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这几天有不少人提新七军,说此军战斗力堪称第六大主力,长春一战击退东野,力保此城不失云云。
既然大家讨论得多,索性展开说一说,单独给新七军一期。本系列原本只有上下两篇,因增加新七军这一篇,分为上、中、下三期。
点击链接看上篇:
新七军全名新编第七军,国军新编军一共有一至十四个番号,除了新四军是我军番号,其余部队情况如下:
新一、新二、新三、新五、新六、新七、新八军都是国军中央军,除新二军在新疆,其他都在东北战场。
新九、十、十一军在抗战胜利前已解散。
新十二、十三、十四军是1949年改编拼凑的滇军,战斗力无足论。
而新一、新三、新五、新六、新七、新八军这六个军,基本盘都是新一、新六两个五大主力级部队发展扩充出来的。
这个新七军的战斗力,确实比其他新扩充的部队强一些。
东北这几个军,新三军、新五军、新七军、新八军,都是陈诚在1947年8月到东北后搞大扩军的产物,这几个军诞生的时间早晚不一,就不啰嗦了。
陈诚本质上看,是一个军事政治兼通、但两者不怎么协调的人。属于是说相声的人里武功最好的、打泰拳的里面唱歌最好的,某一样强,容易造成光环效应,使人对其真实水平产生高估。
若是一般人倒也罢了,偏偏此公身居高位,一举一动具有战略意义,介公被他的政治才能吸引,对其军事才能也持以高视,这就坏了菜了。
陈诚到东北,介公本意是叫他整顿军事、扭转杜聿明连连败退的局面,结果此公把重心放在整顿军队上,同时还惯例操作安插死党、扩大土木系力量。
驱逐熊式辉、杜聿明的几个死党,如果不是太过分也还说得过去。偏偏辞修同志不为已甚,安插大批党羽的同时,把部队根本都动摇了。
怎么说呢?
我们观察国军部队沿革,军以下师、旅级部队,在1947年以后很忌讳再调动,不是说绝对没有,但不是规律性现象,与1947年之前特别是抗战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频繁调换师、旅级部队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1947年重点进攻时期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国军失利越来越多,军级单位作为重要的战役单位,必须保持建制稳定、兵力稳定、指挥关系稳定,才能保证临危不乱、有力执行上级作战命令。
道理很明显,战争不会给你时间理顺上下级关系!
但陈诚基本不管这一套,东北扩军来了一场大洗牌。
新一军原辖新38师、新30师和50师,陈诚把新一军老底子新38师调到新七军,把暂53师给新一军。新一军1945年编制定型后没有动过甚至一个团的部队,你这一下子把核心主力和灵魂抽走了,新一军当场泡沫化。
新七军得到新38师这个老牌劲旅,再配上暂56、暂61两个保安部队,摇身一变也成了齐装满员、有美械师撑门面的主力。
新一军和新六军不一样,廖耀湘和陈诚关系还不错,黄埔系干部,孙立人是留美派,该部素来不受黄埔系待见。
经过改编,新一军降格、新三军有14师(土木系)、新五军有43师(土木系)、新七军成为陈诚的新部队、新六军基本维持原貌,陈诚壮大实力的目的初步达到,但对各军的战斗力却是实实在在的注水。
郑洞国后来回忆此事,毫不客气地批评说:“经过这一番整顿扩充,正规军队的人数和装备有了增加,但许多部队的战力却因原建制被打乱,兵力强弱搭配而未得到提高,有的甚至降低了战斗力。”
郑洞国将军
那么新七军的具体情况如何呢?
新38师到东北作战基本没有受太大损失,此时兵力约1.2万人,放眼全国战场仍是一等一的主力。
暂56师是原伪满铁石部队改编来的,暂61师是地方保安大队升级,两师各有7000余人。
再加新七军军部直属队约4000余人,全军共3万余人,但只有新38师有战斗力。
论者以新七军逼退东北野战军的围攻为话题,不断有人说新七军战斗力傲视群雄,可以排为第六大主力,甚至说可以和孪生哥哥新一军一较高下。
我们不必去详细列出新七军有多少美式枪械、榴弹炮、运输车,也不必详细追究新38师有多少百战老兵,只看长春之战的大致过程,对新七军的战斗力就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1948年5月,东总决定进攻长春,集结9个纵队的兵力,7个纵队攻城,2个纵队打援。计划于十天到半个月时间,彻底解决长春之敌。
实际战斗过程没有东总预想的那么简单,也没有像华野解放济南一样顺利。
主要原因是军委与东总的意见不一致,伟人想的是南线作战关门打狗,一步到位卡住锦州,东总意见是打长春吸引沈阳之敌北上以歼灭之。
这一段公案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说了。
上层意见之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总强攻长春的决心。
郑洞国利用东野犹豫之机,派部队出城抢粮,新七军一部攻占长春城外的小镇小合隆,并试图驱逐东野提前部署到长春外围的两个独立师。
东北的独立师是介于军区部队和正规野战纵队之间的编制单位,具有一定作战能力,但因其以师为单位行动,不具备纵队级协调能力,战斗力自然弱于纵队。而且独立师在长春外围只是牵制袭扰,并无决战的部署,所以新七军一个冲锋就占了小合隆,貌似占了便宜,实际上中了东野先打打看、引蛇出洞的计。
101见敌军出城,马上命令一纵、六纵远程奔袭,去掐住这股敌军企图歼灭之。
由于是远程奔袭,一纵2师的部队没有经过充分侦察就冲上去打,遭到新七军暂61师2团的侧面封锁射击。
一纵司令员李天佑上将
2师并不慌张,整理部队后继续发起攻击,敌暂61师打了一个上午顶不住,纷纷向城内逃去,途中被一纵追击包抄,损失了不少人。
六纵部队接着杀到,在一纵和几个独立师配合下攻占长春大房身机场,歼灭防守机场的暂56师一部。
这就是所谓新七军的强大战斗力,在有备、有防的情况下,被远程奔袭的东野一顿猛冲就垮了。
垮的原因,一方面是新七军这两个杂毛师的战斗力远远不如东野这两个王牌纵队,另一方面是东野装备水平并不次于他们。
人也比你强,武器也比你强,你战斗意志还不行,那还打什么打?
接着就是新38师的表现。
郑洞国接报大惊,急忙派新38师反击,要夺回机场。此时长春与沈阳的铁路交通已然断绝,一切粮弹接济全靠空投,机场断断丢不得。
新38师师长史说指挥两个团,在暂61师配合下发动反攻,结果被一纵、六纵的反冲锋当场吓坏了,部队纷纷要撤。幸亏这个史说师长还有点东西,战场上临敌撤退,大概率要崩溃。史说气得把自己的铺盖卷打开,怒吼我就死在这里,看谁敢退。
即使主帅这样表态,部队也只是稍稍停了一下,并没有改变不利局面。最后还是撤了,区别只是撤退稍微有序一些,没有跑散。
大房身机场一战,除了新38师基本保全,其他两个师合计被歼灭6000余人,基本上一个师的战斗人员送掉了。
这就是所谓的新七军的战斗力。
后来为啥东野没有乘胜进攻长春城呢?
101经过此战观察,认为新七军还有一定战斗力,不是易与之辈。再者,长春城拥有大量完善城防工事,郑洞国在日伪基础上将之修缮加强,防守起来事半功倍,不是那么好对付的。郑洞国的副司令长官兼一兵团指挥部所在原伪满中央银行大楼,外墙均用厚达1米的花岗岩砌成,楼内存有充足的粮食弹药和淡水,甚至还能自行发电。掌握这些情报之后,东总的攻城决心受到一定影响。
而且此时东总与中央的争议越来越大,伟人已经掩盖不住怒火,连连发电质问东总到底作何打算,为什么拒不执行中央决策。
种种情况综合考量,东总终于决定放弃强攻长春的计划,改以长围久困,大军南下到北宁线作战去了。
这就是所谓新七军逼退东野的大致经过。实际战斗并没有打多少,一场遭遇战就把新七军吓回城内。
不强攻长春,不是说打不下,而是在预判可能会在进攻强大工事中受到较大伤亡,因而不想无谓牺牲将士们的生命。
东总后续的部署,更是充满了对新七军的蔑视。
围城部队并不多,计有十二纵之34师、35师,六纵18师,独立6、7、8、9、10等5个师。共约8个步兵师,两个多纵队的兵力。
3个独立师并不能直接等于一个纵队,纵队通常有数千人的直属队。
以不到三个纵队的兵力,围住城内约 10万人,彼此兵力相当,而能进行长围久困,让城内国军一筹划展。
更令国军颜面无存的是,东野各独立师竟然以营为单位分散部署,切断长春四周所有道路。你新七军不是强吗,新38师不是王牌师吗,我独立师就敢营自为战,有种过来打我?
一直到新七军投降,也没见打掉东野任何一个防守要点,打不掉任一个独立师的营级单位。更不要说冲破包围逃出去。
等倍兵力,优势武器,打成这个样子,这种成色,究竟算不算第六大主力?诸公自取结论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