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四万一个支架,一辈子离不开药”,这是安红所不能接受的,比听见自己确诊心肌梗塞还要震惊。

2024年2月,湖南长沙一家三甲医院里,安红颓然坐在医院冰冷的长椅上,这些年没日没夜地做批发生意,此刻仿佛成了一个苦涩的笑话。自己辛劳半生,积攒下的财富竟要悉数交给这无情的病魔,安红的心中充满了不甘,决定放弃昂贵的西医治疗方法。

两个月后,在熟人的引荐下,她来到湖南宁乡市,寻找一位老中医——李光辉。


▲李光辉给患者抓中药

初见李光辉,安红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她沉浸在疾病的阴霾中无法自拔。李光辉给她把了脉象,然后不厌其烦地询问起她的日常,从睡眠质量到家庭状况,再到个人口味。

“聊这么多,怎么不说病呢?”安红有些不适应,一个素未谋面的医生,竟然如此关心自己。

等聊到最后,她才发现医生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并不是在浪费时间。接着,李光辉详细地为她解释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有理有据,作为外行的安红也听得明明白白。

短短一个小时,安红半年多郁闷的心情一扫而空。

李光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中医,行医已有三十八个春秋。自十二岁起,他便跟随师父研习中医,不断精进医术,2001年更是获得了国家专利,曾任宁乡瑞康医院院长一职,现在湖南宁乡市益寿堂坐诊。

李大夫看诊总是格外细致,每次需要1个小时到2个小时,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谈心其实非常重要,”他强调,“特别是对于已经接受过治疗的患者,解开他们的心结,让家人体谅,才能更加坚信自己能够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李光辉采用了排淤法和中药调理的方法。他自信地告诉安红:“心脑血管类的疾病,只要经过一次有效的治疗,症状就能减轻八成。”事实也正如他所言,仅仅经过一周的治疗,安红的症状便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两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精神也好了很多,安红完全停止了服药。


▲李光辉为患者看诊

心脑血管疾病,这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旦患病,很可能丧失劳动力,甚至导致残疾。西医常言此病无法根治,但在中医领域,却并非无药可救,更非必然走向残疾。

“心脑血管病,如脑梗、冠心病等,都令人闻风丧胆,它们还会引发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若只是缓解症状,可能需要安装多个支架,并且长期药物控制。但只要我们改变痰湿体质,增加血管弹性,清除血管内部淤堵,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李光辉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02

安红刚离开,五十多岁的杨广,提着新鲜的蔬菜和自制的酸枣糕就走进了医馆。李光辉见状,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迎出门去。

李大夫是杨广的主治医生,更是杨广的救命恩人。四年前,他因病痛折磨,一瘸一拐地走进人民医院,花费十余万却未能确诊病因。在漫长的检查与尝试中,病情反而恶化,最终瘫痪在床。医生告知他回家休养,无异于宣判了他的死刑。

“回家休养?那不就是等死吗?”杨广愤怒而又无奈。在前往另一家医院的路上,他遇到了熟人,被引荐给了李光辉。

李光辉一把脉,便坚定地说:“这不是死病,没问题,不过治疗时间可能会长些。”这是杨广生病以来,听到的第一个充满希望的声音,仿佛抓住了生命的稻草。


▲李光辉到乡下义诊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杨广便决定放弃治疗。

“李医生,我吃不起了,想放弃了。”在电话中,杨广艰难地告诉李光辉。

“千万别放弃,咱俩年龄相仿,这个年龄还能恢复。”李光辉急切地劝说着,但未能改变杨广的决定。

杨广有自己的无奈,医院治疗已耗尽家财,孩子还在上学,全家仅靠妻子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那段时间,他只能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忍受着疼痛,泪水无声地滑落。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开门一看,竟是李光辉背着药箱站在门口。他见杨广放弃治疗,于心不忍,便开着摩托车前来为他针灸送药。这一送,便是两年。

起初,李大夫每个月抽空亲自上门看诊送药;几个月后,杨广逐渐好转,已经能自行前往医馆;到2020年,他就能够正常劳动。由于实在贫困,这两年间产生的数万医药费,均由李光辉大夫支付。

“李医生,真是好医生啊!没有他,我四年前就没了。”杨广感激涕零,每逢土特产丰收,都会送来给李光辉尝尝。即便过了数年,提及此事,他依旧哽咽不已。


▲李光辉为患者切脉

03

李光辉之所以如此确信杨广能康复,并非盲目自信。

他在疼痛治疗领域颇有建树,1986年开始行医时,李光辉打出旗号:先看病,后给钱。只要是疼痛类疾病,都可先治疗,治愈后再付费。至今,他治好的疼痛患者已达3万6千人左右,瘫痪不能起床的重症大约500人,其研究的疼痛疗法更申请了国家专利。

或许有人好奇:“若治好了,患者坚持不给钱怎么办?”

李光辉回忆道,确有此类患者:“他们家特别困难,就当是我做慈善了。”

那些年,病人在他这里的欠款已逾数几十万,他从未记账,病人有钱便还。有一次,一位病人五年后突然上门还医药费,让李光辉摸不着头脑。

李光辉的行医准则源自其师父。师父曾告诫他:无论贫富,都要治病救人;行医非为赚钱,而为治病。李光辉始终坚守这份初心。

李光辉的师父,曾是那片土地上最为人称道的乡村医生。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20世纪中期,他慷慨解囊,赠予乡民成千上万剂的免费中药,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颗仁慈的心,为无数病患点亮了生命的灯火。


▲李光辉到患者家中看诊

1975年,有村民不幸被板车压伤。四肢严重骨折,血肉模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回天乏术。但老师用他用自制的草药敷伤,手法精准地接骨,又耐心地教导女人进行康复训练。数月之后,奇迹发生了——女人站了起来。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了年幼的李光辉心中。他对医生这一职业充满了无比的敬仰与向往,立下了学医救人的宏愿。

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老师因家庭出身且坚持中医之道,在那个特殊年代遭到了无情的打压与迫害,多次被关押。在那个中医被视为“伪科学”的年代,李光辉的父母忧心忡忡。他们多次劝李光辉放弃学医之路,选择更为安全的职业。但李光辉的心中,早已种下了那颗救死扶伤的种子。

他目睹过中医创造的奇迹,更明白这份古老智慧的价值与意义。他不顾一切,偷偷地为师父送去食物。老师被这份深情所触动,重获自由后,倾囊相授,将自己毕生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李光辉,李光辉后又考取中医大学,学习中医理论,继续深造。


▲李光辉在公园玩乐器

当李光辉刚刚步入二十岁的门槛,老师却因病离世。送葬之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及家属多达三百余人。他们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惊天地,泣鬼神。那一刻,李光辉的心被深深震撼。他仿佛能听到师父在耳边低语:“医术为骨,医德为魂,二者缺一不可。”

自此,“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十六个字,成为了李光辉行医路上的座右铭。他深知,大爱之路虽布满荆棘,但他愿化作那道微弱却坚定的光芒,用自己的双手为无数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他用他的医术和医德,为这个世界带去温暖与光明,证明着中医的伟大与不朽。

(注: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名字均为化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