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千年前,南京玄武湖畔红梅初绽,诗人李白从中感受到春信已至。眼下春回大地,一树梅花一湖诗。岁岁作花的古梅跨越时光,悄然告诉着我们:一年一度的赏梅季到了。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中国四大梅园——南京梅花山梅园、武汉东湖磨山梅园、无锡梅园、上海淀山湖梅园,江苏便占了两席。
江苏的梅花,何以香飘万里?
各美其“梅”
江苏的每个赏梅地,都各有特色,别具韵味。在南京明孝陵,梅花与红墙黛瓦相映成趣,历史与自然彼此交融;无锡梅园内,既可赏梅之妩媚,又能品太湖山水灵秀,好不快哉;徐州云龙湖畔,梅花在汉风古韵滋养下,别具豪迈与婉约并蓄之美……移步换景间,依托于不同的背景,绽放的梅花带给人不同的观感。
江苏水土,何以滋养梅花?
唐代诗人罗邺曾感叹,“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透过诗句,我们不难想象古时南方,尤其是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梅花繁茂生长的情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杰在《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一文中指出,梅花的生长习性对气候、水土等有具体要求,一般不耐 -15℃以下的低温,对于夏日长期过高的气温不太适应,过于干燥的环境下也生长不良。这使其自然分布无法随处皆宜,有一定的地理环境适应范围。而江苏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梅花天然搭配。
“梅”美与共
梅花以其难以抗拒的魅力,成为文人墨客创作灵感的源。南朝以来,梅花始“以花闻天下”,咏梅诗赋大量出现,宫梁画梅作为装饰、女子梅花妆的出现,都是南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贡献,由此产生了第一波梅花审美文化发展的高潮。
江南人爱梅,常以梅花喻人喻己。刘辰翁《梅轩记》总结江南人士多以梅为雅号别称的现象:“数年来,梅之德遍天下,余尝经年不见梅,而或坡或谷或溪或屋者,其人无日而不相遇也。”所谓“梅之德”即指南方士人多雅称梅坡、梅谷、梅溪,以“梅”寄托自己的品德理想。
这份对“梅”的喜爱,还蕴藏在一个个江苏地名里。梅花是南京的市花,这个城市所拥有的“梅花地名”可能是全省最多的。除了著名的梅花山,更包括梅花山庄、梅花里、梅花村、梅岗、梅子洲等;红梅公园是江南名城常州的赏梅胜地,这座以梅花命名的公园,其名字来源于公园内的古建筑红梅阁;梅花岭位于扬州城北,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开挖北城河,堆土而成土岭,上植梅花万株,故名梅花岭;梅里与梅园,是无锡最为著名的赏梅胜地;在苏州,还有一处不带“梅”字的地名“香雪海”,这是苏州最负盛名的赏梅胜地光福马驾山的别称。
共创“梅”好
暗香浮动,梅花内在的美感神韵与江南人文气韵的息息相通。 它让思念有了形状,“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它展现着冲寒迎雪的凛然气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已化作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图腾。
从梅花里,我们感受到文化景观的美学价值、绿色发展的社会价值、花卉产业的经济价值交汇背后,不只是季节和自然的馈赠,更是春日里城与人共创“梅”好的动人乐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亦丹/文 王子杰/AIGC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