军成功扫清了敌人在外围防线的所有据点,高福源得知此事非常惊讶,他迅速调集部队,打算把丢失的阵地给夺回来。

他们向榆林桥外围的红军部队发起了猛攻,面对敌人的攻势,红军战士们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洛河南岸的敌军在韩先楚等人的猛攻下,逐渐溃退,红军成功消灭了敌人一个营,并顺利占领了制高点。至此,榆林桥一带的重要高点都被红军占领,可高福源依旧没有放弃抵抗。

67军得知高福源的部队陷入苦战,也派出飞机打算从空中支援。红军见状便发起了全线进攻,和敌人纠缠到了一起,让敌军的飞机无法发挥作用。



高福源见到自己的部队危在旦夕,急忙四处求援,可红15军团早已做好了准备,周围战略要地都已经被红军部队控制,附近的敌人都处在红军的监视中,他们都无法及时增援。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战,高福源的部队彻底崩溃,红15军团成功拿下了榆林桥,残余的敌人也纷纷选择了投降。

随着榆林桥之战的结束,67军陷入了绝境,他们不但没办法打通南北的道路,还损失了大量的兵力,67军彻底陷入了瘫痪,被红军分散包围在了不同区域。

得知了67军的情况后,张学良忧心忡忡,这可是他的王牌部队,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他又调集了5个师,在57军军长董英斌的带领下,与67军东西对进。

他们的计划非常完美,想着将盘踞在洛河以南的红军主力消灭,那样还能顺道打通延安到甘泉再到洛川一线的通道。可张学良没想到的是,东北军这边增兵了,红军那边也有了变化。



当时刚刚完成长征的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等人的带领下,已经顺利与红15军团会师了。得知了红15军团的情况后,毛主席等人决定:尽快打退这些来犯的敌人,那样才能让红军在陕北站住脚。

毛主席经过一番分析,打算在直罗镇与敌人交战,直罗镇位于葫芦河以南,是甘肃通向陕西道路中一个较大的村镇,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一带南北都是连绵不断的土山,而中间则是一个狭长的河谷,同样无法让大兵团展开作战。

根据前面部队的侦查,毛主席等人得知东北军的109师作为先锋,由于他们不熟悉当地的环境,再加上糟糕的道路,部队进军并不顺利,还需要一边修路一边走。

109师抵达了直罗镇后,该师师长牛元峰却没有向军部及时报告这个情况,也没有通报接下来的作战计划。牛元峰与之前的王以哲一样,都轻视红军,见到自己顺利来到直罗镇,他认为自己肯定稳了。

于是他连防御工事都没修,就直接让两个团到直罗镇南北两处高地上警戒,自己带着一个团留在下方河谷中。



牛元峰万万没有想到,他已经落入了红军的陷阱中,次日,早已准备好的红军对两侧高地同时发起了进攻。牛元峰从睡梦中惊醒,得知此事十分惊愕,急忙要打电话求援,没想到电话线都已经被红军切断。

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部队立即准备战斗,驻扎在高地的部队完全没有准备,在红军的猛攻下迅速溃散,很快红军就将两侧高地的敌人打扫干净。

接下来红军的部队开始包围直罗镇的残敌,牛元峰带着部队一边打一边退。红军部队紧紧咬住他们不放,牛元峰无奈之下,带着剩余的部队一路退到了镇子南面一处小高地上。

牛元峰带着部队在这里阻击红军,幻想着周围的部队能及时来救他,可红军和之前一样,早就切断了其他方向增援的道路,有可能来增援的部队也没能力来救他了。

就这么打着打着,牛元峰也认清了现实,他便组织部队开始突围,没想到红军不会轻易放走他们,几次突围都被红军给打了回来。

牛元峰眼睁睁看着包围圈不断缩小,自己身边的部队越打越少,他感到无比绝望。到了后来,牛元峰的部队就只剩下了几十个人,红军抓住机会冲了上去,将这些残敌全部消灭。



在这个过程中,周围的东北军还曾派出了一个团,结果不但没救出牛元峰,还把自己给搭了进去。直罗镇战役结束之后,张学良彻底绝望了,他的精锐部队被红军打成了这样。

前后四次与红军交手,自己一次都没有赢过。眼下67军危在旦夕,自己派出去的部队也遇到了危险。

在现实面前,张学良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虽说后来张学良转变态度与中共合作,也是想打回东北,心里是有国家的。

但若是没有红军取得这几次胜利,狠狠打了张学良一顿,恐怕他也不会那么快下定决心。

在东北军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与红军交手的损失可以说是最惨的,张学良的主力部队被红军大量消灭,近四个师的部队被成建制消灭。

当然,这还要多亏了中共不想和他继续打下去,否则张学良的67军以及其他几个主力部队,恐怕也都逃不掉。



除了主力精锐部队的大批量损失之外,几次交手下来东北军高级将领的损失也让张学良十分痛心,这些东北军很多都是张学良一手培养出来的,诸多将领都是他的嫡系心腹。

比如劳山之战中,110师师长何立中受伤被俘,之后因伤势过重身亡,师参谋长范驭洲,团长杨德新等大量将官被俘。

在榆林桥之战中,红军俘虏了619团团长高福源、营以上军官6名,到了直罗镇战役中,109师师长牛元峰战败自杀,大量将官成为俘虏。

几个主力师的部队被消灭,而且光是师长就死了两个,师级内部,团级也有,这样的损失对当时任何一支部队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伤害。

这个我们通过直观的小对比,也能看出来一些眉目。

毕竟后来东北军出身的未来开国上将吕正操、当时还只是116师下面的一个团长,开国中将万毅也还为112师第334旅第667团上校团长。至于开国少将解方,则为第51军第114师参谋长。



即便不论这些心腹大将对张学良的打击,单从长文看到精锐部队的批量损耗,也不是身为少帅的他能承担的起的!

而更令张学良绝望的是,战后蒋介石居然拒绝让他恢复109师等被消灭部队的编制,这也让张学良彻底看清了他这个结拜兄弟的真面目——怪不得老蒋让他打,原来也是只想消耗他的实力。

因此,与红军合作在当时已经是他唯一的选择了。

之后虽然因为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东北军在蒋的打击下逐渐分化并走向灭亡,但他们还是在抗战中有着出色的发挥,用行动洗刷了曾经九一八事变带给他们的耻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