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如今来看清朝灭亡已经112年,但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依然有守陵人,他们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个封建王朝的最后遗迹。

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园之一,清东陵埋葬五位清朝皇帝,陵园内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让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令人好奇的是,在清朝灭亡百年之后,谁在继续守护这片陵墓?又是谁在为他们发放薪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大清朝的皇家陵寝

清东陵的建设可以追溯到顺治皇帝时期,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在1644年入关后,为巩固满清政权逐步将满洲的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北京。

顺治帝对满洲发祥地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选择自己的陵寝地址时,将陵墓建在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南麓,这个地方距离北京也相对较近。

昌瑞山地势高峻,视野开阔,符合中国传统陵寝选址的风水要求吗,被认为是风水宝地。清东陵的建设历时两百余年,从顺治朝到光绪末年共葬入五位清朝皇帝、后妃及众多皇室成员。



孝陵的建成是清东陵的开端,之后几代皇帝陆续葬入,清东陵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群。

陵园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也极为复杂,涵盖祭祀、祭坛、陵墓等各类建筑,总占地面积达到2500平方公里,保存至今的面积也有80平方公里之大。

清东陵几乎贯穿整个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建立在一套完备的守陵制度之上,这套制度自顺治皇帝去世后开始形成,并不断在后续的朝代中得以完善。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后被葬入孝陵,这也是清东陵的第一座墓穴,为防止盗墓和破坏行为,清廷从满洲八旗中挑选忠诚可靠的旗人作为守陵人员。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顺治十八年户部拨款为守陵人提供300多响地作为生计保障,同时还有米粮、银两等物资定期发放。

康熙登基后守陵制度进一步完善,专门设立守陵副将、守备等职务,守陵士兵增加到1600人,而且还都是带编制的,平时主要负责陵寝的日常守护。

雍正朝开始,清东陵设置专门的“陵寝守护大臣”一职,通常由贝勒、贝子等宗室成员担任,负责监督和管理整个陵寝的祭祀和安全工作。

乾隆年间清东陵的扩建达到巅峰,乾隆皇帝作为清朝的中兴之主,极其注重皇家陵寝的建设,不仅为自己建造裕陵,还大力推动整个陵寝系统的扩展。



这个时候清东陵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皇家陵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括皇室、贵族、亲兵在内的庞大社区,陵寝守护大臣的设置也更加完善,陵寝旁还修建大批居住区和办公区域。

不要以为守陵的人员地位不高,上现实却恰恰相反,或许他们在朝中没有实权,但政治地位却非常高,毕竟我国是“以孝治天下”,月薪、俸禄也比较多。

清东陵的守陵制度严格且繁复,除守陵大臣之外,礼部、内务府等部门的人员也要协助管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苦了谁都不能苦了祖宗。

晚清的守陵困境

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清廷的军事、政治一片混乱,也没有精力再去管清东陵的维护与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守陵人员只能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生活条件比之前降低许多。

1912年清朝的灭亡,民国政府根据《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允许皇室保留部分财产和权利,还每年给400万作为“养老金”,清东陵也被作为皇室陵寝得到保护。



然而,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民国政府承诺的钱财基本没到位,清东陵的守护工作变得极为艰难。

守陵人维持着祖上传下的职责,却不能获得定期的俸禄和粮米,这个时候守陵全靠自觉。

为维持生计一些守陵人不得不自谋生路,当然也有一些人继续守陵,靠着开垦周围的土地耕种、变卖家产、出售陵寝中珍贵的祭祀用品,以换取日常生活的所需。

因为维护与管理的不到位、守陵人力量的衰弱,在这段时间里清东陵多次遭遇盗墓和破坏行为,孙殿英盗墓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生的。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中清东陵屡遭战火侵袭,当地守陵人员虽竭力守护,但面对现代化的武器他们根本无力保卫,导致部分陵寝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一些守陵的旗人或者宗室成员又离开一批,只有少数部分守陵人依旧坚守着祖先留下的职责和传统,尽自己所能维护陵寝的完整。

他们没有再领取朝廷的俸禄,但依然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其进行简单修缮,为后世的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境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清东陵的命运迎来重大转机,国家政府开始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952年清东陵被正式接管,成立东陵文物保护所,守陵人的身份也发生变化。

他们不再是封建社会的遗留者,而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文物保护者,工作内容没有改变,但生活条件却得到极大的改善,国家每年拨款用于支付他们薪水,也用于修复和维护陵寝建筑。

大量文物专家和工匠被派往清东陵,对其进行科学修缮,守陵人也参与其中。他们不仅负责陵寝的日常看护工作,还学习文物保护技能,逐渐成为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



陵寝中的重要建筑和珍贵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缮,时间进入21世纪后,清东陵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为保护这座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国家继续加大对清东陵的资金和管理投入,东陵文物保护所升级为清东陵博物院,守陵人的职责范围也得以扩大。

现代社会中,守陵人的身份不仅是文物保护者,还成为文化传承的传播者。

李志军作为裕陵第十三代守陵人,家族世代生活在清东陵旁,守护着乾隆皇帝的陵寝,通过现代修缮技术专注于清东陵建筑的油漆彩绘修复工作。

谢静的祖上也是守陵人,平时不仅是“守陵人”的身份,还是清东陵景区的导游,想游客讲述清东陵的历史与文化。



总的来说,清东陵作为中国封建皇朝的最后见证者,承载无数历史风云,守陵人则是这段历史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现如今尽管清朝已成历史,清东陵的守陵人却从未离开,这些守陵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份与责任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维护建筑的完整和安全,更注重通过文化传播和历史教育。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