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非要把国民党将领按军事水平、指挥能力弄个排名榜,你会怎么排?抛砖引玉,先来说说我心目中的前十。
一、傅作义
傅作义, 保定步兵军官学校五期出身,资历很深,西北军中极少数才华横溢的将领。练兵、打仗、谋略都有绝活,称之为军事家也不为过。
守孤城涿州硬刚张学良,力抗东北军数月,一战成名;最积极、战功最卓著的抗日将领之一,部队被称为“七路半”,部队作风好、战斗力强,参与长城抗战、庙行会战,五原大捷,傅作义功勋卓著 。
解放战争时期风头出尽,与晋绥、晋察冀两大军区周旋三年,前期颇占上风,大同集宁战役、奇袭张家口等是他的得意之作。林彪率东野入关后,审时度势和平起义解放北平,使千年古都免遭战火涂炭,功在千秋。
二、薛岳
毕业于保定军校六期,傅作义的学弟,人称“老虎仔”,军中老将,资历很深,很能打。
北伐时期就表现很好,后来抗战时期也承担了繁重的作战任务,战果很大,抗日正面战场的绝对主力,正面战场里消灭日军数量最多的就是他。三次长沙会战,近十万多日军被薛岳歼灭,万家岭大捷是中国在抗战时期唯一消灭完整日本师团建制(几乎全歼)的战役,天炉战法让长驱杀 入中国西南大后方的日军精锐尝到苦头。
解放战争中“两淮保卫战” 让粟裕吃了点苦头,后期就被粟大将 按在地上摩擦。
薛岳军事生涯前期很被老蒋倚重,后期就有点不对付了,在苏北被痛揍后基本就靠边稍息了。
三、王耀武
“国民党将领里少有的明白人”!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毕业生,资历浅却能凭本事后来居上。国民党内部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三李那种“成色”跟老王拉到一起比较,这是在黑老王。王耀武治军,带兵,打仗都是高手,足以胜任一个战略区的军事主官,却被老蒋挂在济南城。
抗日战争打出74军虎贲部队的威风,参与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上高战役、浙赣会战、雪峰山战役等著名战役,极少数打满全场抗日的将领。获青天白日勋章。妥妥的抗战名将、抗日英雄。
王耀武有很灵敏的战场嗅觉,头脑清楚,判断力超一流,解放战争前期多有胜绩。莱芜战役中,国民党里面能看出粟裕战略意图的仅此一人,三番五次命令李仙洲撤退收缩,令粟大将暗自心惊,无奈主事的陈诚太拉跨,这个锅实在背不动,气急之下说出了“五万头猪”的名言。
济南战役前建议部队后撤被老蒋否决,明知不可为也只能硬着头皮干,城破之前放出所有在押共产党员,也算是善事一件。后来进了“功德林”,当上了“学习委员”。
四、白崇禧
白崇禧人送外号“小诸葛”,其实有点过誉。
白崇禧出道很早,北伐期间,白崇禧率部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堪称完成北伐的第一人,尤其是龙潭战役大败有“北洋孙猴子”之称的孙传芳,表现亮眼。抗日战争期间,更多的是统帅部幕僚或参谋长的角色,主要负责战略部署,在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中,他也参与战役指挥,发挥了重大作用。
桂系长期盘踞广西,李、白一直把军队掌握的很瓷实。桂系战术灵活作战勇猛(北伐“钢军”),善于山地作战,会打游击,这是桂系让人头疼的原因。解放战争初期,对手是刘帅,后期对阵林元帅。大厦将倾,纵使真诸葛在世又如何,“小诸葛”虽偶露峥嵘(湖南青树坪),也无力回天。
白崇禧广西陆小都没上完,理论上却很有一套,抗日战争中提出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战略,淮海战役前建议“守江必守淮”;都很有见地。
张发奎对他推崇备至,称赞为“军事天才,足智多谋,非常阴险的将领”。
可惜眼光没李宗仁老辣,跟着老蒋跑到台湾,死因也不明不白。
五、杜聿明
杜聿明黄埔一期出身,老蒋的嫡系加爱将。能力很强,而且忠诚,任劳任怨。
抗战时打出昆仑关大捷,参与入缅作战,收复云南,战功赫赫,带出了5军的一大票狠人。资历不深,威望不低,狂得没边的“邱疯子”,在他跟前也要恭恭敬敬喊一声“杜老总”。
解放战争时期堪称老蒋的救火队长,从东北到淮海,哪里坑大到哪里,因为老蒋缺的是具有战略区层面指挥能力的将领,论大兵团指挥作战黄埔生里数他经验最丰富,首屈一指。
作为老蒋的救火队长,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做到拟定出切中要害的作战方案,挽救局面时减少战损,已经是相当的成功了。前期在东北有惊艳的发挥,让林元帅吃了不少苦头,治完肾病再被拉回来,东北已经被陈诚卫立煌折腾的差不多了,谁来也无济于事。淮海对上粟大将,思路也还算清醒,见招拆招,有来有回,不算丢脸。
王耀武是被陈诚坑了,杜聿明则是被他的老师蒋委员长坑了。
杜聿明看人很准,刚到华东不久,就提醒王耀武:吴化文是个“反骨仔”,要小心。王耀武不在乎,吃了大亏。郭汝瑰也差点被杜聿明给捅出来,还是没人听没人信。
六、卫立煌
卫立煌最响的名头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如果把其他“四虎”拉出来溜溜,就知道这个名号含金量太低。
抗日有不错的表现,率部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忻口会战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率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顺利打通中印公路交通线,功勋卓著。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接了陈诚的烂摊子,在战略部署上跟老蒋对着干,被戏称为“不动如山”。实话实说,他的战略也是无奈之选:知道主动出击是个败,固守也是个败,拖延时间而已,索性摆烂,爱咋咋地。
解放后曾离国远走,回来后受到礼遇,结局很不错。
七、宋希濂
宋希濂是一个被忽视的猛将。黄埔一期生,也是老蒋嫡系。
抗日战争功勋卓著,兰封会战,参与重创土肥圆师团,武汉外围,富金山扬威,仅以一个军的兵力和日军一个师团拼出1:1战损比,于怒江畔全歼日军渡江之敌。龙陵激战,率部激战日军,歼敌过万。
解放战争时期,被老蒋摁在了冷板凳上,宋希濂任新疆警备司令,三大战役快结束时才被任命为华中剿总副司令,然后,就没然后了,大渡河自杀未遂被俘,直接进了功德林。
八、关麟征
关麟征也是黄埔一期生,自然也是老蒋的嫡系,黄埔一期全是老蒋的心头肉。
关麟征绝对算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打仗比较厉害的黄埔系将领。年少得志,除胡宗南这个奇葩外,他是黄埔系第一个任集团军总司令的。
抗战时期,他的战绩是可圈可点的。
率25师在古北口和日军西义一的第八师团血战三天,伤亡4000余人。关麟征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大公报》主笔张季鸾亲自撰写社论“爱国男儿,血洒疆场”,以贺其功。
在台儿庄战役,他打出了关铁拳的称号,他率领的52军表现堪称一生军事生涯中的巅峰。长沙会战中,他指挥集团军,迎击进犯湘北的日军第6师团,挡住了敌人前进的步伐,为取得长沙战役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任云南警备总司令,出了点差错被撤职,到陆军学校当教育长,后任校长。他跟土木系老大陈诚矛盾很深。陈诚抓住关麟征被撤职的机会,挟私报复,在老蒋跟前吹了好大一通歪风,直接断送了关麟征的军旅生涯,此后一直被雪藏,没有进一步表现的机会。
九、胡链
胡链是黄埔四期的,很被陈诚赏识,是土木系骨干。参与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战开始时任团长,于淞沪死守罗店后升任旅长。淞沪会战后,奔赴苏南展开游击作战。后参与长沙会战、枣宜会战、鄂西大捷,获青天白日勋章。后参与湘西会战、雪峰山会战。极少数打满全场抗日的将领。
抗战行将结束时升少将。此人对解放军作战时战绩较好,例如南麻会战、定陶战斗等。后任国民党12兵团副司令,闹情绪拒不到任,淮海战役主动进入被华野重围的双堆集与黄维汇合,妄图做最后一搏。战败后跟黄维一人一辆坦克撒丫子就跑,黄维被俘,他侥幸逃脱。当初争兵团司令输给黄维,逃命时却赢了,这才是世事难料。
他最出风头的是金门战役,古宁头。不说了,全是泪!
十、廖耀湘
廖耀湘出生黄埔六期,后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众所周知,黄埔生前四期最受重视。廖耀湘因为啃过洋面包被蒋介石破格提拔,参与昆仑关大捷。入缅作战后功劳不亚于大名鼎鼎的孙立人。
作为一个兵团司令,手里有老蒋的五大主力之一,在东北战场上表现出来的清晰思路、战役分析和战术动作都很不错,攻占彰武一度让林元帅忧心忡忡,可谓有勇有谋。后被林帅不按常理出牌的神来之笔把心态搞崩,进退失据乃至溃败被俘,明显跟林元帅不是一个段位。
被俘后关在功德林的廖耀湘,能被以军事理论闻名的刘帅点名要到南京军事学院,可见其能力非同一般。
排在前6的属于大战略区级别的将领,也可以说是“帅”。后4属于兵团级别的将领,是否具有大战略区这一层级的指挥能力,历史没给他们证明的机会,只能见仁见智了。
一家之言,挂一漏万,有什么不同的高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