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访工作中,信访人的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进程。部分信访人可能存在一种“盲目自信”的心理,即便诉求已经被明确认定为不合理,仍然坚持己见。这种心理不仅让职能部门在化解矛盾时举步维艰,也可能让信访人自身陷入更深的困境。如何在“法律自信”与“盲目自信”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信访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法律自信,是信访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它源于对法律公正性和权威性的信任。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依靠法律手段寻求救济,正是法治社会的体现。
法律自信的依据是证据。在维护自身权益之前,信访人应对自己所诉问题有清晰的认知,对法律程序有应有的尊重。既要了解自己的权益,也要明确权利的边界。只有在深入了解法律的基础上,才能以沉着冷静的姿态面对后期的各种挑战。法律自信并非盲目自信,而是基于对法律的深入了解和自身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
例如,近期引发热议的大同“破门开灯”事件中,当地政府发布了多份“倡议书”,工作人员也按照倡议书去“执行”,但这些行为掩盖不了其违法的事实。这一事件反映出,即便在政府部门的“倡议”下,如果行为本身违法,依然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信访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应当坚持法律自信,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是盲目相信所谓的“倡议”或“执行”。
然而,法律自信一旦演变为盲目自信,便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后果。首先,盲目自信的信访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诉求和证据效力,忽视法律的具体规定和客观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不会听取法律专业人士的建议,一味坚持个人观点,将诉求未达成简单归结于“不作为”,甚至采取不合法或不道德的方式达成目的。
在部分情形下,相关部门也会纵容这种“自信行为”,通过物质等方式满足不合理诉求,让信访人相信“合理”的表象。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平息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不仅助长了信访人的盲目自信,也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次,盲目自信会让当事人对维权结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一旦结果不如所愿,部分人会对法律产生怀疑和不满,从而破坏法律的公信力和社会秩序。此外,盲目自信的信访人往往会因为过高的期待而“上当受骗”,比如明明诉求不合理但被律师忽悠“胜诉率很高”,交了大额律师费后发现结果还是一样。同时,盲目自信也会伴随着缠访、闹访行为,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对行政、司法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法律自信与盲目自信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法律自信是建立在理性、客观和对法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而盲目自信则往往源于对法律的无知或误解。信访人应当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树立正确的法律自信,避免陷入盲目自信的误区。
法律自信的核心:理性与证据。法律自信的核心在于理性。信访人需要对自己的诉求有清晰的认知,明确诉求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只有在证据充分、诉求合法的情况下,法律才会给予支持和保护。
盲目自信的根源:情绪与偏见。盲目自信往往源于情绪化的偏见。信访人可能因为个人经历或情感因素,对诉求产生过高的期待,甚至忽视法律的客观规定。这种情绪化的偏见不仅会影响信访人的判断,也可能导致其采取过激行为,进一步加剧矛盾。
要避免陷入“自信陷阱”,信访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信访人应当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程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维权知识”,信访人需要具备判断力,增强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听取专业人士意见,遵循法定程序。在维权过程中,信访人应当保持谦虚、谨慎和理智,听取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遵循法定程序,通过合法、合理、有序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理性看待结果,避免情绪化反应。维权结果可能并不总是如人所愿,信访人应当理性看待,避免情绪化反应。如果诉求确实不合理,应当及时调整心态,避免陷入无谓的纠缠。
总之,在维护自身权益时,信访人需要保持法律自信,但绝不能陷入盲目自信的误区。只有在法律框架内,通过理性和客观的方式维权,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法律自信是维权的基石,而盲目自信则是维权的误区。信访人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遵循法定程序,以合法、合理、有序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通过正确的法律自信,信访人不仅能够有效维护自身权益,也能为社会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法律自信与盲目自信之间的平衡,是信访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点。只有在法律框架内,通过理性和客观的方式维权,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