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众多将领展现出了高风亮节,他们视荣誉为身外之物,不为名利争短长。

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三辞元帅”的粟裕大将,以及多次主动提出“降衔申请”的徐海东、许光达等将领。

毛主席曾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自然,也有个别同志认为自己不论是从资历来看,还是从功绩来说,军衔评得低了些。

曾有一位将领因不满自己仅被授中将,一时冲动找到罗荣桓一通抱怨,最终,这位将领被暂缓授衔。

那么,这名将军究竟是谁呢?



推迟一年才被授衔

这位不满意自己授衔结果的将领,就是聂鹤亭。评定授衔的结果出来后,聂鹤亭对自己仅评了个“中将”有些许不满。

聂鹤亭自认为,自己投身革命多年,资历深厚,更何况也参加过许多著名的战役,功劳也是不小的。

因此,当全军大授衔的消息传来时,他内心的期待值是极高的,当真正看到结果时,聂鹤亭内心的不满愈发强烈。

在情绪的驱使下,聂鹤亭冲动地来到了部长室,对着罗荣桓一通发泄自己的不满。



罗荣桓听着聂鹤亭的抱怨,眉头渐渐拧成了个“川”字,脸色也变得逐渐凝重起来。

要知道,军队的授衔评定绝非儿戏,它是对每一位将领资历、战功、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量。

更何况,在这关键时刻,军内上下正弥漫着一种高风亮节的气息。毛主席得知自己被定为“大元帅”后,更是坚决拒绝。

他表示,如果让自己穿上“大元帅”的制服的话,与群众就有了距离,还怎么深入群众、去倾听群众的心声呢?



毛主席的这一举动,在军内起到了表率作用,许多元帅、上将、大将等也纷纷要求“降衔”。

而现在,聂鹤亭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这种氛围下往“枪口”上撞。

尽管他早年间曾是罗荣桓的老部下,但在这种大事面前,又岂能是三言两语就能轻易改变的?

罗荣桓看着眼前的聂鹤亭,脸色愠怒,他严肃地指出了聂鹤亭的问题所在,并对他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最终,聂鹤亭被暂缓了授衔。



回去后,聂鹤亭陷入了深思,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与错误;

不该因为一时的不满而跑去找老首长大闹一场,更不该忽视军队授衔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因此,在1955年授衔时,聂鹤亭并未参加。但考虑到他过去的功绩等因素,一年后,也就是1956年,他才被重新补授了中将军衔。

而在《罗荣桓传》中,曾有一段关于聂鹤亭的“觉悟问题”的记载。文中提到了一位老干部,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历任众多重要职务。



然而,在个人生活方面却屡屡犯错,甚至在进城后还犯了不服从组织分配的错误。

罗荣桓曾亲自与之谈话、警告。而在为其评定授衔时,综合考量其各方面表现后,最终授予了他中将军衔。

那么,这段记载中所提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与朱老总产生过“矛盾”

早年的聂鹤亭,一心要“读书救国”,可渐渐的,他发现那些黑暗势力相互勾结,若想真正的救国救民,光靠“死读书”是行不通的。

在求学期间,聂鹤亭接触到了进步书刊,结识了许多爱国进步人士,明白了何为共产主义,变革社会的思想在聂鹤亭一众青年心中愈演愈烈。

聂鹤亭为人豪爽、仗义,颇有“长兄之分”,他大手一挥,身边很快便聚集了大批进步青年,而他也被推举为校学生会的负责人。



而后,聂鹤亭相继参加了反对军阀、反对曹锟贿选、五卅运动等爱国运动,组织学生们游行示威、演讲。

却不料,这一举动遭到了反动当局的通缉,无奈之下,聂鹤亭被迫离开安庆。1926年6月,聂鹤亭加入了被世人誉为“铁军”的叶挺独立团。

聂鹤亭早就听说过叶挺独立团的威名,能加入这样的英雄队伍,聂鹤亭自是十分自豪。

而聂鹤亭也由于表现突出再加上过硬的军事素质,仅用了短短数月时间,便从一个普通士兵晋升为排长,少尉军衔。



在这里,聂鹤亭没有想到自己竟遇到了分别已久的许继慎,在许继慎的介绍下,聂鹤亭加入了共产党。

不久,聂鹤亭来到安徽协助蔡晓舟在吴山庙一带发动反军阀武装暴动,行动当晚,部队刚行进至十四埠时,就遇到了敌军。

面对如此突发情况,战士们显然有些慌乱,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蔡晓舟把聂鹤亭推了出来。

其实,蔡晓舟早有栽培之意,尤其在制定行动计划时,聂鹤亭展现出的独到见解和远见卓识已赢得了他的青睐。



不过显然,蔡晓舟的这一举动让一些年长的战士不禁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几番打量眼前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蔡晓舟也注意到了一些战士的情绪,不容置疑地同大家说道:

“希望同志们不要以貌取人,聂鹤亭年纪不大,但很有想法,一旦他有什么失误,我会立即出面的。”

吴山庙暴动是聂鹤亭的首次指挥作战,尽管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暴动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其历史意义以及对聂鹤亭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起来,聂鹤亭还曾与朱老总有过一段“小插曲”,产生过一些“矛盾”。1927年,聂鹤亭参加了南昌起义,并率部圆满完成了起义部队撤退的任务。

当时,由于弹粮极缺,朱老总为保存革命力量,将计就计,接受了改编,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是一种策略性的改编举动。

可这对于年轻气盛的聂鹤亭来说,却是无法接受,他不明白为何军队要打着国民党军的旗号,穿着国民党军装做事。



为此,朱老总派出了许多同志前去开导,不论是朱老总还是谁出马,聂鹤亭似乎就认定了自己的死理儿,铁了心要离开。

直言自己要去上海,去找党中央搞别的工作去,多次向朱老总提出自己要离开队伍。

从朱老总的角度看,也不难理解朱老总的极力相劝,聂鹤亭作为一个骨干成员一旦他离开,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部队的士气与稳定

眼见聂鹤亭决心已定,无奈之下,朱老总只好同意了聂鹤亭的离开,离开后,他又奔赴到了广州,参加广州起义。



直到1930年3月,他被周恩来派遣到井冈山根据地,再次见到了毛主席和朱老总。

这次的见面,聂鹤亭心里是忐忑的,回想起当年因一时冲动而离开队伍的决定,他深感懊悔。

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脾气难免有些急躁,看待问题缺乏长远眼光,只关注于眼前,并未长远地考虑。

他认为自己不应意气用事,更不应该在部队处于弱势之时就选择离开。



当再次与朱老总面对面时,他发现朱老总并没有因为过去的事情而心生芥蒂。相反,朱老总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对他说:

“你看,你这不是又回来了嘛!我们是殊途同归,又走到一起啦!”

与毛主席、林帅闹过“不愉快”

在性格方面,聂鹤亭的身上有一种耿直的军人性格,旁人对他的性格评价不外乎是刚烈、耿直、执拗。

这种独特的性格有利也有弊,战场上它能成为敌人难以预料的锐利武器;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却也为他带来了不少遗憾。

1937年,新四军在武汉初创之时,正值用人之际,叶挺向党中央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调聂鹤亭至新四军任职。



对于这一提议,毛主席自然会征询聂鹤亭的意见。而聂鹤亭,听闻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前往。

毕竟,早年间聂鹤亭就曾在叶挺手下做事,这次老上级的极力相邀,哪有拒绝的道理?

眼见聂鹤亭没什么异意,毛主席尽管心里有万分的不舍,可还是批准了聂鹤亭的调令。

对于爱将的离去,毛主席提出让聂鹤亭临行前去自己那里一趟,要亲自为爱将送行。



可临行的这天,聂鹤亭只是向毛主席窑洞的方向远远地望了一眼,便背起行囊匆匆离去了,直接爽约了毛主席。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那天毛主席在与他商量去留问题时,聂鹤亭兴奋之余,注意到了毛主席脸上那不舍的神情。

他担心如果自己在临行前与毛主席告别时,毛主席突然变卦,出面挽留,再加上毛主席的威望,自己哪还能去新四军报道?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聂鹤亭耍了个“小聪明”,并未赴约,单纯的想着要去新四军,这才......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聂鹤亭误读了毛主席的表情,再加上他直白的处理方式,导致这一误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事后,聂鹤亭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曾多次想要向毛主席当面解释,但种种原因之下,始终未能如愿,这成了他心中的一大憾事。

此外,聂鹤亭还与林帅闹过些许不愉快。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一个师长派人找到了聂鹤亭,表示自己要起义。

按理说,这种起义事宜须得第一时间向林帅、罗荣桓汇报过后,再做决定,现实却是,聂鹤亭没有向两人请示,当即应了下来。



聂鹤亭的这一举动,直接触怒了林帅,那支部队是在我军兵临城下之际才堪堪提出要起义的。

在林帅看来,对方的这一举动,不应按起义看待,应按投诚;而聂鹤亭则认为,尽早起义可以减少城市的破坏,应表示欢迎。

气得林帅对聂鹤亭一顿狠批,起初,聂鹤亭有些想不通,而在罗荣桓的思想工作下,聂鹤亭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做了自我批评。

结语

尽管聂鹤亭性格耿直、刚烈,但他在革命年代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却是无法磨灭的。

他始终保持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生活简朴至极,衣物、被褥总是缝了缝,补了补。



可他对于烈士子女他却极为慷慨,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1971年3月31日,聂鹤亭将军因病逝世,他将自己十几年积攒下来的3万元全部作为党费上交给了党组织。

参考资料
开国中将聂鹤亭的戎马人生. 党史纵览
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聂鹤亭将军的不平凡经历. 江淮文史
叶挺独立团走出的开国中将聂鹤亭. 党史博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