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谈谈黄芪的升与降
中医理论一贯认为黄芪是升阳之药,每当我讲黄芪能治疗高血压时,听者多产生疑问。
1986年8月有机会到新加坡交流中医学术,又被问及升阳之黄芪何以能治高血压?我举出《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华医学院图书管理人员检出该书617页,其中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六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有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种药剂大剂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我的经验得到药理研究的证明。
但李东垣《脾胃论》生发脾阳,必用黄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以生黄芪八钱为主药。张氏认为黄芪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之大气下陷,又说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
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相作用”,故黄芪既能升提又能降压。但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经验,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我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汤中黄芪的分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当然,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与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的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我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阳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该医院西医主任学过中医,对黄芪四两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我说不必,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乃信服。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降压,则犯“实实之诫” 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研究目前尚未能解答全部之问题也,辨证论治乃中医之精华。
黄芪对高血压之属于气虚痰浊者,重用可降。但对于脏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黄芪以升之,血压之升降与脏器之升提不同。如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曾治胃黏膜脱垂之患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作为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未用一味止痛药,再诊时已无胃痛。
又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患者,用平胃散加芒硝不效,后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该方即开骨散(当归30克、川芎15克、血余炭9克、龟板24克)加黄芪120克,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黄芪重用又可以下死胎,可上可下皆在于气虚故也。
国医大师郭诚杰巧用黄芪经验
郭诚杰教授认为,临床大凡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补益效应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四个方面。
•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克时,补气效应才能显见,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
•重用黄芪之量,大于30克,才可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
•强调黄芪应单独水煎,这样独具其身,补气力强,再与其他药汤兑服,其效优于合煎。
郭诚杰教授从事临床数十载,擅长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特别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独具思维和方法。郭诚杰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手段或针、或药、或针药结合,运用灵活,每收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郭诚杰教授临床较常使用的中药—黄芪的独特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黄芪味甘性微温,善于益气升阳,固表敛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郭诚杰教授对黄芪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继承中又有创新,其对炮制(或生用,或蜜炙,或盐炒,或酒浸)有考究,用量(大、中、小)有法度,煎服遵症情,据证遣用,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1、剂量偏小,功于助行
郭诚杰教授认为,临床大凡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补益效应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四个方面。
2、气虚不甚,力在助补
临床凡精神不振,稍有倦怠乏力,呼吸气短,脘腹虚胀,少食便稀,身体微肿的轻型肺气虚、脾气虚、脾肺气虚的患者,治当补脾益肺。郭诚杰教授认为,其补速不宜过快,补量不宜过猛,最适缓补,药味宜少,药量宜小,常用党参、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黄精之类,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为代表,郭诚杰教授常在这些方药中加入6~12克小剂量的炙黄芪,与其他药物同煎同服,常常收到较佳疗效。郭诚杰教授认为,小剂量的炙黄芪有助于补气药物更好地发挥补气效用。
3、血虚之证,补血行血
郭诚杰教授认为,黄芪虽主以补气为功,然而于血虚患者治疗中加入少量黄芪,可起到补血、助气行血之效。气之与血关系密切。“气行乃血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难经本义》云:“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同时气推血行,只有气充,才能有力推动血行,使血达到濡养之目的,正如《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运血者即是气。”故郭诚杰教授临床治疗血虚诸疾时,必在补血方药如四物汤、胶艾四物汤等中加入黄芪以补血行血,提高疗效。
4、辅佐正气,托里排毒
郭诚杰教授治疗中后期乳痈(含浆细胞性乳腺炎)及其他痈肿疮疡者或其早期而正气虚者,均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方药中加用小剂量生黄芪,取其托里排毒、辅佐正气之意,其用量多不超过12克。
如治疗39岁王姓患者,产后1个月因乳汁郁积右乳结块、疼痛,1周后右乳头下方3厘米处结块较硬,局部微红,肿胀,发热,疼痛加重,考虑孩子正在喂奶不愿内服药物,经外院外敷药物治疗1月,疼痛有所减轻,余症如故。郭诚杰教授察其患者精神可,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乳房局部红肿发热,肿块变软,为乳痈脓已成而未溃破,遂处以生黄芪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瓜蒌15克,赤芍9克,白芍9克,皂刺6克,炒山甲4克,蜂房6克,连翘12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3克。服3剂后局部溃破,疼痛著减,热退肿消,后生黄芪增至15克,加减服6剂而愈。
5、泡水煮粥,强身健体
黄芪不仅是名药,更是强身健体的上等补品。“常饮黄芪水,强身又健体” ,“常喝黄芪汤,身体保健康”是郭诚杰教授的口头禅。他常用黄芪5~10克泡水代茶频饮,解除乏困,消除疲劳,健身防病。对于气虚体质表现为支持力差、易于出汗、经常感冒者,郭诚杰教授诉其常服黄芪水或黄芪精,也可做黄芪药粥食用。郭诚杰教授推崇黄芪粳米粥(黄芪10~12克,粳米40~50克,大枣10枚,熬粥,可小补中气,强身健体)、黄芪枸杞猪骨汤(黄芪15~20克、山药15~20克、枸杞15~20克、猪骨数块、薏仁15~20克、红枣5~10枚,可益气健胃,强腰补肾)等,长期食用,必收其效。
6、中等剂量,补气效著
郭诚杰教授认为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克时,补气效应才能显见,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郭诚杰教授认为,气虚较甚者,用药当首选炙黄芪,因为炙黄芪为补气要药,以补脾肺之气见长,今气虚明显,必速补峻补,方能速捷力显,若用量偏小,则药力不足,杯水车薪,延误病情。同时强调黄芪应单独水煎,这样独具其身,补气力强,再与其他药汤兑服,其效优于合煎。
7、低血压性头晕治验
郭诚杰教授治疗低血压性头晕,常在补血补气药中均加入炙黄芪20~30克,其补力大为增强。2012年9月6日治一头晕5年女性患者,每逢月经期、劳累、熬夜后加重,视物昏花,头脑昏蒙不清,时伴恶心,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多次测定血压70~80/50~60mmHg。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黄精12克,阿胶6克,天麻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大枣6枚。2012年9月13日复诊,诉其服6剂后诸症变化不明显。郭诚杰教授依前方仅加一味炙黄芪30克,并嘱单煎兑服。3剂后复诊,前诉症状明显好转,再服20余剂诸症消失。
8、气虚水肿治验
郭诚杰教授临床治疗气虚水肿,多尊崇张景岳“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之说,认为水肿多为肺脾肾三脏气虚所致,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脾气虚失于运化水湿,肾气虚水无所主。黄芪具补气而利水消肿之功,适应于气虚水肿之小便不利,其典型代表则是《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郭诚杰教授临床常喜生品,剂量一般为20~30克。如一患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五六年,午后加重,夜尿多,少汗,乏力纳差,食后脘腹胀满,时轻时重,多方求医效果不佳,郭诚杰教授给予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其中生黄芪用量30克,连服6剂,浮肿明显消退,后以此方稍做化裁治疗月余病愈。
9、欲起沉疴,重用其量
郭诚杰教授认为,重用黄芪之量才可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凡临床中气下陷、失于升提的各种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及内脏各种出血等之脾气虚衰、失于统摄和气虚血瘀、脉络不通之中风偏枯、手足不遂,肺气虚弱、卫表失固之体虚自汗、气阴两虚之盗汗诸证,只有重用其量,才有可能挽危候,起沉疴。
10、重补中气,升举下陷
黄芪味轻性浮,秉善升发,既能补益肺脾之气,又善升举下陷阳气,为益气升阳之要药。《本草正义》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张锡纯云:“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李东垣创立的“益胃升阳”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流传千古,方中以黄芪为君药补中升阳。郭诚杰教授临证凡见中气虚衰,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脱肛者皆重用黄芪,一般用量为40~60克,以益气升提,举陷固摄,恢复中焦气机。
2013年9月12日治一位42岁女性患双侧肾下垂2年的患者,方药:炙黄芪60克(煎汤兑服),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砂仁10克,川断30克,熟地12克,牛膝10克,炒麦芽30克,炙甘草5克。连服20剂,自觉精神好转,乏力、纳差、腰部下垂、困感明显减轻,继服原方,其用量略作调整,共服40剂后,精神可,乏力、纳差、腰部下垂感消失,彩色B超检查:双侧肾脏位置恢复正常。
11、气虚崩漏,益气固冲
郭诚杰教授对气虚,气不摄血之各种出血,包括妇女崩漏,治疗以健脾益气、摄血固冲为治法,以归脾汤为主方施治,方中重用生黄芪,用量多为30~60克。
边某,女,36岁,2014年3月10日就诊(月经第3天)。主诉:半年前因连续加班劳累后阴道突然大量出血,随即去当地医院给予止血、输液治疗后血止。近半年来每次月经周期和行经时间均延长,分别为40~50天、10~15天不等,且于非月经期间阴道时有出血,点滴而下,血色鲜红,无块,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困倦无力,失眠多梦,汗出,舌淡少苔,脉细弱略数。郭诚杰教授诊断为崩漏,其证型为气虚失统,阴血亏少。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固冲。方药:生黄芪40克(单煎兑服),党参20克,白芍12克,当归15克,熟地12克,川芎12克,炒白术12克,川断15克,炒蒲黄6克,阿胶8克(烊化),地榆炭1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服上方3剂后阴道仅见点滴出血,继用上方3剂月经干净,但仍感神疲困倦,说话无力,心慌,眠差,腰酸,脉沉细无力。宜益气健脾,养心补肾。方药:生黄芪、炙黄芪各30克(合煎兑服),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山药12克,白芍12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川芎12克,桂圆肉12克,炒枣仁20克,茯神20克,川断20克,菟丝子12克,炙甘草3克,大枣6枚,服15剂,诸症基本消除,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疗效满意。
12、中风偏枯,补气活血
黄芪益气作用人所共知,然其也具活血通络之功。《名医别录》载黄芪可“逐五脏间恶血”。《本草逢源》述黄芪能“调通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无壅滞也”。清代王清任更是气虚血瘀理论用于临床的典范,创立的“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代表方,方中生黄芪为主药,用量达120克。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足量的黄芪是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郭诚杰教授非常赞赏、推崇王清任中风气虚血瘀论,临床凡见半身不遂皆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其中黄芪用量少则60克,多则120克,其新病者用量较少,后遗症期和恢复期用量均较大;偏瘫之上下肢可动者用量偏少,不动、难动者用量偏大;无气虚者用量较轻,气虚明显者重用其量;血压正常或偏低者重用,血压偏高者轻用(配合服用降压药)。
郭诚杰教授曾治一左侧上下肢偏瘫两年、伴肌肉明显萎缩的患者,郭诚杰教授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其中生黄芪120克,一日一剂,并嘱每日坚持康复训练,半月后瘫痪侧知觉、运动较前稍有好转。继用上方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13、固摄卫气,益气敛汗
黄芪能固表止汗,其作用如《内经》所云: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而司开合也。”卫气虚弱,腠理失固,则见自汗、盗汗、黄汗、战汗、产后汗出不止。郭诚杰教授治汗证常以玉屏风散加味,其中黄芪用量都在50克以上,有的高达100克。
患者李某,因一次感冒后五年来静时汗出,动则尤甚,稍有重体力劳动则大汗淋漓,伴畏恶风,乏力,便溏,舌淡,脉沉无力。当地中医医院给予固表止汗、养阴敛汗治疗效果均不佳。脉证合参,郭诚杰教授辨证为脾肺气虚,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治当补脾益肺,敛阴止汗。方药:生黄芪80克,防风12克,白术15克,党参12克,麻黄根12克,五味子12克,浮小麦一把,服14剂后,自述自汗明显减少。继用该方加减治疗,生黄芪用量在60~80克, 前后共服30余剂,诸症消失,半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中医王国营重用黄芪治顽疾
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补中益气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因为他是干外科的,前列腺问题是外科的重要课题。我告诉他我的经验,对于老年前列腺肥大所导致的尿不尽、尿无力,补中益气收效很快,如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效果不好,但用清热解毒,基本没有效果。
黄芪一药,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将其收为上品。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黄芪。”黄芪的用量在当代的中医教课书中多数定为9~30g,并且认为黄芪的用量过大可以产生气壅的副作用。所以现代许多年轻的科班出身的中医不敢大剂量使用黄芪,贬低了黄芪的治疗价值。黄芪的使用剂量究竟可以大到什么程度?
先看一下张仲景使用黄芪的用量。《金匮要略》中的黄芪建中汤,黄芪用量为一两五钱。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的用量为三两。根据《简明中医辞典》历代重量比较表进行换算,西汉时,一两合16.14克,两方中黄芪的用量分别为24g、48g。
再看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名方补阳还五汤,黄芪用四两,按清代的换算关系,当为149g。
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
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
我谈谈我用黄芪点滴体会。
例1 李某,女,75岁。系济南军区总医院原皮肤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家王教授的夫人。罹患肺癌1年余,经过数次放疗化疗,并已渐趋不治。我周末与王教授同在桓台索镇医院医院坐诊,中午一起就餐。王教授谈起他夫人的病情,愁眉不展。诉说现在最难受的症状就是不能平卧,一平卧就憋喘不已、咳嗽不止,半卧位时,稍微一侧身也会出现上述症状。虽然住在医院,医生也进行了对症处理,效果不明显,病人痛苦异常。王教授问我:中医有什么办法?我考虑到病人已为肺癌后期,经过一系列放化疗后,元气大亏,相应的出现大气下陷的病理转机,故不能平卧、咳喘不已,少劳则加重。就告诉王教授用生黄芪120g,浓煎200ml,1天内頻服,或许能减轻痛苦。王教授当晚就如法服用。患者当晚就小便6次,小便量近3000ml,喘咳皆减轻,能平卧睡觉。患者痛苦大为减轻。翌日晨,王教授就电话告诉我,说你这法还真管用,非常感谢!其实这个结果也让我充分理解了黄芪的补气利水的作用。大气一转,水气乃散,水饮散尽,肺主肃降的功能得以恢复,故咳喘乃平。
例2 某女,76岁,系同窗令堂。3个月前,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安装了三个冠状动脉支架,由于抢救及时,挽回一命。出院后恢复尚可,每天可散步1km,生活自理。三周前,散步途中,突发憋喘、胸闷、胸痛,经医院抢救治疗后,病情平稳,回家后卧床休息。就诊时,患者平卧在床,稍事活动,便胸闷气喘、肩胛及后背痛,故一直不敢起床。无夜间睡眠中憋醒病史,无四肢厥冷、畏寒。纳食尚可,睡眠可,多梦,二便调,面色萎黄,疲倦貌,疲劳乏力,善太息,口唇紫暗,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认为当属大气下陷兼有淤血阻络。治当升举大气、活血通络止痛。拟升陷汤与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黄芪60g 红参15g 白术30g 升麻10g 鸡血藤40g 当归20g 桃仁15g 红花15g 川芎15g 白芍30g 羌活15g 陈皮12g 香附12g 野葛根30g 炒枣仁30g 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14剂。
半月后复诊。服7剂后即能下床活动,体力增加,胸闷胸痛大为减轻。无腹胀等不适。上方黄芪改为90g,加地龙15g,土元12g。水煎服,日1剂,继服14剂。
三诊时,症状又减,病情继续好转。每天可出去散步半公里,散步时发作一次心绞痛,症状较轻。余无不适。上方黄芪改为120g,加五味子9g。14剂。用法如上。
四诊时,患者面色已显红润,口唇紫暗很轻微。可以从事洗菜、做饭、洗衣等家务,心绞痛未再发作。患者及家属非常满意。
该患者前后共用黄芪3.78kg。我想,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还是重用黄芪的缘故。气足则无气陷,胸中大气充足,肺才能主治节、发挥相傅之官的功能。气足才能行血脉,故瘀血得除,血脉畅通,通则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