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农历四月初十,许多农村人心里就有了些仪式感。天光微亮,巷子里传来锅碗碰撞的声音,家家户户要准备一桌简单又有讲究的饭菜。这一天,虽说不上是什么盛大节日,却承载着家乡人对土地的敬畏和生活的热忱。它被乡亲们叫作“土地公日”,意思是这天要敬谢土地、祈求安康平顺。
有人说,四月初十是跟春天道别、和夏天问好的日子。农忙将起,土地需要养足元气,人也需养一份安宁。传说每逢四月初十,土地公会挨家挨户地巡视,看哪一家门前净、家中和、饭菜香,于是许多村子便流传下:这天家里不争吵、不泼水,要一家人端坐吃饭,图个和和美美。其实这背后,是一份“和气致祥”的生活智慧,也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小盼头——但行好事,天自有长安。你在家乡,也记得这一天吗?
三五故事,讲给懂的人听
四月初十,为何如此讲究?你可能想不到,这一天有好几个鲜为人知的小典。
其一,田野迎福。老黄历记下,春夏之交“地脉新启”,为吉日,为农事开端。田间要点一炷香,拜土地,盼风调雨顺。
其二,静气养地。许多南方村落,要在院口、田头摆供,菜、果、糕点都不能缺。据说土地公要尝尝新鲜的蔬果,才能赐福下土。
其三,袋里藏粮。家中长辈喜欢在这天摸一把新麦,放进米缸,意味着一年不愁衣食。童谣里唱“小满不满,地气正宽”,恰是说农家守望的心情。
其四,埋粽叶祝愿。闽南有“埋粽祈安”的旧俗,把洗净的粽叶埋进地里,盼病灾消散、宅中得福。
其五,挂红绳系平安。浙东一带的孩子们会在手腕系上红绳,说是能避小人侵扰,顺意多吉。
这些习俗也许各地不同,但都有个共同点:这一日,大家都想安安全全、平平顺顺。
3吃|三道食,吃安吃和吃福气
乡下人最懂得季节的密码。四月初十,三样桌上菜最有福气,你家今年吃了吗?
苋菜炒蒜——菜碧如玉,意旺人和
苋菜长在春夏交界,颜色鲜亮,常说“红苋过门,事事顺心”。含铁多,清炒最好。苋菜洗净切段,热锅爆香蒜末,下菜大火快炒,加点盐就鲜美异常。不用多花巧,一盘碧绿的苋菜,就是一桌饭的亮光。
蒸南瓜——瓜黄似金,保家圆满
南瓜寓意团圆、丰裕。切厚块,蒸锅水滚上气后蒸十分钟,撒几粒芝麻或枸杞更好看。南瓜味甘,补气润燥,软糯甜润,老人孩子都欢喜。圆圆满满的南瓜,许个日子都圆满。
豆角焖米饭——豆连豆顺,好事连连
此饭老人常说,豆角越多越好,意在“节节高”。做法简单:豆角择洗切段,和米、点肉丁、生抽炒匀,加水焖煮。饭熟开锅,豆香扑鼻。豆角嫩、米饭透,村里娃娃“抢锅巴”,那叫一个香!
要说还有什么好菜?新蒜拍一盘、香椿炒鸡蛋、嫩豌豆尖也是好意头。总之,家里有新鲜的菜,桌上才有烟火的味。
2忌|不争吵、不泼水,留给土地一份净气
四月初十,老辈人一再叮嘱,有两件事万不可做:
① 不争吵
不管是大人小孩,今天都要少些计较,多点笑脸。老人说,吵架不利和气,会把一家子的平顺日子吵散。哪怕有不顺心的事,忍一忍、让一让,风头过后再慢慢说。“家有和气,岁岁皆春”,是这一天最简单的道理。
② 不泼水
这一天泼水,被视作冲了土地的元气。村里无论打扫卫生还是做家务,今晨都要温温吞吞、下手轻轻,希望别“冲掉福水”。孩子玩水的毛病,在今天也得收收缰绳。其实,这样的约束,背后藏着敬畏之心,也藏着对生活的珍惜。
四月初十,看似平常,却在老辈人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道家常菜、一种忌语,连着田野与厨房、门口与饭桌。“入春收气,家和人顺。”这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柔软的希冀。试想今日,有心人还能守住几分?
不争吵、不泼水,一顿饭吃出春夏秋冬,家里人静坐说笑,就是岁月最明媚的段落。有时间试试老家的做法,上一盘苋菜、一锅豆角饭、半碗南瓜汤,与家人安安静静共一餐。从敬土祈福到相互珍惜,生活真正的香,也许就在柴米油盐中。
“岁月静好,不过是烟火人间里的一顿饭,一句真心话。”愿每个四月初十,你都能在俗常时节里,觅得一份心安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