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误区,看轻自己,相信权威。

对我而言,好不好喝是茶的唯一意义。即使刚接触茶的新手,也不用看轻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口感放在首位。

不熟悉的新茶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冲泡:



(1)100ml左右盖碗,投茶5克。最好用电子秤,没有电子秤的话,要注意茶叶的密度。饼茶看起来一小块,其实挺重。散茶,比如寿眉,即使堆出盖碗,也许还不到5克。

(2)沸水冲泡,立刻出汤。根据茶汤的浓淡、滑涩情况,决定下一次出汤是否迅速。

淡了,就稍微泡几秒,或者出汤时盖碗合得紧一些,降低出汤速率。

浓了,就盖碗张开多一点,提高出汤速率。还不行,就减少投茶,降低水温。

上面比较“土”的办法,说白了,也就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偏好,让茶汤适应自己的偏好,从而掌握这种茶的冲泡节奏。

从未知到可知,从不确定到肯定,这才是冲茶喝茶的乐趣。

第二个误区是追求噱头。

比如手工茶。也许受“工匠精神”的“熏陶”,这样的感觉普遍都有:手工茶比机制茶更有“变化”、“人情味”、“温度”等等。

但要一项项列出手工茶到底有多好,可能大多数人都说不出。

我倒能说出机制茶的好处:操作规范,制作标准化,品质稳定,成本降低……

其实市面上价格高的茶类,如金骏眉、祁红国礼级别,恩施明前玉露、滇红金芽,也都是机制茶。

标榜自己是纯手工茶的,基本上可以一票否决。

还有一些噱头,即使不了解内情,单从逻辑上就讲不通。

比如班章这样的名山古树熟茶。



真的是班章原料,做成生茶要比全发酵的熟茶,增值空间大很多,为什么要做成吃力不讨好的熟茶呢?

熟茶渥堆发酵需要很多的原料同时操作,一般都要成吨级别。谁一下子能拿出这么多班章料,即使拿得出来,发酵失败了,谁能承受得了损失?

所以,把班章这样的原料做成熟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那市面上大把的班章熟茶有几个是真的?

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个误区是期待过高。

“红茶是不是更养胃”,“白茶是不是更有功效”,带着养生保健的目标来喝茶,身心都挺累。



而且可能会忽略了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每种茶都有刺激,很淡的红茶刺激很小。连这点刺激都受不了,说明胃可能有病变,只能喝白开水,最好还要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幽门螺旋杆菌,胃溃疡,胃癌,都是我国高发的病种。

养生保健不可取,以茶来陶冶情操,希望洗涤心灵,也不可取。

茶是比水有味道,比工业饮料更无害的饮品,同时也是大宗消费品,日常耗材。以器具、仪式、氛围来烘托茶的意义,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负担。

现代人的负担已经够多了。

况且茶的意义与好不好喝没什么关系。

查看更多文章,请关注WX公号见识茶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