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四月初十,是老农人口中的“入夏头彩”——热闹、讲究而温情满满。立夏刚过,田间麦浪翻滚,菜畦涨绿,街头巷尾也透出几分新鲜的气息。老黄历上常说,这天是“开秧门”的正时辰,是农事几代传下来的头场大戏。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黄河两岸,只要土地还湿润,院落还飘饭香,四月初十,便是乡野细水长流的写照。


这一天有讲究,重风俗、重吃食、重禁忌。有人说:“过了立夏,身体最怕走错路。”初夏换节气,庄稼人讲一顺气,城里人讲一调整。田野里插新秧,屋檐下换新汤,一场场仪式悄然上演,其实藏着世代关于时令、健康和人情的智慧。你家小时候,四月初十有没有必吃的一道菜、一杯茶?记忆里的老节气,总是带着泥土和烟火的味道。

三习俗,人间烟火里的顺时智慧

  1. 祭牛神:农人最懂感恩
    在许多地方,四月初十是“祭牛神”的传统日子。老牛一年耕耘到夏初,村里要给它歇脚、吃好。这一天,村民清晨洗净牛身,备好香案、糯米饭、酒水,在田头或牛棚前鞠躬祭拜。牛身挂红绳,讨吉利,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人常说:“牛踏新泥,福进门第。”

  2. 开秧门:一年农事的头道门槛
    开秧门又叫“秧苗门”,是新秧下田的标志。院头田头,早早地插上第一把新秧。家家户户来田边助兴,插秧人头戴斗笠、脚踏泥浆,孩子会唱“秧田调”,妇女分发“新秧粑”或甜饭团,寓意新生、好收成。安徽、江西至今有“赛秧门”的趣事,比拼谁手快苗直。

  3. 过夏汤:老少皆有的“转换汤”
    立夏前后,家里都要熬一锅“过夏汤”。选用桑叶、嫩麦芽、荷叶等时蔬与豆腐、猪骨共煮。汤透清香,解暑祛火,又助于换季调养。南方盛行喝“青草汤”,北方则多选粗粮粥。杯中滚烫的一缕清香,其实就是生活的厚意。


四样时令食物:好味道,养身心

豌豆糯米饭——一碗软糯青甜,万事如意
文化意义:立夏头碗饭,江南有讲头。豌豆代表清新,糯米寓意团圆、兴旺。
家常做法:糯米、粳米1:1淘净,提前一晚浸泡。新豌豆去壳入锅,加水,一起蒸煮至熟,起锅撒上葱花炒过的香油拌匀。饭粒剔透,颗颗软糯,入口春夏交集的香气扑鼻。


香椿煎蛋——岁岁有椿安,百事得安宁
文化意义:香椿自古被看作“树中蔬”,开春头一拨嫩芽最香,百姓以椿喻“长寿、安乐、清坚”。
家常做法:鲜香椿芽入开水焯烫,剁碎。鸡蛋加盐打散混合。起油锅,倒入蛋液小火慢煎,表面微黄即盛出。绿色斑点隐约散在金黄色蛋饼里,清香软滑,又是应季好味。


油焖蚕豆——粒粒带福气,养心又养胃
文化意义:蚕豆时令短,一过谷雨就少见。乡下有“蚕豆熟,麦儿黄,孩儿挑灯拾麦忙”的儿歌。蚕豆富蛋白,养胃润燥,初夏必食。
家常做法:新鲜蚕豆去壳。油热后下葱蒜、蚕豆快炒,加点水、老抽焖熟。豆糯软香,连皮吃更过瘾。饭桌上一盘蚕豆,代表“颗颗福禄”。

绿叶莲藕汤——解暑生津,润肠清心
文化意义:莲藕初夏最脆,配当季菜叶清润不腻。乡村老人爱说,夏喝藕汤肠胃安。
家常做法:嫩藕洗净切片,荠菜或小白菜择净切段。入锅加水煮开,放盐,略加葱花,几滴花生油提香。汤色淡绿,入口回甘,满口田野气息。


三大禁忌:理有逻辑,守住安泰

  1. 忌夜间洗头洗脚
    村里老人常叮嘱,“夜洗伤阳气”。入夏水凉气重,夜解疲惫倒容易着凉。讲究的人洗头洗脚都在天黑前,顺时调养,安然入夏。

  2. 忌贪甜腻重食
    立夏后天气变热,肠胃易生燥火。甜食腻味易助湿生痰,老人常念叨:“初夏莫贪甜,饭香腻就伤气。”饭菜要清淡,家里重油重糖的点心、糕饼少吃为好。

  3. 忌大声争吵伤和气
    老一辈信:“秧门开,好话开。”四月初十讲究宁静祥和,这一天家中忌争吵或恶语。图个夏季顺心,万事圆融。

比如我认识的老周家,每年四月初十必蒸豌豆糯米饭,一家老小围坐,讲讲年头,聊聊田间趣事。饭后晒晒太阳,泡一壶马齿苋草茶,家长里短,消除一天辛劳。琐碎如柴米油盐,也能盛出满桌福气。


四月初十,既是田园的起跑线,也是生活的转折点。家人围桌而坐,邻里互道安好,草木葳蕤,笑语盈门。这一天的每一份讲究,其实都是在顺应自然,照看身体,也珍惜着人与人间的温暖牵绊。

哪怕如今不再下田插秧,不妨在家蒸锅豌豆饭,炖碗青草汤,让味蕾和心情都跟着时令走一走。传统未必高高在上,它或许就藏在一顿饭、一次午憩、一次微笑里。

一年又一年,我们和日子赛跑,也愿意和节气慢慢对话。顺着四月初十的老黄历,愿你今年纳得福、添得运、人长清安,家常安稳。——入夏后的第一个吉日,不妨试试照老规矩过,好味好心肠,迎祥又纳福。

——“人顺天时,福气自来。四月好光阴,日日皆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