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洼地蔚起的美食嬗递。遗存:见证先民烟火;迁徙:促进美食融合;蝶变:泽国终成粮仓。
●氤氲升腾的美食渊薮。早茶似宴席,蔚为壮观;古风今犹在,一馔千年;本真留唇齿,韵味天成。
●积厚成势的美食产业。粮食交易市场全国最大;河蟹养殖产量全国第一;调味品集聚区全国唯一。
●源头施治的美食守护。系统涵养生态;产业服从生态;立法保护生态。
●登高望远的美食弘扬。让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让美食与文化相得益彰;让美食与城市美美与共。
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地处江苏中部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市,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美食发展实践,视生态为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将昔日“斥卤之地”打造成鱼米之乡,拥有9大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美食产业规模达800多亿元。中央电视台曾10多次寻味兴化,用镜头定格诱人美味、以细节展示绿色魅力。
洼地蔚起的美食嬗递
兴化因海拔全省最低,被称之为“锅底洼”。公元920年置县,取“兴盛教化”之意,曾是楚国令尹昭阳的食邑,故有昭阳、楚水别称。1987年撤县设市,总面积239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47万人,常住人口111万。地广物丰、民勤本业,为兴化美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遗存:见证先民烟火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以采集野果和狩猎动物为食,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此时尚无“烹饪”可言。近年来兴化发现了几处古代遗址,出土了一大批食物及其制作工具,从而将其“美食”历史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七千年前的“打火机”。《韩非子·五蠹》《拾遗记》等古代文献记载了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故事,当火种带给人类光明的那一刻,食物也开始由生吃走向熟食,人类烹饪的历史就此开启。2025年2月2日,《人民日报》以“一方水土千年韵”为题,公布了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成果,有3件距今7千多年的“打火机”——钻木取火器被发现,这是国内所见最早的钻木取火器实物,比新疆地区发现的早了足足3千年之久。考古界有句俗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想不到兴化洼地的饱水环境,竟让这一重要的饮食里程碑文物重见天日,活色生香地诉说着那悠远的“烧烤”传奇。
六千年前的“兴化大米”。大约1万年前,中国人开始利用并选育水稻。早在2006年,兴化影山头遗址之中,就发现了距今6千多年的古代稻米。遗址区内有很多粘附在陶釜、陶鼎等古代炊器上的炭化稻米,有的夹带在红色烧结的土块中。这些稻粒,具有大粒化、颖尖无芒特征,考古专家通过专业检测,认定这是人工种植的水稻。由此证明,兴化先民当时已经初步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吃上了最早的“兴化大米”。
五千年前的“兴化食单”。被列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的兴化蒋庄遗址中,不但有农田、菜园、林地,还发现了麋鹿、猪、牛、羊、狗的骨头,杏、桃、枣等果核,以及炭化的菱角、桃核、葫芦籽、甜瓜籽和芡实。有荤有素还有水果,这竟然是5千年前兴化先民的食物。《战国策》中记载,距今2千多年的西汉时期“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可见普通百姓只能吃素。很难想象在新石器时代,依水而居、逐水而渔的兴化先民食单如此丰富。
(二)迁徙:促进美食融合
兴化自明代以来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入迁,好似西晋的“衣冠南渡”,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也造就了开放包容的饮食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风味。
明初洪武赶散,得人丁兴旺。受元末明初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影响,加之连年水旱灾荒,兴化大批百姓或死于战祸或外出逃荒,至明洪武初年,全县仅剩下3160户、8626人口。在明太祖的威逼下,大批苏南居民通过苏州阊门走水路,迁往朱元璋的政敌张士诚老家兴化及周边地区,从事垦荒和沿海盐场开发(史称洪武赶散),使人口稀少的兴化人丁猛涨,至洪武24年已达到6.3万人,而其中迁移人口占八成之多。破碎的乡土社会经移民重新构建,渐渐恢复了生机,食物的丰富也使得制作方式彼此渗透。本地人参照吴越之地醉螺做法,创制了兴化醉蟹,特别是烧菜要加点白糖也渐成习惯。受江南腊月蒸制水磨年糕习俗影响,开始尝试用米粉制作茶食,方的叫“糕”,圆的叫“团”,扁的叫“饼”,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要“蒸团划糕”。据兴化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市井间食肆开始繁盛,城内仅米粮行就有200多家,鱼行30多家,郑板桥形容兴化“水落鱼虾常满地,湖多莲芡不论钱”。
清代战祸避难,因商贾而兴。兴化四面环水,过去无舟楫不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戏称“兴化人是用手走路的”。康熙年间兴化县志上记载:“吾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作桃花源,万钱争租一间屋。”称兴化是世外桃源、避祸之所。太平天国期间,大批外地商户逃往“自古昭阳好避兵”的水乡兴化避难,并在此经商创业,创造了辉煌的商业传奇。据史料记载,当年延绵1千多米的金东门大街,商铺林立,钱庄、珠宝行、南货行、绸布庄等应有尽有。兴化银北门是农民进城的必经之地,当年戏曲家孔尚任修改《桃花扇》时,曾在城北海光楼寓居。这里拥水而市,汇集了70多个行业近200家大小商行店铺、加工厂和手工作坊,码头边每天停泊的货船舳舻相继。商业的繁盛促进了餐饮业的勃兴,城内仅较大的茶馆饭店就有魁园、颐斋(养和园前身)、庆华园、松涛、王厨房、又一村等20多家,茶食店有九如斋、极陞号、状元斋等49家,宛如“小苏州”。
民国省府北迁,呈畸形繁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淞沪会战爆发,苏南等地屡遭日寇空袭。时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看中了水网密布、交通不便的兴化城,1939年初将省政府搬迁至此,追随而来的还有江南商贾、名厨、名伶。在这突如其来的“省会”光环加持下,兴化城急剧繁荣起来,茶馆、酒楼、浴室、赌场、烟馆、戏园等一应俱全,奢靡之风渐起,不少商家开始装修洋房店面,就连百年老店“上池斋”药号,也仿造上海“石库门”风格,从海外进口彩色釉面地砖,以时髦装修吸引顾客。史料记载,兴化因太过繁荣,以至于市面上的辅币已经不敷流通,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不得不发行票面1角、2角、5角的兑换券以应急需。一句“一到兴化心就花”的民谣,道出了当时兴化喧嚣繁华的盛况。
(三)蝶变:泽国终成粮仓
一部兴化史,半部治水史。兴化生长于水、受制于水,也受惠于水。当久久为功的水利建设解决了心腹大患后,兴化的美食开始展示出更加瑰丽多彩的画卷。
地势卑抑,涝灾不绝。兴化有河道1.2万余条,湖荡密布,水面积占比达26.2%。自西汉起,这里就是盐产地与盐运区,后因不断开垦海边滩地,以至盐业式微,农业开始兴盛。但由于地势低洼,不论是海堤还是运河大堤一旦溃堤,则“以兴化为壑”,给兴化带来了无数次的苦难。从明正统7年至清道光29年,407年间发生特大水灾80多起,平均5年一起。“有水先淹,无雨先旱,先旱后淹,夹棍讨饭”的民谣曾在兴化地区广为流传。
捍海筑堤,消弭水患。治水一直是古代兴化官民永恒的主题,而政声最显著的当数范仲淹、魏源等人。范仲淹任兴化县令期间,率4万民夫,用3年时间筑成一道绵延142里,贯通南通、泰州、盐城的拦海大堤——捍海堰,兴化百姓称之为“范公堤”。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兴化县令魏源,为救万民免遭运河开坝泻洪之祸,亲赴高邮跪请上司,兴化百姓对之感恩戴德,将当年丰收之稻命名为“魏公稻”。政声人去后。市中心一座距今400多年的四牌楼上,层层叠叠悬挂着47块匾额,这是对宋代以来76位兴化先贤的景仰。
向水而生,千年梦圆。囿于时代和条件限制,无论是范仲淹还是魏源,在当时均无法彻底消弭水患。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治理淮河,开通苏北灌溉总渠,建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兴化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疏浚河道、调整水系、修筑圩堤、兴建闸站,从而实现了治水安民的千年水利梦想,水乡泽国真正成为鱼米之乡。据《人民日报》报道,兴化1957年亩产菜籽创全国纪录;1982年成为全国产粮最多的县;1984年淡水养殖面积居江苏第一。1953年至1990年,37年间兴化累计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高达183.2亿斤,可满足全国人民半个月的口粮供应。
氤氲升腾的美食渊薮
兴化文人众多、文脉昌盛,是全国唯一出版过本地文化史的县级市,涌现出施耐庵、宗臣、郑板桥、刘熙载等一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巨匠。兴化大泽茫茫,生活悠然而美食遍地,也是古代文人隐居的理想之地。他们吟诗品酒,将诗韵与食韵融为一体,在他们的笔下,每一筷子下去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每一道菜肴都烙上厚重的文化印记。
(一)早茶似宴席,蔚为壮观
人如潮涌,座无虚席。中国盛行早茶的城市南有广州,北有泰州扬州。施耐庵发明的“人如潮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泰州兴化早茶的盛况特别贴切。民国时期的《兴化县小通志》记载,总人口还不到4万人的县城里,每天去茶馆喝早茶的人数竟逾万人。如今,从早晨六七点,到上午九十点,兴化城乡大小茶馆依旧人头攒动,一席难求。《水浒传》全书100回,其中有40多回写到喝茶,这或许是兴化茶风之盛对施耐庵的影响。茶水会知音,何必丝与竹。茶馆有慢节奏的生活体验,有近距离的人际往来,还有跨越时空留下的共鸣与传承,从而兴盛至今。根据“七人普”统计数据,兴化60岁以上老人有35.9万人,占比31.8%,高于全省平均比例10个百分点。充满闲情逸致的老人,构成兴化早茶庞大队伍的基数。水乡的这份闲适,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给忙碌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情趣,充满了从容与自在。
水陆毕陈,琳琅满目。兴化早茶的品种有上百种,每天轮换着吃,可以一个月不同品。茶是灵魂,史料记载兴化人多饮绿茶和花茶,以八字桥的洪怡泰等“老字号”的茶叶为首选,至于淡竹叶、菊花茶,则是清贫文人的偏爱,所谓“瓦壶天水菊花茶”。文人雅士对泡茶之水也很讲究,须用沧浪之水煮烹。当年范仲淹曾在兴化南门外筑起沧浪亭,取亭下沧浪之水,暗合先秦民谣《孺子歌》中“沧浪之水清兮”的咏叹,可谓引经据典,风雅至极。冷盘是开胃菜,一般8到10碟,有嫩生姜、蜜汁红枣、糯米甜藕、盐水河虾、葱油海蜇、五香牛肉等。生姜驱寒,红枣补血,甜藕象征多子多福,光是冷盘就吃出了“正餐”的隆重。干丝是序幕,有烫干丝、大煮干丝,一口干丝一口茶,浮生半日得悠闲。随后热菜开始“热身”,一碗红糖馓子煮饼、自带小火炉的肉圆酱蛋粉丝上桌,让人怀疑这是在吃早餐还是在吃酒席。接下来是主角点心登场,品种五花八门,最大特点是包子大、馅儿多。在外人看来似乎有点浪费有点土,而厨师们认为馅儿大,汤汁才会渗透到松软的发面肌肤中去,既香且润,这是包子的原意和真趣,也是工业化生产的包子所无法比拟的。胃口大的还要尝尝“王烧饼”,有咸的甜的,还有既咸又甜的“龙虎斗”,不仅芝麻多而且酥多,咬一口满嘴留香,号称烧饼之王。面条是尾声,用优质红皮中筋麦粉制成的面条麦香浓郁,口感与弹性较佳。本地人喜吃阳春面,浇头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加入虾籽,撒些小胡椒粉和蒜叶,又香又鲜。其它各式面条也是应有尽有,甚至中国五大名面都能品尝得到。兴化人公开承认好吃喝、会享受,但话外之音则是骄傲甚于自嘲。
一勺白糖,别样思念。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存玉,2018年回到阔别30年的故乡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撰文介绍了独特的兴化早茶特别是烫干丝,在海外华人圈中广为转发。兴化的烫干丝没有泰州的软滑,比扬州的更有咬劲,家家户户都会做。兴化干丝其实是百页,采用传统点卤工艺而成,薄如纸,柔似绢,韧性极强。传统的做法是,将百页切成手指长、牙签粗细,经开水反复冲烫除去豆腥味,沥尽水分后在盘中堆成宝塔状,然后将大蒜在锅中烫熟,切成寸长,加入嫩生姜丝、香油、酱油、花生米,浇上浓浓的荤汤卤子搅拌均匀即可。而惊艳的是,上桌之时还要加一勺绵白糖。外地人对这勺白糖颇为好奇,老人们解释说加糖起鲜,也有的认为过去白糖紧俏,只有重要场合才舍得使用,以示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老家在苏州阊门,这是兴化移民的集体记忆,至今他们仍将睡觉称为“上苏州”。苏州人喜吃甜食,而有着“阊门情结”的兴化移民,似乎是用这一形式,表达对故土的深切眷念。
(二)古风今犹在,一馔千年
可以生食的美味。也许是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人类对生食依然情有独钟,比如生鱼片就让无数人垂涎三尺。兴化醉蟹和呛虾也属于生食,汪曾祺称醉蟹为“天下第一美味”。具有 600年历史的兴化中庄醉蟹,是淮扬菜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冷盘。它通过独特的腌制和米甜酒浸泡工艺,成功地去除了腥味,同时保留了鲜味,肉嫩味美,酒香浓郁。实业家张謇在多次品尝后赞不绝口,1898年将其推荐到南洋参加国际物赛会,获得一等奖,中庄醉蟹由此名声大振。呛虾的记载始于唐朝,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录了一种醉虾的做法,不过它使用的是熟虾,而兴化的呛虾是选用不大不小的活青虾,洗净后剪去芒刺,加点细盐腌制,再用凉开水清洗干净,然后倒入一点烧酒,既可消杀寄生虫,也使虾肉与壳易于分离。食用之前把酒泌掉,加入姜末、蒜花、麻油、香醋、酱油、胡椒粉搅拌均匀,洒上少许细碎香菜,一盘色香味俱佳的下酒菜并大功告成。这是兴化呛虾最原始的做法,一般在深秋冬季食用。老饕们一只河虾进嘴,唇舌稍为抿动,一只完整的虾壳就退出嘴边。一盘食尽,口中虾肉的鲜嫩滑爽回味无穷,桌前摆放整齐的虾壳赏心悦目。
游子思乡的美味。美食的“首都”在故乡,熏烧、鱼圆、肉烧芋头是在外兴化人的想念。熏烧其实是一种卤味,也是兴化最地道的市井烟火味,被清代美食家童岳荐收入菜谱大全《调鼎集》。熏烧的品种较多,最为畅销的是熏烧鹅、猪耳朵、猪头肉,还有陶庄水牛肉和戴南香肚等。卤味有白卤、红卤、黄卤之分,最大的不同在于颜色。白卤经典卤菜是南京盐水鸭。兴化熏烧属于黄卤,观之油光可鉴,食之酥烂鲜香。每到傍晚,大街小巷熏烧摊前排成的长队蔚为壮观,成为一道美食风景线。兴化“非遗”美食沙沟鱼圆,在明末清初就已出名,曾入选《中国名菜大典》,是全省百道乡土地标菜。采用白鱼或草鱼做原料,制作方法分为油汆和水汆两种。刚出锅的水汆鱼圆宛如鸽蛋,夹在筷子上是长的,掉在桌上是扁的,吃在嘴里是烫的,细腻柔滑嫩如豆腐。梁实秋先生喜爱清汤鱼圆,认为这样做出的鱼圆更显本色。而对于在外为官的郑板桥来说,家乡味至, 情深始觉,一口咬下去,流淌出的是浓浓的乡愁:“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只鱼圆值万钱”。肉烧芋头是兴化过去的一道大菜,选用“五花三层”的猪肉和垛田生产的龙香芋为原料,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专门介绍了此菜。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现年101岁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2013年回到兴化,看到最爱的肉烧芋头时,轻尝一口,舌尖风生水起,心头百转千回,忍不住说了一声“到家了”!人在他乡,胃在故乡。故乡就依附在这些日常饮食之中,是游子一生无法割舍的羁绊。
本地独有的美味。兴化的五香烂芽豆、闻氏软麻花、八珍糕、太师饼等都是市井深处的独特美味,但最有名气的是扒灰头、蜂糖糕、米摊饼“三绝”。扒灰头是一种豆制品,比豆腐硬,比豆腐干子软,口感咸滋滋、软绵绵。一般豆制品需烹调后才能食用,而扒灰头在制作过程中用盐调味,购买后加点蒜泥、麻油、酱油可直接食用,是夏季下酒名菜。扒灰头名称似乎不雅,让外地人目瞪口呆,其实是兴化方言“巴回头”(巴望回头再买)的谐音梗,与天津“狗不理”、台湾“棺材板”的取名异曲同工。蜂糖糕原名蜜糖糕,在兴化流行了近千年,是百姓春节的年点。发酵好的面团掺上糖桂花卤、白糖和温水,反复揉压,再抹油、摆笼,撒上红瓜丝、青梅丝、红枣,嵌入几小块猪油丁,用旺火一蒸,蓬松绵软,像个白白的大面包,里面布满孔洞,宛如蜂巢。兴化米摊饼不同于米饼、水酵饼,由碎米粉发酵后用大铁锅蒸制而成。它一面金黄薄脆、一面白嫩松软,一副两只,中间夹上一根油条,吃起来又脆又有点酸甜,外形与日本的“铜锣烧”十分相似。遇到顾客带着孩子,摊主会在米摊饼旁边加上一个“小不点”饼免费送给孩子,这似乎不经意的爱意,却成为孩子长大后刻骨铭心的温暖记忆。
(三)本真留唇齿,韵味天成
煮鱼便是湖中水。兴化菜注重本味、淡味、鲜味,“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的烹饪之道师法自然、返璞归真,一直传承至今。郑板桥为家乡菜树立了标识性语言:蒲筐包蟹、竹笼装虾、柳条穿鲤,诗情画意,隽永雅致。鲜蟹、鲜虾、鲜鱼是淮扬菜中的主角,少了这些还有什么特色可言。兴化菜可登大雅之堂的是近年来开发的板桥宴,以郑板桥诗文中提及的菜肴为主,地方风味浓郁;最合规矩的正席标准是“六碗八碟”,包含烧杂烩、红烧肉、红烧鱼等6道主菜和8只冷盘;民间最高规格是吃“长毛甲”,即长鱼(黄鳝)、毛鱼(鳗鱼)、甲鱼,这是婚宴上的标配;最体贴的做法是拆烩,如豆瓣拆烩甲鱼、拆烩鱼头,因“骨肉”分离,吃起来更为方便;最平常的是蒸煮炖烧,如清蒸大白条、大烧马鞍桥、荷包鲫鱼、韭菜炒蚬子、蒜苗昂刺鱼等等。兴化有一种白壳螺蛳,它只攀附在水生芦苇上,终生不落地,因此其味清甜。这些美食,常见之于兴化文人墨客的笔下。评论家、作家王干的美食散文集《人间食单》,开篇就是“里下河食单”,绝大部分写的就是普通百姓日常的饮食生活。著名烹饪学者聂凤乔,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数百篇介绍兴化饮食烹饪的小品文,被日本《圆桌》杂志连载5年之久。在食物的地域性慢慢消退、食物的口感同质化渐盛的当今,兴化菜始终守住自己的特色,每一道菜都是对季节的致敬,无论是“西风”盛行,还是“辣味”入侵,依旧在清淡中见浓烈、本味中见质朴、别致中见奇趣、寻常中见隽永。
采掇归来便堪煮。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是精通烹饪的专家,他认为好的蔬菜应当“采掇归来便堪煮”。兴化蔬菜有三大特色:一是品种多。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豆类等蔬菜品种齐全、鲜脆欲滴,现买现做,妥妥的出水鲜。二是品质优。作为江苏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40年前,日本一家公司就检测出兴化垛田和上海崇明岛的土壤质量最佳,生长的蔬菜蕴含健康与活力,并最终将垛田作为香葱采购基地。三是颜值高。“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晚年喜欢将家乡兴化的果蔬入画,其乾隆7年所作的果蔬册页,2017年拍出1310.4万元的天价,可谓家“蔬”抵万金。从吃饱到吃好,中国人生活的改善其实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水乡餐桌上最明显的变化,是由“鱼到酒止”变为“鱼到才是开始”。当大鱼大肉造成“三高”群体猛增时,吃健康又成为当下时尚。中国临床营养网披露,我国餐桌上主食、蔬菜、肉类比例,已由70年前8:1:1转变为现在的4:3:3,全国人均摄入蔬菜量已居全球第一。清代文人李渔“烩不如肉,肉不如蔬”的饮食之道,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普遍共识,这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大众对健康认知的觉醒。
道是平常不寻常。中国的菜肴取名颇为讲究。兴化作为文脉之地,没有把炒螺蛳称为“吻别”、凉拌皮蛋称为“小二黑结婚”这样的噱头,而是大众菜取大众名,见字见意,如蟹黄汪豆腐、茄子嵌肉、藕夹子、茨菰烧肉、拌烫马兰头,所谓“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这或许是对庄子之说的深切领悟。兴化美食的性价比也比较高,一顿早茶宴席人均不到40元,中晚餐人均百元消费已属中上水平。巴菲特曾说过,如果让他只选择一个指标来评判一家公司,他会选择ROE(净资产收益率)。兴化餐饮业高性价比的另一面,则是平效比、人效比相对较低,对比10家相当规模的餐饮企业,仅为相邻的泰兴市、靖江市的50%左右。一方面消费群体相对固定,以退休人员和左邻右舍为主;另一方面鲜有昂贵食材,大多是本地自产。位于南门的新光源饭店平时顾客盈门,但盈利有限,老板和员工却依旧乐此不疲,这样的饭店并非少数,已经成为兴化众多个体户和小微企业的缩影。很多人的饭碗甚至家庭的希望,都依赖着这样的业态,他们可以忍受较低的ROE,并用奋斗和情怀坚守着一份执着,拥有令人尊敬的坚韧灵魂。
积厚成势的美食产业
从“启航”到“领航”,兴化美食产业在新时代跨上一个新台阶。当目光不再囿于有限的耕地,兴化开始面向更广阔的空间开发食物资源,有机稻米、螃蟹、调味品等健康食品的产销量保持全国领先,展现出强劲的兴化“食”力。
(一)粮食交易市场全国最大
著名艺术家阎肃在兴化创作《梦水乡》时,称赞兴化大米“不要菜也能来个三大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系资源,孕育出兴化大米清白透亮的外表,肥沃有机土壤又赐予了它颗粒饱满、玉润滑糯、十里稻香的独特品质,既有南方大米的“糯”,又兼北方大米的“筋道”,成为全国15个省市的机场航班的飞机餐,被农业部列为长江中下游主导品种,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金奖,誉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1991年,兴化创建了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不仅加工销售本地大米,还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50多家企业每天加工大米2千多吨,畅销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市,其中,上海市场占有份额达50%。2024年全市粮食交易额近90亿元。
(二)河蟹养殖产量全国第一
兴化被誉为“中国河蟹之乡”,全国大闸蟹10只之中就有1只产自兴化。清代《调鼎集》记载:“蟹以兴化,高、宝、邵湖产者为上”。兴化湖泊湖荡众多,土壤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酸碱度最适合螃蟹生长,年产河蟹7万多吨。兴化大闸蟹除了具有江苏蟹“壳青、肚白、金爪、黄毛”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脂膏丰满纯正、肉质玉白爽嫩、蟹黄晶红油润、入口鲜香溢甜”的个性特征,已培植泓膏、亦鲜、板桥10个知名品牌,其中泓膏大闸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此外还推出蟹黄豆腐、香辣蟹、花雕蟹、蟹黄油、蟹黄粉、蟹黄酱等10多种深加工蟹产品,全市有30多万人从事大闸蟹相关行业,直接带动1.8万户蟹农增收,线上线下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从2013年开始,兴化上线发布河蟹价格指数,成为全国河蟹产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2023年国家地理标志大闸蟹品牌价值排行榜发布,其中25种大闸蟹的品类上榜,平均品牌价值为71.97亿元,兴化大闸蟹以313.3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此外,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兴化青虾、小龙虾年产量也居全省前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34年位居全省内陆渔业县级市之首。
(三)调味品集聚区全国唯一
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他带回的胡椒,在中国落地生根,使之能在今天和我们相遇。兴化垛田、林湖一带的1万多农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靠走南闯北卖胡椒粉发家致富,并成为全国闻名的“小胡椒粉之乡”。从小小的胡椒粉开始,兴化现已将调味品发展到鸡精、虾精、调味油、鱼汤宝等100多种复合调味料,并构建起以调味品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安井食品、特味浓、伽力森、顶康食品等龙头企业接踵而至,入驻企业9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占全国的18%,形成了复合调味品、米面制品、预制食品、脱水果蔬、休闲食品、乳制品6大品类健康食品产业,成为“中国唯一、世界第一”的国际调味品集聚区。兴化还是亚洲最大的脱水香葱产业基地,日本日清、韩国农心以及中国统一方便面里90%的脱水香葱来自兴化。
源头施治的美食守护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一碗香喷喷的有机米饭,一条鲜美的清水鱼,一碟水灵的青菜,一锅飘香的走地鸡汤,都是河湖、土壤、空气等各种生态环境要素质量的象征,守护好一方水土,绿色之上才能有安全的美食和美食的未来。
(一)系统涵养生态
守“湿”情画意。兴化有五湖八荡,但因长年围湖养殖,湖体水质开始下降。自2015年开始,兴化先后启动陈堡草荡、平旺湖、蜈蚣湖、得胜湖、洋汊荡等退圩还湖工程,投入资金超13亿元,形成3.2万亩自由水面,“湿”情画意得以重现。有800多年历史的大纵湖,围湖养殖面积2万多亩,全部退出后,湖区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部分达到Ⅱ类,2018年中堡镇举办首届大纵湖捕捞节,捕捞上来的纯天然湖鲜有70多个品种,卖了750多万元。陈堡草荡成为江苏省及全国水上运动训练驻训基地和比赛基地,洋汊荡也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
建生态景区。千垛镇在实践中创造了“林、垛、渔”相结合的模式,湿地上种植耐水的池杉,树下可种耐荫作物,亦可水产养殖。2004年建成了闻名全国的水上森林公园,在10万余株高大茂密的池杉编织的童话世界里,最奇特的是“梦中雾森”,袅袅升腾的水气,若隐若现的花海,犹如绿野仙境,被誉为天然氧吧,现已成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4A旅游景区。
为生态“留白”。距兴化城区仅15分钟车程的千垛镇徐马荒湿地,总面积10多平方千米,由沼泽、陆地、森林等组成,沟汊纵横、蒲草繁密、环境静谧。兴化将其作为生态“留白”,严加保护。千垛镇徐圩村党支部书记邵茂同,20多年来率领全村村民修荒、复荒、美荒,让6千多亩核心保护区湿地保持原始风貌,使得万鸟归来,生物繁衍,2021年获评为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徐马荒是江苏最后未被开垦的原始湿地,也成为兴化未来发展的绿色力量。
(二)产业服从生态
确立绿色导向。秉持产业向绿、生态向美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确立了以“绿色GDP”为指挥棒的考核导向,2016年在全省率先对乡镇实施差别化考核,建立健全生态红线保护补偿机制,每年拿出500万对生态保护贡献大的地区给予生态补偿,2024年兴化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江苏省十佳。
推动产业转型。兴化境内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占比几近1/4,低洼地势和环境承载力,决定了产业发展必须服从生态之需。在高额利润面前,兴化毅然放弃了已批复同意的化工园区建设项目,2014年至2016年,先后否决了30个重污染项目,拒批项目投资总额38.6亿元,淘汰关闭了近百家化工生产企业,以“生态环境再小不破坏,经济利益再大不动摇”的信念,守护住一方蓝天碧水。
系统治理污染。兴化戴南镇有“中国不锈钢之都”之称,曾因环境污染问题而备受诟病。痛定思痛,从2016年底开始,戴南镇陆续关停了471家烘房和80家酸洗加工户,实行酸洗集中统一处理。2018年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353家中频炉企业,拆除了687台中频炉,压减产能413.9万吨/年,倒逼不锈钢产业转型升级,追“智”逐“绿”迈向高端,现已成长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
(三)立法保护生态
在传承中坚守。孔尚任在《答王歙州》一信中曾写道“昭阳城外,菜花黄否?”,这是对兴化垛田留下的美好印象,也是乡愁情思。垛田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农耕方式和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兴化专门制定了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设置垛田保护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垛城共生、古今交融”的总体保护目标。
在开发中保护。为保护好农耕文化“活化石”,让这道世所罕见的风景延续下去,2017年兴化部分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立法保护垛田,得到泰州市人大积极支持。2021年3月1日《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以法治推动垛田永续利用。这保护的不仅仅是垛田,更是水田交错的农业文化。
在保护中利用。垛田的情调不输威尼斯水系的复杂,每一处的转角,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千垛菜花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油菜花海第一名,与普罗旺斯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京都樱花共同跻身全球四大花海之列。千垛菜花旅游节已经连续举办16届,活动内容从赏花踏青、休闲观光,延伸到民俗展示、文化体验等领域,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
登高望远的美食弘扬
兴化美食是一份延续千年的历史传承,也是一席催人味蕾的大众盛宴,更是一抹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兴化要打造“诗意栖居地、生态美食城”,既有生态底色,也有文化底蕴,更有十足底气,要持续发扬“垒土成垛”的兴化精神,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致力于全域推进,实现美食与旅游、文化、城市的多向奔赴,成为游客的“诗和远方”。
(一)让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
洞察美食旅游趋势。从访问一座城市必定要品尝美食,到为了美食而访问一座城市,这种认知的变迁,是大众旅游全面发展阶段的品质化新需求。兴化具有丰富的美食资源,要进一步把握趋势,加强区域性美食文化IP塑造,及时发布美食名店、美食名菜、人气名菜及美食街区名单,借助互联网营销推广的力量,做好美食旅游的创意传播,成为近悦远来的美食旅游目的地。
串联美食美景线路。中国人的碗里,盛的从来不只是美食,也承载着百姓情感、历史记忆。兴化要深入挖掘利用生态食材,不断打造新的“兴化味道”名品名菜,要让游客既能享受美食的快乐,又能感受风景的秀丽,让美食与风景交织出诗意的生活篇章。要策划推出经典线路,除了千垛景点“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品菊花、冬览芦花”外,要由点及面,形成“一路繁花”。兴化有70个省市县特色田园乡村,有全长66公里的“千垛美路”,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沙沟古镇,要分类规划,各展其长,让每一口美食都是风景的延续,每一处风景都是视觉的盛宴,使绿水青山的“高颜值”,不断转化为文旅产业的“高价值”。
融合创新美食旅游。一款美食也可以牵引消费流量,成为一个城市旅游的引爆点。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冻梨,再到天水麻辣烫,特色美食的火爆,无不为当地餐饮业带来巨大商机,也带动了城市旅游业发展与繁荣。美食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已成为大众旅游的一个重要趋势。兴化需要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做足美食+旅游、美食+节庆、美食+非遗、美食+文创等融合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和消费链,从而把优势转化为胜势。
(二)让美食与文化相得益彰
激发文化共鸣。无论是美食网红城市的出圈,还是近期电影《哪吒2》的火爆,都是高品质内容、深厚情怀底蕴、独特文化魅力、社交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凸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内心深处与中国历史深刻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强烈共鸣。美食是一种对文化的态度,美食出圈非一人之力,也非一时之功,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商家等众多力量多方联动、久久为功。兴化有26道“非遗”美食,要将其与掌故之“美谈”相连接,充分体现“非遗”美食背后的地域文化和人文价值,唤起游客的文化记忆,激发情感共鸣。
挖掘文化底蕴。携程数据显示,近年来年轻人外出旅游的占比已达40%,成为出游人群的消费主力。他们崇尚一种称为“City Walk”(城市漫步)的旅游方式。它是慢节奏的,强调的是城市体验的深度。一地独有的特色文化,对于激发游客兴趣和推广可持续旅游至关重要。从北宋到清道光年间,兴化800年来鲜有墨吏贪官,形成了罕见的一条清官文化链。有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范仲淹、郑板桥、魏源;有中纪委网站介绍的欧阳东凤;有史家记载的“循良”傅珮、李戴;有命名御史巷以颂其廉的黄建中;有百姓称之为“来洒一腔热血,去携两袖清风”的吕童、蒲政、刘乾、王汝言、刘士璟等等,这是腐朽封建王朝难得的一抹亮色和清流,也是值得深挖的廉政文化教育宝库。文化体验是深度体验,一个景点远远比不上一座城市的文化吸引游客,也更比不上一座城市的体验能留住游客。
注重故事引流。无论是菜品的历史典故、食材的时令要求、烹饪的技法技巧,抑或是依附在菜品上的温暖故事,都让某地的某个餐品的形象立体、特色鲜明、充满感情。像兴化茅山姑娘常玫瑰开设的“玫瑰有约”馄饨店,因为感人的励志故事,散发着书香气息,被《半月谈》《新华日报》《大公报》等媒体广为报道,成为当地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青们前来“打卡”。故事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连接人们的情感与记忆,从而激发探究欲望,可以为一道菜奔赴一座城,而亲临现场的氛围感,往往比照片和文章更加深刻地镌刻在心底,成为游客回忆中最动人的篇章。
(三)让美食与城市美美与共
把握县域旅游风口。根据文旅部发布的数据,近两年我国县域游的订单同比增长20%,成为旅游新风口。2023年全国1866个县域旅游总收入平均值为42.9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平均值为508.3万人次,兴化分别为41.4亿元和622.4万人次,但游客过夜率不足1%,大都是一日游或半日游,难以品尝到兴化早茶及其他美味。要抢抓县域旅游风口,以“全域、全时、全业态”的新理念,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舌尖”牵引“脚尖”、“一景”带动“全景”,让八方游客体验古城魅力。
铺就城市温暖底色。一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情,无形中会增加游客的好感度及其文旅品牌美誉度,城市有温度,文旅才能更有热度。要让每个服务细节都流淌出人情味,让每一位游客都感受到被在乎、被尊重。许多感动或许只是一瞬,而往往许多一瞬却是念念不忘。要倾听游客的意见,建立“收集-反馈-整改-公示”的闭环机制,主动听、立刻改、用心办,把游客对餐饮和景点的吐槽点,转化为工作的发力点,从而让游客的情感由“到此一游”,跃升为“有我参与”。
提升城市魅力指数。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景点的重游率在7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10%。要将“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关键是城市的吸引力。兴化需要创意之笔,持续不断把新理念、新故事、新元素植入到景区和美食之中,用创意彰显新意;需要点睛之笔,找准自身特色、靓色,深入挖掘、提炼,串珠成链,赋予整体以灵魂,形成资源与品牌相互转化的绝技;需要如椽之笔,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做强美食产业,打造核心吸引物,优化美食旅游消费环境,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泰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成员:钱忠 李卫国 沙顺喜 杨 蓓 王龙 戴国平 吉晓峰 马平 朱晓明
执 笔:王龙 吉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