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巩悦悦 沂源报道
2月12日,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激战正酣,当刘建宾与队友摘得滑雪登山项目铜牌时,1500公里外的沂源县竞技体校沸腾了,学生为他们的师兄刘建宾感到高兴。然而,这份荣誉背后,却是校长苏昱宁深深的忧虑:“我们今年只招到了不到20名学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招生难题:体校的生存之困
“胳膊支撑腰间,左手托枪,平息站稳。”沂源县竞技体校的射击馆内,寒气逼人,十几个学生屏息凝神,手中的枪稳稳托起,教练在一旁轻声指导,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专注。
“这些年没要来几个好苗子,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都希望子女上大学,将来好找工作。”苏昱宁透露,去年招生前,她和副校长张方跑遍了全县小学五年级,最终只招到了不到20名学生,招生质量也在下降。
张方至今记得一个踢足球的好苗子,“那孩子身体素质出色,意志坚定,是个难得的人才。然而,家长坚持文化课优先,最终孩子未能进入体校。”
这种现象在当地普遍存在,家长既希望孩子通过体育特长获得发展机会,又担心文化课落下,影响未来升学与就业。家长董先生说:“我当然希望孩子有特长,但文化课不能落下,毕竟要考虑未来的就业。”
张方何尝不知道家长的顾虑呢,但体校没有文化课教学资质,非他们所能左右。如果不能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就很难说服家长把孩子送来体校。久而久之,基层竞技体校的生存环境将愈加艰难。
“十年前,学校每年能招到五六十名学生,如今却招不到20人,且生源质量正逐渐下降。”张方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不改革,竞技体校的路只会越走越窄,生存将更加艰难。”
在沂源县竞技体校,学生们正在练习射击。
体教融合:破局之路
面对招生困境,不少区县竞技体校开始尝试“体教融合”,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减轻家长的顾虑。
新年伊始,淄博市区县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沂源县竞技体校举办,淄博各区县竞技体校校长轮流发言,找问题,谈不足,说办法。
苏昱宁在发言中介绍,从2007年开始,沂源县竞技体校开始与历山中学合作,由历山中学的老师教授文化课,这样一来就保障了运动员文化课教学,家长们也不用担心孩子学习训练两头跑的问题。
自那以后,沂源县竞技体校已输送100余名省级以上运动员、800余名市级后备人才,其中包括2名奥运冠军、9人次世界冠军。
不过,苏昱宁也发现,竞技体校的存在和发展不应仅仅看作是运动员的“基地”,它更应成为开展广泛群众体育运动的基础。
于是,从去年开始,沂源县竞技体校开始与重点高中合作,打造高起点手球训练队。“目前,沂源一中开始招生手球特长生,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把手球项目打造成学校体育品牌。”苏昱宁说。
临淄区也是教体融合的典型代表。临淄区体校与临淄一中合作,将艺体楼闲置教室改造成射击训练房,体校射击队整体融入到了临淄一中。
“新时代,体校需要主动融入中小学。体校有师资、平台,但存在场地不足、选材难等困境。而中小学校有场地、有生源,但缺乏专业指导,竞赛水平不高,急需专业力量的融入。”临淄区竞技体校党支部书记刘涛表示,通过体教融合尝试,涌现出了像杨浚瑄这样的奥运冠军。
据刘涛介绍,校园竞技体育已成为临淄区竞技体育成绩的强力增长点。其中,射击队获得6金11银10铜的好成绩,金牌实现了从1枚到6枚的跨越;举重队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举重队跟训生奖牌贡献率为18%;古典摔跤队取得奖牌和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张店区竞技体校与多所学校开展合作,将业余训练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解决了选材萎缩的问题。
新生之路:从困境到可持续发展
其实,在过去很多年里,国内不少体校普通存在“重体育,轻文化”的现状,也让大众对竞技体育有一种“文化成绩差就练体育”的片面认知,既影响了体校选拔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也阻碍了体校学生运动员发展渠道。但不少体校化“危”为“机”,让学校重焕新生。
湖北省京山市网球学校前身为“京山县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发展至2008年,体校面临招生困难及训练质量下降等境况,办学举步维艰。2018年湖北省体育局和京山市人民政府将此校命名为湖北省网球学校。短短5年,学校调整办学思路,集中优质教练员、文化教学、办学场地等资源,该体校学生不仅在全国和省级青少年网球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而且60%的学生文化成绩超过省示范高中录取线。
无独有偶。始建于1974年的浙江省长兴县体校,受条件限制,难以兼顾学生的文化学习与训练,招生规模曾急剧下滑。2013年,长兴县教育和体育部门以中小学校为载体命名“长兴县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建立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且与体校相衔接、相互补的体教融合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在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该体校40名运动员参赛并获得2金、4银、3铜的好成绩,连续4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
去年12月20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体育局副局长林春也表示,山东的青训工作曾出现生存危机,特别是县级体校曾出现萎缩过半的严峻局面。后来,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体育局联合实施了多种办学模式改革,依托普通学校建设体教融合的新型体校,既深化了体教融合,又扭转了县级体校萎缩的严峻局面。
曾因招生困难而一度挣扎在去留边缘的基层竞技体校,由此“起死回生”,有些还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不过,仍有多位基层体校校长反映,未来,基层竞技体校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尤其是文化课与体育训练的平衡上,还应探索更多创新模式。
从亚冬会的领奖台到基层体校的训练场,基层竞技体校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希望。未来,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这些体校或许将不再只是冠军的摇篮,而是更多青少年实现梦想的起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