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三伏天热不热,就看立夏”,今日立夏,今年三伏天期间有多热?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今天是公历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当太阳的位置刚好到达黄经45°时,将迎来“立夏节气”,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5月5日13时57分。
立夏节气一到,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天气增多,田间作物进入生长旺盛阶段。不过,需要提醒大家,按往年的经验,立夏前后,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多干旱,华南多雷雨,要注意防范气象灾害。
立夏不仅是节气,在古代时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着丰富的习俗。如迎夏、称人、吃蛋、吃面食、尝三鲜等。
其中,“迎夏·祭土地”的习俗最被帝王之家所重视。据记载,早在商朝的时候,立夏这天天子会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于“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祈求风调雨顺。民间亦以香火供奉土地,期盼着五谷丰登。
今日立夏,在民间有“今年三伏天热不热,就看立夏”的讲法,什么意思?今日今年三伏天期间有多热呢?
“三伏天”是指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组成。
在《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意思是说。所谓“伏”,是说阴气将要兴起,受到残余的阳气逼迫而不能上升。所以呈现出隐藏、潜伏的状态,因此把这段时间命名为“伏日”。
计算三伏天,民间有“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属中伏,秋后一庚属末伏”的传统推算方法。意思是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按照这个推算方法,我们能够知道今年“入伏”这天是7月20日,“出伏”是在8月19日,共计30天。
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计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08日,共计10天;
末伏:8月09日-8月18日,共计10天。
算出来今年的三伏天具体时间,那么,今年三伏天期间有多热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立夏农谚是怎么判断的!
一、立夏起北风,十个鱼塘九个空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这天刮起了北风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的夏天干旱少雨,连鱼塘都旱的无法再养鱼了。
类似的农谚还有“立夏刮大风,大旱六月中”、“立夏大风多,大雨往后拖”、“立夏刮北风,伏里旱”等,表达的意思相近,意思也是说,如果立夏这天刮的风以北风为主的话,那么就预示等到了三伏天,天气相对比较干旱,雨水匮乏。
与之相反的是这天刮南风,在民间有“立夏刮南风,伏里涝”的民谚,意思是说,如果立夏这天刮起了南风的话,那么预示三伏天期间阴雨连绵的天气比较多,甚至还可能出现洪涝现象。
二、立夏晴,三伏热;立夏雨,九场雨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节气当天是个大晴天,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的三伏天期间会比较干旱炎热。反之,如果立夏这天下雨的话,则预示接下来的降雨天气会比较多,天气闷热潮湿。
三、立夏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前半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这天无雨,是个大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三伏天期间会比较炎热。
后半句的意思是说,如果重阳节这天不下雨,是个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冬天将以晴朗的天气为主,比较干冷。
四、立夏连绵雨,伏里雨不缺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这天下起了连绵雨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三伏天期间雨水会比较充足。
五、立夏在月头,三伏热死牛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立夏在“月头”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三伏天期间会非常酷热。
那么,今年的立夏是在“月头”吗?
按民间的判断方法,只要立夏出现农历四月的上旬,就是“立夏在月头”。今年的立夏是交节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显示是在“月头”了,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期间大概率会干旱少雨,非常炎热。
总之,根据上面农谚的说法,如果立夏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的三伏天期间会比较炎热。反之,如果立夏这天下雨的话,也预示着三伏天期间降雨比较多,天气相对凉爽。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以上这些农谚主要是针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其它地区笼统的来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