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补气,“肥白又多汗”的人才适合用黄芪。
何谓“肥白又多汗”?“肥”指的是肌肉不结实,像棉花一样,特别是肚子,一坐下来,肚皮就开始叠游脉圈,或者一走路,就抖三抖。现代医学说的脂肪多,肌肉少,容易水肿虚胖人群。
“白”指的是苍白,没有力量,面白,舌苔淡白胖有齿痕,能吃但不禁饿,但吃饭又容易犯困,四肢没有力气。
“多汗”,头汗,背汗,甚至全身出汗,出完汗之后又怕冷。
为何会“肥”?因为脾气虚,脾失运化,吃进去的东西,运不出去。就留下了痰浊
为何会“白”?因为水湿重,吃进去的东西,变不成气血,却就成了痰湿,水的颜色是透明的,痰的颜色是白的,血的颜色是红的,气血足,面色就红润,痰湿重面色就苍白。
为何会“多汗”?因为水湿重,又气虚,水湿重要找出路,气虚又不能摄津。所以一吃东西,或一运动,就哗哗地出汗。
总结起来肥白又多汗就是脾气虚,气虚失摄、气虚水肿,黄芪有什么作用呢?补脾肺之气,所以可以助脾运化。性微温归肺经,黄芪也可以补肺气,肺通调水道,肺气足,就有推力去推动水湿代谢,所以可以利水消肿。黄芪还能固表,故可以止汗。
如果比较长时候用黄芪,可以搭配枸杞、石斛、麦冬等,因为它温燥又向上拔气,久服容易伤津伤根。
如果说黄芪是补气升阳固表,向外的,那么人参安五脏,补元气,是向里的,而且力量很大所以人参适合“瘦黄而津少”的人,它是先补气,后补阴的。
元气不足,生产阴精肯定少,所以人会干瘪皱纹多。你看肚子是向里瘪的,没什么脂肪和肌肉,又因为津液少,一般很少出汗,跟黄芪刚好相反。
想大补元气的,就单独使用,鲜人参可以泡在蜂蜜里炙,早晚各一片,很适合久服。
那么党参呢?最适合老百姓用,因为够便宜,平补脾肺之气,专有专的好,你拿一截党参嚼一嚼就知道,质润回甜,然后可以生出口水来,党参的甘,说明它走脾肺,自身可以生出津液,这样才不容易上火。
总结:黄芪偏补表,人参偏补里,党参偏补中。
备注:对于补,一定要先通。要先把中焦打通,水路打通,才能补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