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人民法院果里法庭深入贯彻落实“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要求,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发挥“理说”党建品牌引领作用,创新“理说”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理”是“果里”的“里”的谐音,是“法理、道理、情理”。在处理案件的具体过程中,“法理、道理、情理”三者缺一不可。既要义正言辞讲“法理”,更要循循善诱讲“道理”,还要感同身受讲“情理”。对待人民群众融合兼顾严格规范、公平正义与热情周到、主动暖心。始终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说”是“表达、沟通交流”。“说”在纠纷解决中不仅是法律程序层面的沟通工具,更是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它要求法律人兼具专业能力与同理心,通过语言搭建理性与情感的桥梁,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正如古代“息讼”思想所强调的,善用“说”的智慧,往往比单纯适用法律条文更能体现司法的温度。


“理·说”具体理念:

“到田里说、在村里说、来家里说”走进基层里去说,把问题化解在第一线--坚持司法为民,站稳人民立场。在具体办案中,坚持以民为本,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深入群众、心系人民,走出法庭,深入田间地头,以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易接受的方式展开工作。建立为人民办案、让人民参与、由人民评判的工作机制。

“说法、说理、说情”把法理、情理、道理说清楚、讲明白,做到事、心双解--坚持公正司法,立足职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只有做到法、理、情有机统一,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只有做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才能答好司法工作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你说、我说、他说”说透乡情、民情、人情,实现“案要解决”--坚持多元解纷,协调共治机制。“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要更加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因地制宜推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物业管理、建设工程施工、土地承包等类型化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建设,推动纳入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设,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集约集成乡镇社区干部、网格员、法律工作者等解纷力量,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果里法庭以“理”为主要内容,以“说”为切入点,以依靠德治、法治的思想,将和当事人庭前沟通与倾听当事人庭审陈述以及做好当事人判后、调后答疑工作相融合,把“法理、道理、情理”给当事人讲清楚、说明白,把“法、情、理”说到群众的心坎上。果里法庭力求在每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表面的法律纠纷,更要探入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民生问题。以法律为准绳,用心去体察民情,去解除民忧。努力将每一个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理说工作法”高效化解继承纠纷


“你俩能起诉我,我真是太伤心了,你俩还拿我当哥哥吗?”哥哥王某一对弟弟王某二、王某三伤心的说出这句话。这是一起因老人去世引起的继承纠纷。王某一、王某二、王某三是三兄弟,因争夺父亲留下的一套房屋而产生矛盾。两个弟弟不顾兄弟情义,将哥哥王某一诉至法院,要求确认该房屋归王某二、王某三房屋所有。案件受理后,调解员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当事人询问调解意向,被告一听是法院工作人员就直接挂掉电话。

调解员来到三兄弟所在的村委了解情况,获悉三兄弟平时关系还好,就因为继承问题各方不愿意退让,矛盾激烈。在调解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分析、劝说下,本来各执一词、情绪激动的三兄弟态度上有所缓和,但是仍坚持开庭。庭审中,法官在耐心聆听各方的诉求与委屈,理解各方立场背后的情感逻辑,找到问题的矛盾症结所在,通过法律知识和情感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从各方的权利义务聊到家族情感。虽然三兄弟并未给出调解意见,但是同意坐下来商量此事,并请求法庭给出一段考虑时间。庭审三天后,调解员锲而不舍,再次将三兄弟邀请到法庭调解室,以拉家常、忆亲情的方式,从“说理、说情、说法”各个角度,给出调解方案。通过数轮真诚且深刻的对话,三兄弟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渐放下自己心里芥蒂,最终三兄弟握手言和,并当场过付。

弘扬宪法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