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从左往右陆军尚书、驻德大使廕昌;湖南巡抚端方、礼部尚书戴鸿慈。1906年3月,摄于德国柏林。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张鸣 陈晓平

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十年,堪称“暗杀时代”。但总体说来,在暗杀这种事上,革命党人才是主角。1905年9月,准备刺杀“五大臣”前夕,27岁的吴樾写就《暗杀时代》一文,“奴隶以生,何如不奴隶而死”、“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酣畅淋漓地宣告,清末“暗杀时代”进入高潮。

  革命党为何更热衷搞暗杀?

  刺杀五大臣的革命党人吴樾,曾经写过一本小册子,叫《暗杀时代》。在中国进入20世纪之后的头十年里,的确是个暗杀时代。虽说中国人接触洋枪已有好些年了,但对于新式手枪和炸弹的出现,清朝大员们显然没有准备,这两种玩意对于暗杀实在是方便的利器。显然,清朝官员屡屡中招,跟他们八抬大轿、鸣锣开道的出行方式有关。一行人声势浩大地过来,只有官员坐的轿子目标最大,就好像是跟人说,来吧,我在这儿呢。

  不过出国考察立宪时,五大臣改乘了火车,暗杀就不那么方便了,所以吴樾实际上那次是炸了自己,他所暗杀的目标只受了轻伤。

汪精卫组织过暗杀团

  清政府是否有过对孙中山的暗杀?我说,如果有的话,只能是反过来,都是革命党人暗杀清朝大员,连太后和摄政王都是暗杀的对象。孙中山只在还不出名的时候,有过一次不明不白不伤皮肉的“伦敦蒙难”。暗杀,当时是革命党人的专利。

  暗杀跟武装起义一样,是为了打江山。显然,暗杀比起义要方便,几个不怕死的,再加上趁手的家伙,就可以操练。正因为如此,清朝的官员可恨者,要杀——比如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多次镇压起义,连续两次遭到暗杀,最后一次被炸成重伤,差点送命。表现还不错的,甚至对暗杀者有恩的——比如安徽巡抚恩铭,也要杀。连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这种“好事”也要加以阻止,因为真立宪了,革命也就不好再玩了。

  蔡元培在日本研制炸弹

  暗杀需要严密的组织,所以,当时出现了好些个暗杀团。汪精卫组织过暗杀团,刘思复有暗杀团,连在人们眼里温文尔雅的蔡元培,也在日本组织过暗杀团。

  当时革命党人暗杀最喜欢用的家伙,是炸弹。蔡元培曾中意毒药,后来一盘算,还是炸弹好,因此在日本加紧研制。吴樾用的炸弹,据说就出自蔡元培、陈独秀之手。革命党人的炸弹一般在境外研制,有时一着急,也在国内试试。比如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几个首领就在汉口租界试制炸弹,结果失手,机关就暴露了。

  总的来说,革命党的炸弹越做越好,辛亥革命前夕,广州将军凤山刚刚上任,一上岸就被炸得血肉横飞。到了辛亥革命的最后关头,少数满人宗社党坚持不肯放权,革命党人彭家珍一颗炸弹,炸死宗社党的核心人物良弼,剩下的就作鸟兽散了。

  刘思复在广东组织骷髅会

  暗杀这活儿,不比起义,大多单打独斗,没胆子还真不好干。所以暗杀团要练胆儿。

  刘思复当年在广东组织暗杀团,团员加入,要有严格的入盟仪式。须是在深夜,屋里用黑布挡严,屋子当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用白布盖上,桌上放一个骷髅头,是真家伙,不是做的。骷髅头后面放一根白蜡烛,烛火摇曳,气氛阴森。入盟者必须一个人对着骷髅,静坐半晌,如果一点虚汗不出,才能行入盟礼。

  不过,暗杀固然造成了恐怖的气氛,但却难以真正吓退清政府。彭家珍最后的一炸,固然立竿见影,但如果没有各省的独立,袁世凯的反正,其实很难起作用。辛亥年广州起义前夕,温生才刺杀护理将军孚琦,杀是杀掉了,但却给随即到来的起义制造了很大麻烦,在技术上,直接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被暗杀

  两广总督起杀机

  杨衢云(1861~1901)原籍福建海澄,出生于东莞,成长于香港。其父杨清水在南洋槟榔屿出生,后到港从事航运业务。杨衢云读书时即随名师学武,等闲三五人无法近身。中法战争后,杨衢云与谢缵泰等组织“辅仁文社”,以杨衢云为社长,筹划革命。随后孙中山在香港读书时,通过“四大寇”之一的尤列结识杨衢云。

  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杨、孙流亡。1899年,陈少白在香港主持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三派会议,杨衢云乃“让出”兴中会会长职务。

  1900年兴中会再次谋划在两广起事,由杨衢云、陈少白在港协调,因海外饷械接济不及,惠州起义陷入困境。当时在广州联络会党的史坚如到港请示,杨衢云乃决定炸毙两广总督德寿挽救败局。因操作不当,未能炸死德寿,史坚如被捕。辛亥后,在南海县衙找出当时由书吏录下的一份供词,由同盟会会员、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在《真相画报》中影印发表。据辨认,供词中可见“杨衢云叫我做城内大都督,监察宋小东”、“本年八月十几,见过杨衢云”、“小的被杨衢云、宋小东等所骗,年少无知”等字样。书吏书写口供,有些东西不一定是原话。史坚如的考虑是,“诬攀”一些满人,供出已“安全”到港的几个人,以便保护尚在境内的同志。

  两广总督德寿此前曾派人与杨衢云联络“招安”,杨衢云出于策略考虑,也同意与其接洽,后作罢。在德寿看来,杨衢云曾接洽“招安”而后反悔,还派人暗杀他本人,“公罪”外又添私仇,乃起杀机。

  杨衢云临难仍淡定

  从广州到香港的行劫杀人者,被香港人称为“省港旗兵”,说起来,“省港旗兵”的鼻祖,应属行刺杨衢云的杀手。德寿出具悬赏令,有“羊头十万两”字样。他手下专管缉捕的李家焯,物色到杀手陈林。李家焯做足准备,先通过香港劣绅打听杨衢云动向,又买通香港团防局一探长,侦察到杨的活动规律。

  1901年1月10日,凶手陈林乘坐炮艇抵港,轻车熟路,于傍晚带人潜至中环结志街52号杨宅,割断门绳,登楼冲入课室内,对准课桌前的杨衢云举枪便射。是时,杨衢云正抱着小儿子佐芝教读,第一反应是拿起砖头厚的英语词典挡子弹,同时将儿子推到桌底。这么一耽误,当他打开抽屉拿出手枪时,胸部已中弹两三发。正在里间的大女儿冲出来探视,杨衢云已重伤倒地,手里仍紧握手枪。杨衢云强忍剧痛,包扎伤口后自己下楼,乘竹轿前往医院,临行仍十分淡定,脱下腕上金表交给家人。抵院后动手术已无力回天,翌晨辞世。

《十月围城》:真实的历史与虚构刺杀情节

  或演绎自“伦敦蒙难记”

  艺术允许虚构,历史却需求真。《十月围城》的主要故事是1905年孙中山赴港,清廷派出杀手伏击,几十个“草根”英雄拼死保护。但实际上孙中山自1895年广州重阳起义之后遭通缉,随后也被港英政府禁止入境,此后曾两次乘船抵达香港海面却无法上岸,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重新踏上这片土地。

  与此有些关联的是孙中山“伦敦蒙难”。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驻英国公使馆,后来在英国外交部干预以及舆论压力下,公使馆只能放人。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

  陈少白:

  躲进铁锅中逃过一难

  历史中的陈少白,因与孙中山、尤列、杨鹤龄主张反清逐满、倡言革命、鼓吹共和而时称“四大寇”。

  陈少白是最早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的人之一。1900年1月25日他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因此被称作“中国民主革命报业第一人”。陈少白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当时重大军事行动的策划、兴中会内部经费使用和筹集以及报社的经营,都由陈少白负责。他风度翩翩,常以戏剧形式宣传革命。

  陈少白曾多次身陷险境。有一次,陈少白在广州海幢寺附近被清政府侦缉人员发现,躲入寺内厨房的一只大铁锅中得以幸免。辛亥革命后,陈少白“只做事,不做官”,兴办实业,晚年辞官后回到故里。

  李煜堂:

  特命儿子加入同盟会

  影片中李玉堂的主要原型是香港金利源药材行老板李煜堂。

  李煜堂(1851~1936年),广东台山人,1868年随父兄出洋经商,后返回香港,创办金利源、水利源药材行,1902年后经营保险业。

  李煜堂热心革命,1906年《中国日报》几次险些停业,李煜堂斥资承购,支持该报经费直到革命成功。1911年9月,广州光复,李煜堂任广东财政司长。次年辞职,在港创设广东银行。后来的讨袁之役、护法之役及北伐之役,他均联络港商集资助力革命。

  与影片中的李玉堂反对儿子参加革命不同,李煜堂先生曾特命他的儿子李自重东渡日本求学,并加入同盟会。那时李自重18岁。

  暗杀档案

  1904~1911(部分)

  刺杀先驱万福华

  1904年,万福华在上海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揭开了晚清刺杀风潮序幕。

  吴樾刺杀五大臣

  1905年9月24日,清朝五大臣以预备立宪为名出洋考察。光复会会员、“北方暗杀团”志士吴樾混入列车引爆身上的炸药。但五大臣中只有载泽、绍英受伤,而吴樾当场殉节。

  汪精卫谋刺摄政王

  1908年冬,同盟会八次起义均失败,为振奋精神,1910年27岁的汪精卫携陈璧君、喻培伦等到北京图谋炸死清王朝摄政王载沣,意外事泄。

  温生才枪杀广州将军孚琦

  1911年春天,温生才用五响手枪刺杀了广州将军孚琦,但被警卫跟踪捕获。

  徐锡麟刺杀恩铭

  1907年7月6日, 徐锡麟趁安徽巡抚恩铭到巡警学堂参加毕业典礼之时,举枪将其击毙。后率众起义失败被害。

  李沛基炸死广州将军凤山

  1911年10月底,李沛基使用炸弹当场炸死另一位广州将军凤山,李沛基趁乱逃脱,顺利逃到香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