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糖糕送过年”,年关的喜庆与团圆总少不了一块软糯香甜的糖糕。


  灶堂内的火苗呼呼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噗噗直响,一家人围坐灶旁,期盼着蒸笼中糖糕的出锅。掀开笼屉盖,琥珀色的糖糕热气蒸腾,香味四溢……对于青田人而言,糖糕不仅是春节餐桌上的美食,更是儿时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温馨回忆。

  味蕾的记忆往往是最深刻的。再没有什么食物像糖糕一样,能够如此勾起青田人的乡情和乡愁。

年味

  过年“炊糖糕”,是青田人的迎春习俗。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为糖糕的事忙碌了,祯埠镇岭下村村民王胜天家也不例外。


  “炊糕的日子,通常会选在农历十二月二十至十二月廿九之间。尤其是腊月廿五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王胜天说,在立春较早的年份,更要赶在立春之前制作,因为青田人相信,用“冬水”炊出的糖糕能保存得更久,不易霉变。

  作为有着几十年炊糕经验的“老师傅”,王胜天坚持用传统的糖糕制作技艺。

  他会提前一天将箬叶洗净,用温水浸泡8小时后放入铁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焖 ,直到箬叶散发出清香,变得柔软,汤水也呈现淡黄色。“煮箬叶的水不能浪费,倒入糖搅拌均匀,就是最好的糕汤。”这样做出来的糖糕,不仅带有箬叶的清香,还能保存得更久。

  糖糕的口感,关键取决于糕糊的调制。王胜天将糯米粉、糖与箬叶水按比例混合,搅拌成细腻的糊状。这一步骤全凭手感与经验,将糕体的弹牙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接下来是持续不断的搅拌。”王胜天用手不停地搅打糕糊,直至糯米粉与糖水完全融合,呈现出顺滑无颗粒的状态,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耗费一两个小时。

  待一切准备就绪,次日清晨,糖糕的烹制工作便正式拉开序幕。

  “烹糕前,得把处理好的箬叶整齐地铺排在蒸笼内壁,这摆放也大有讲究。”王胜天说,箬叶需层层紧挨,既不能过于密集,也不能过于稀疏,“每片箬叶都要覆盖住下一片的三分之二,这样既能有效隔离糖糕与蒸笼,防止糖糕溢出,又能增添糖糕的天然清香。”

  将糕浆倒入蒸笼,至四分之一处,铺上一层五花肉,再倒入一层糕浆,如此反复,直至糕浆装至蒸笼的四分之三处,最后在糕面上点缀红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上芝麻、花生米、赤豆、陈皮等,调制出不同的口味。”王胜天说。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烹饪需要花费12至14个小时,蒸制时需在蒸笼四边对称放置四节中空的竹管,以便将锅中的蒸汽导入蒸笼,否则糕是炊不熟的。

  经过时间的“淬炼”,糖糕的颜色由白转“红”,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当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糯米香与糖甜时,经验丰富的青田人便会知道,糖糕可以上餐桌了。

  刚炊好的糖糕糕体柔软,不失弹性,散发着阵阵清香。咬上一口,弹、糯、香。“自家做的糖糕可以吃上一个月,吃法也是多种多样,蒸着吃软糯可口,冷却后切块干嚼也别有风味,还可以煎着吃,外焦里嫩,特别香。”王胜天说。

  新春佳节,制作与分享糖糕,成了青田人一年中最温馨、甜蜜的时光。

传承

  在鹤城街道前路街上,隐匿着一家制作青田糖糕的“老字号”食品厂,由林爱花与李爱平夫妻共同经营,他们传承着老一辈的手艺,制作的糖糕在青田县城内声名远扬。

  “老板娘,今年的糖糕开卖了吗?”“口味可以定制吗?”“我订6个,地址给你,帮忙快递到这里。”……一大早,青田县新兴食品厂的林爱花就忙得连轴转。随着春节临近,糖糕订单量激增。

  “这家店可是青田的‘老字号’,我每年都会上门。”前来购买糖糕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去年她买了十几个糖糕邮寄给外地的亲戚,大家吃了都赞不绝口,“又快过年了,我准备再将这份甜蜜分享给亲朋好友。”

  新兴食品厂制作糖糕已有30多年。30多年前,作为前身的青田食品罐头厂面临改制,李爱平和十几位同事一合计,决定一起承包工厂。“当了老板,马上就得琢磨出要经营什么业务。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制作青田糖糕最稳妥。”林爱花说,糖糕是青田人过年、娶亲都必备的食品和聘礼,“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在年底蒸糖糕,现在城里亲自炊糕的人家越来越少,大家习惯了来店里预订或直接购买,但糖糕作为年节喜庆的象征却从没有改变。”

  为了保留青田糖糕的传统风味,林爱花在制作过程中始终坚持采用最传统的工艺和流程。“我们选用的糯米产自本地,新鲜的五花肉也经过精心挑选,炊制时间长达16个小时,确保每一块糖糕既软糯又不失弹性。”正因为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新兴糖糕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口碑。

  临近春节,糖糕的销售已渐入佳境。新兴食品推出了3公斤、5公斤、5.5公斤三种不同规格的糖糕,价格区间在150元至190元。“糖糕不仅深受青田本地人喜爱,还远销至广州、上海、江苏等其他省市,旺季时一天就能卖出500多个。”林爱花说。

  青田糖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青田人情感和记忆的文化符号。林爱花告诉记者,即使不爱吃糖糕的青田人,在过年的餐桌上也会放上一碟糖糕,寓意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创新

  在位于舒桥乡叶店村的红玥坊糖糕加工店里,工人们手法娴熟地将糯米粉、红糖等原料混合搅拌,再放入铺满箬叶的蒸笼中。没多久,空气中就弥漫开糖糕特有的香甜气息。


  “最近订单不断,有客户一次就下单了1000多斤糖糕,可把我们忙坏了。”吴国俊一边包装糖糕,一边对记者说,“你看这刚出笼的糖糕,香气扑鼻,多诱人!眼下糖糕的生产正在进入旺季,最忙的时候,我们每天24小时马不停蹄地生产,一天就能做出一千多斤糖糕呢!”

  和许多青田人一样,吴国俊在年轻时外出创业,繁忙的工作让他一年到头都回不了几次家,而糖糕,是他心中最难以割舍的“家乡味”。

  “我从小就爱吃糖糕,那份甜而不腻的口感,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吴国俊回忆道,小时候,糖糕并非随时都能吃到的美味,只有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才能大快朵颐,“吃上一口有肉的糖糕,对于辛苦一年的青田人来说,非常幸福。”

  2017年,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糖糕的执念,吴国俊放弃了在义乌的电商事业,回到老家舒桥做起了糖糕生意。

  青田糖糕的制作工艺繁琐而讲究,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终的品质。为了做好糖糕,吴国俊向村里的老人学习传统工艺和流程,选用当地优质原料,立志做出“最好吃的糖糕”。

  “对火候的把握是关键。”吴国俊说,开始炊糕时,需先用大火让糯米粉、肥肉和糖慢慢融合,充分激发出食材的香气。而在后期,则得改用小火慢焖,确保糯米粉能充分吸收水分,变得软糯可口。在这一过程中,箬叶和蒸笼散发出淡雅的清香,与红糖、红枣的甜香及糯米、五花肉的醇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青田人独有的味觉记忆。

  保留传统的同时,吴国俊还对糖糕的配方进行不断改良和优化。传统的糖糕通常用糯米制作,他在糯米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粳米,两种米混合制成的糖糕,在保持香软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些许韧性,利于后期加工过程中保持糖糕的形状,“在甜度把握上,我选用红糖和白糖两种不同的糖混合使用,将糖糕的甜度下降了30%,使口感更符合大众口味。”

  结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吴国俊在选用五花肉的基础上,还加入百合、桂圆、红枣等食材,不断创新口味。同时,他还利用真空包装等保鲜技术,将糖糕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青田的甜蜜滋味,“一年下来,能卖出12.5吨糖糕呢。”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电商模式的兴起,吴国俊还通过拍摄糖糕制作、食用等短视频,将青田糖糕“普及”给更多的食客。在他看来,即使时至今日过年已经简化成一个个轮回中用以结绳记事的节点,但跳出了这轮回,能让人始终心头悸动的,唯有食物的香甜。

文章来源:源新闻 丽水日报 刘雅倩

责任编辑:董珍珍 编辑:单瑾洁

监制:赵刚 管智勇 审核:叶海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