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张学良生日之际,已经61岁的的徐文惠为了了解父亲徐海东当年与东北军作战的情况,特意远赴夏威夷探望。
当张学良知晓眼前之人是徐海东女儿时,一双浑浊的眼睛突然散发出光彩,他很精准的说了一句话:
“你是第15军团红25军军长徐海东的女儿。”
徐文惠虽然是怀揣着了解父亲过往的心理去探望张学良,但当时联系到的时候,张家人明确对她说,最好不要在张学良面前提起徐海东和他曾经的战斗经历。
不过,令张家人并没有想到的是,徐文惠见到张学良后,并没有提及往事,反倒是张学良主动说起,甚至还吩咐人专门从楼上把赵四小姐也请下楼来。
原定只是20分钟的见面,张学良拉着徐文惠生生聊了接近两个钟头。
一
徐文惠对父亲与张学良之间的“交情”,可以说是从小耳熟能详。
徐海东年轻时虽然与女儿谈论过去打仗的经历不多,但却时常说起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以及陕北时期同东北军交手。
1946年9月,徐海东携妻子到大连休养,后来一住就是很多年,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1950年2月任大连海校副校长兼副政委期间,就经常登门拜访徐海东。
张学思几乎是追着徐海东问:当年你是怎么“吊打”我哥哥的?
也许是被缠的没办法,徐海东只好把当年这段经历细致的讲了一遍,给当时尚年幼的徐文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徐海东与张学良有不打不相交的缘分。
1934年1月8日,张学良旅欧回国后,在上海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由于张学良在旅欧期间,接受了德国、意大利的影响,认定了只有法西斯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在发言中除了宣传抗日,开表露了一个观点,就是同蒋介石合作,拥护蒋介石的统治。
事实上,张学良旅欧期间,本有去苏联考察的意图,但因为“中东路事件”,双方关系闹得很僵,苏联拒绝张学良入境。
所以张学良其实算是走了一段弯路。
也就是在同月,蒋介石在南京会见张学良,提出让张学良出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代行蒋介石所自兼的总司令职权,帮助他巩固鄂豫皖三省地区。
蒋介石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围剿后,红四方面军因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影响和张国焘的错误指挥,致使反围剿失败,被迫离开根据地,但鄂豫皖苏区当时还留有红25军继续坚持斗争。
张学良答应了蒋介石的任命,心里却对我鄂豫皖苏区红军不以为然,当时东北军有几十万大军,对付一支游击队一样的武装,又能有什么困难。
1934年3月1日,张学良到武昌宣誓就职,并调来原驻华北的一部分东北军到鄂豫皖地区,当时围剿鄂豫皖苏区的国民党军东北军加杂牌军以及中央军一部分,约有20万人。
张学良当时不仅拥护蒋介石武力上统一中国,还谋求进一步合作,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张学良不仅下令让东北军校以上军官全部加入国民党,还分批组织中高级将领到庐山军官团受训,并同意蒋介石在师以上部队设立政训处,由复兴社派人充任。
这一时期张学良对蒋的支持,可谓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
可这时鄂豫皖前线却传来东北军失利的消息。
二
1934年4月,徐海东率领的红28军主力与吴焕先率领的红25军在河南省商城县豹子岩会师,两军合编为红25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当时,红25军决定返回鄂东北地区,在通过通过潢麻公路时,被东北军57军109师察觉,时任军长的何柱国因为摸不清红军底细,所以派了两个营追击,趁此机会,徐海东与中途伏击,东北军死伤上百人。
张学良闻讯大怒,随后调集幕僚团筹划消灭红25军。
1934年6月下旬,张学良制定了一个“百日围剿”的计划,时间从7月1日至10月10日。
总而言之,张学良的“分区驻剿”和“机动追剿”的办法,将鄂豫皖边区划为6个“驻剿区”和1个“护路区”,以60多个团担任“驻剿”,以11个团组成4个追击队,给红25军生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敌众我寡,红25军只能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争取主动,持续性的打击强敌。
同年7月12日,东北军集中三个师的兵力,从东西两面进攻河南省罗山县西南朱堂店地区。
为了避敌锋芒,徐海东、吴焕先率领红25军向东南白鸭山、何家冲、殷家冲一带转移。
当时,国民党军第四追击队第115师两个团在发现红25军转移方向后,一路尾随追击至长岭岗一线展开,红25军意识到战机已至。
徐海东盯上115师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这支东北军内部厌战情绪特别高,战斗力并不强,对我军而言是一个机会。
1934年7月17日凌晨,红25军在地方武装协助下,发动了对115师突袭,将该师两个团打垮,敌5个营被全歼,红25军缴获轻机枪60余挺、长短枪800余支。
战后张学良大怒,撤了115师师长姚东藩,该师残部撤往孝感休整。
张学良生气归生气,但经过长岭岗战斗后,他也意识到我军并不好对付,中国共产党乃至红军究竟有什么神秘的力量能够以弱胜强,是张学良最好奇的一点。
有意思的是,就在张学良苦苦思索之际,斛山寨一战东北军又被红25军击溃两个师。
1934年9月,程子华带着中央文件来到鄂豫皖苏区,当时中央要求红25军组成北上抗日先遣支队第二支队北上,同年11月4日,省委接到命令后,立即通知了红25军,徐海东、吴焕先遂准备北上。
当时东北军王以哲67军两个师仍然一路尾随追击,直至光山县南的斛山寨。
应该说当时的东北军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于红25军都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也是东北军率先发动进攻,红25军本来是面临颓势,但徐海东灵机一动,决定以红74师一部固守斛山寨制高点,另以红75师两个团从侧翼袭击东北军。
东北军猝不及防之下,受到三面夹攻,因不明我军虚实,无奈只能后撤。
此战红25军仅以3000兵力,毙伤俘敌4000多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34年11月10日,红25军抵达花山寨,参加了著名的“花山寨会议”,由此开始了北上抗日的征程。
1935年9月18日,红25军抵达陕北苏区永平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并根据中央指示成立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兼陕北省委委员。
三
当时陕北苏区面临困难加剧,尾随追击红25军的是王以哲的67军,兵精粮足,是东北军的精锐,麾下有四个师的兵力,实力雄厚,而且还补充了何多筌率领的独立第105师。
这个东北军独立第105师名义上是一个师,但实际上却相当于一个军。
为了促成与中央红军会师,红十五军团势必还要与东北军再战一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陕北地势不平整,沟壑纵横,实际上对大兵团作战不利,东北军总兵力上虽然占优势,但进入陕北以后,也只能兵分多路进军。这么一来,红军无论选择哪一路,在兵力上都占有优势。
更有意思的是,东北军67军过去多次与红军作战,不少战士都被红军俘虏过,并亲自感受过红军优待政策,该军中有还有不少地下党员以及进步青年,他们对发动内战根本不感兴趣。
久而久之,部队的态度影响了王以哲。
王以哲带着表面上比红军强出数倍的兵力,却在陕北屡战屡败,特别是1935年以后得劳山战役。
徐海东以红十五军团7000兵力,在肤施(即后来的延安)与甘泉的公路上伏击国民党军107师,毙伤该师自师长何立中以下1000余人,俘团长以下37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轻重机枪180余挺,炮12门,战马300余匹和电台1部。
王以哲在劳山战役后,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对陕甘苏区采取严密封锁。
1935年10月20日,为了维护南北交通线,王以哲派出67军第107师1个团附1个营,进驻甘泉以南榆林桥。
徐海东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心趁敌人工事尚未完全修好之际,拿下这处关键点。
榆林桥战役是红十五军团真正意义上真刀真枪的与敌硬碰硬的一战,榆林桥守敌为67军107师619团团长高福源所率领的一个加强团共计四个营的兵力,虽然我军在兵力上要多于敌军,但东北军在武器装备上其实要远胜于我军。
战斗一开始就呈现出胶着状态,榆林桥守军火力强悍,一度压得红十五军团两个师动弹不得。
关键时候,徐海东发现敌人一个破绽,即榆林桥后门北山制高点兵力不多,当时国民党军在榆林桥防守,主要是为了守住公路保障交通,所以对身后这一制高点有所疏忽。
徐海东调上来作为预备队的红81师夺取榆林桥后门北山制高点,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势,一下子就压制住了山下的敌军。
榆林桥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东北军对陕甘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成为后来直罗镇战役的前奏,对陕北根据地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学良在徐海东手下连吃败仗,心里也不由得对这位素未谋面的红军将领心生佩服。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部乱成一团,作为主战派的何应钦更是以政府名义,调集20万中央军开赴潼关,并向华阴、华县挺进。
当时,张学良请求周恩来,希望红军能派兵援助,并点名要徐海东:
“能否把徐老虎派来帮我。”
周恩来闻听哈哈一笑:
“你们这叫不打不相识。”
徐文惠多年之后回忆起父亲,还特意提起许多往事:
“当年,张学良率东北军攻打红25军,他带了30万的大部队追缴父亲率领的不到3000人的部队。他们从何家冲一直打到陕北,走了10个月打了大大小小500多次战斗,一天有时候就打四五仗,父亲说他站着都能睡着了。长征到了1935年,爸爸的部队就歼灭了张学良3个师。国共合作后,蒋介石就把那三个师的番号给了八路军。其实,番号就是原来张学良师的,而缴获者就是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