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由于环境束缚,首先,山多,把人群隔离,以前交通不便,造成人群没有很好的融合和交流!

那么地域是一个地方,文化就形成既统一又分裂的情况,最终形成:大文化重叠,小文化分裂的局面!

游神成了福建人大体上重叠的部分,而分裂开的是不同的神明,不同的游神方式和不同的信仰!

其次,由于福建缺少平原,造成农耕不足,生存方式就多样化,出海的,捕猎的,耕种的,各种各样,面对生产,技术落后,必然有危险和生产需求,延伸出不同的精神需求,出海信仰妈祖,祈求出海平安,进山捕猎的啊,信仰山神,祈求遇到猎物等等不同需求的原因。

最后就是福建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省份,闽族,越族,原住民,民族大迁徙后,外来加入,包括海港接触到不同其他的民族,他们族群为了保证自己族群的繁衍,需要用自己的文化来凝聚,不仅用来发展自己的族群也是对抗其他族群的侵犯,也就形成自己的宗族,祠堂,特别盛行,而族群里需要有族群信仰,就会强调祖先,血统,姓氏,包括宗族里曾经较为突出的人进行神话,用来强调和凝聚宗族,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定期举行宗族活动,包括建设祠堂,入丁族谱,等等等等,其中一项就是游神。

游神是把当地精神需求的神明,如,妈祖,保生大帝,临水娘娘,包括各地方自己较小范围的神明,二是先人祖宗,由于活动热闹,代代加入,从小接触,也就根深蒂固,形成不可撼动的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也就是形成不可否定的信仰!并非单一迷信活动!



东北当今的出马仙和福建的乩童大体一回事儿。

东北的出马其实和萨满没关系,萨满的传承早就断了。

萨满是虎豹熊鹰鹿,和大榆树,但是人口增多,自然环境变换了。

当下的胡黄白柳灰是闯关东从河北来的,所以不存在不出山海关的问题,本身就是关外来的。

福建这边游神,怎么说呢,大部分还是地仙多点,比如某个村的神,闽南这边叫境主、元帅、王爷、将军一类的,广西海南就叫公祖、祖公一类的。

基本上这些神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知名度高的比如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文武尊王、三太子、田都元帅等等……

小一点的可能就是某个村某个生产队自己供的神,从其他地方祖庙分炉过来的神。

用科学解释不了,福建这边还算温和了,你去看看湛江、海南岛那些地方,乩童上身以后穿令箭都是基本操作,还有一些在背上插令旗,或者滚刺床拿刀拿刺球自残的等等……



真论起源,这个东西还是起源自河南,商朝。

但是周代商之后,信仰变了,一改斥之为淫祀

子曰,淫祀无福,当敬而远之。

汉朝董仲舒,儒家融合阴阳家,又给发扬光大,北宋到顶峰,宫廷也喜欢搞这个。

后来金军南下,一部分南下福建两广,和当地原始信仰结合,一部分投降金国,北上到了河北,北京,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中原乃至北方,武乩几乎没有,毕竟孔圣人一锤定音了。

乩童的成立过程往往还得经过观乩、采乩、禁乩三道程序,才能最后出关被信徒所接受,其中的禁乩就是关七七四十九天的小黑屋,直到感悟到神明“降临”到自己体内,就算是脑子正常最后也多少被整出点毛病了。

虽然叫乩童,但一般他们年齢年龄大多在二十多岁及三十多岁左右,随着现在各行业高龄化趋势,这行同样也不例外,四五十岁甚至更大的老头也常见。

另外,乩童里除了是出于生活所迫外,许多都是自愿投身这行的,要么是做梦梦到了神灵感应,要么就是经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了非自然现象,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效应。



《太上天坛玉格》云: “一切上真天仙神将,不附生人之体,若輒附人语者,决是邪魔外道,不正之鬼。”又说:“或称上真降驾,凭附生人……遂为天魔外道五路大鬼侵入法坛,故岂可不慎之!”

张三丰的《玄机直讲》里就直讲“乩,假术也,自古真人皆斥为方士之行。仙家不近之,况其冒渎乎?随其乩而簸弄之,妄用符咒,反教引鬼入室也!此术士之所以欺愚人,仙家之所以恶术士也。吾生平不喜人求签问卦、扶鸾请乩,止愿人个个修德,时时内省而已矣。闻有设乩求地理、请乩论天心之辈者,此皆方士遗风,上界正神察其奸诈,未有能逃天罚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