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维系着情感血脉,维系着文化传承。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传统节日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为家乡代言”专栏,呈现记者返乡时所感受到的家乡的美好。
“100克面条,10克虾籽,色白汤清味浓。”《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描述芜湖的虾籽小刀面。随着纪录片的大火,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小江城,而我和朋友说起自己来自芜湖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里有道好吃的虾籽面。
我大学就是在芜湖读的,校园不远处有个鸠兹广场,每次逛街回来总是路过,广场中间有个很高的雕塑。初见时,只觉得是一只长相奇怪的鸟,后来翻阅资料才知道,“鸠兹”一词最早见于《左传》:鲁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的“鸠兹”,意为鸠鸟滋生的地方。汉代时,这里因靠湖设县,故名“芜湖”。
紧挨着鸠兹广场的是镜湖,乘船游湖项目最受大家欢迎。天气晴好时,我喜欢和朋友们约着一起,花上几十块钱,将船开到湖中央,就坐在里面聊天晒太阳,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那时的日子过得很悠闲,傍晚还爱和同学们步行到滨江公园看夕阳。当日光渐渐红润,岸上的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红日、轮船、江水和可爱的人,一同被镜头记录……待日后翻看,便又会想起那一刻的美好。
鸠兹广场附近还有一家专卖铁画的店,虽然从来没进去过,但每次路过,总能看到门口摆放着一幅迎客松。芜湖铁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剪、叠、錾、锻、铆、焊、锉等多道工艺手工制作而成,既有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塑的立体美。如今,铁画技艺成为不少院校的课程,芜湖也在打造铁画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听到这些消息,我着实为家乡骄傲了一把。
我的老家在芜湖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生活平和,只有到春节才会热闹一些。村里的人们平时大多外出务工,但临近小年,便陆陆续续回来了。打扫屋子、采买年货、问候亲友,一样都不落下。
老家的年夜饭桌上,除了必备的鸡鸭鱼虾等,还有一道象征团圆的“肉圆子”。春节前十几天,奶奶就要为这道菜开始准备了。她会挑一天清晨出门,去菜市场买20斤当天最新鲜的猪肉,再让老板帮忙打成肉末,最好是3分肥、7分瘦,这样做出来才不至于太老。
肉买回家,我们小辈就要跟着一起帮忙了。奶奶切好葱姜蒜末放到猪肉里,再加上盐、酱油等调味料,再用手拌匀。随后,爷爷起锅烧油,奶奶和我就在一边搓,丸子大小要一致,一定要搓得圆溜溜。爷爷将搓好的丸子下锅,待到金黄再捞出。刚出锅的丸子是最好吃的,混合着油香和肉香,再加上扎实的口感,几个丸子下肚非常满足。丸子很多,饭桌上肯定吃不完,奶奶会把它们装进坛子里,用油浸没,再把坛口封好,等到春节后,拿出一部分给我们带走,剩下的则留着自己慢慢吃。
春节前,我去了一趟莘庄仲盛世界商城,在新开的美食市集上,看到一位摊主现场制作“肉圆子”。她告诉我,这是很多安徽人无论外出多久,都难以忘记的一道菜,自己正在对外推广,选用了黑猪肉作为食材,并将成品包装起来售卖,希望更多人可以吃到来自家乡的味道。
我是大学毕业后就从芜湖来到上海闵行工作生活,闵行依着黄浦江,也是一座江城。几年时间里,我对这里的熟悉程度已不亚于芜湖。去过浦江郊野公园,与万千花朵合影;去过锦江乐园,在大转盘上俯瞰城市;去过各大美术场馆,在文物、艺术品前流连;也爱和朋友逛大街小巷,寻找一些宝藏小店。春夏秋冬更迭,白天黑夜轮转,我看见了许多闵行的美,也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
今年,我与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一样,离开闵行,踏上了回家的路。不同于以往,随着2024年底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我回芜湖的时间也从原来近3个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左右。也许未来有一天,闵行与家乡,除了物理距离的缩短,也能在文化、产业等方面,有着进一步的交流。
记者:刘成荣
图片:芜湖发布、欢乐芜湖
初审:高淑婷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