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
看到“长生”,我们就想到“长生不死”。其实长生是长生,不死是不死。长生的意思就是长寿,并不是说不死。长生不死是一种道家的一种理想的状况。从理论上讲,人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但实际上,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生就有灭。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异。
毕竟理论它是有一定高度的,要和实际反复对话,互相验证。理论和实际是不可能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结合在一起,那么只能说这个理论是很庸俗的理论。理论必须高于实际,要有一些实际永远都达不到的理论存在在那里。有这个差距,才灵动,如果理论和实际完全结合在一起了,那么坏了,理论不是什么高妙的理论,实际也没有什么灵动性可言。理想的状况虽然达不到,但是可以做为一个方向,我们努力地去追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会有很多的收获。这才叫“欲求长生先戒性”。
你想追求长寿吗?那么先把这个性给戒了。戒性就是戒除你点性子。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比较清静,比较纯良,它是性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讲的是先天之性。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讲的是后天之性。后天之性是习染而来的。有的性是你前生带来的,有的性是受怀胎期间守父母情志的影响而来的,还有成长过程中受各种人影响得来的。一个人,身前身后,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环境,在其中学习、沾染,就是习染。其中恶的又比较多,所以后天之性往往蒙蔽先天之性,使人变得顽愚。
佛家讲人有自性,就是人本身的先天之性,本是美玉无瑕一块,但在五浊恶世中经历各种轮回,各种习染,变得污七八糟。所以后天之性蒙蔽先天之性,这就是业障,使人顽愚,刚强难化。好比一口干干净净的锅,天天在火上烤,今天熬什么药膏,明天又在这里边炖点什么骨头汤,用了一段时间这锅就黑了,而且很难洗干净。这都是后天染成的,但是这口锅本质上是非常干净的。后天染出来的东西这都不是锅本身。人的心性也是这样的,所以,佛家后来讲明心见性。你能把后天习染的东西全部给扔掉,回复真我状态,那么必然是清静的、善良的,要是这样的话,那你就成佛了。这里的“戒性”,就是戒后天之性,让先天之性呈现出来。
动了后天之性,就会动火。中医常讲,心藏神、属火。心性一动,心火就会外越,心神不安。有个成语叫“神魂颠倒”。神不安,魂就不安。肝藏魂,魂不安就动了肝气,动了肝气人就会动情。这个“情”字,就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青字,竖心旁代表心火,这个青字就代表肝,它本身就是木火相生、心肝动摇之象。动了情,就更进一步地引动心火,肝火心火愈演愈烈,互相推动,愈演愈烈。
当然,从正面讲的,如果不动性子,心火不外越,那么肝木之林就会处在一种平和的状态。心和肝平和,你身体就平和,就好比一片树林,你不用火去烧它,它就不会酿成森林大火。戒掉性子,寿命自然延长。这就叫“木还去火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
有人说,老年人的性子一般都会好一些,一般都会谦和、平静,不容易生气动火。的确,人的性子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被岁月磨平一些棱角,性子平和一些。但實際上,更多的性子不好的人,根本就没机会活到老!这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