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透亮,李老汉就蹲在院门口扒拉天气预报。手机屏幕蓝光映着他紧皱的眉,老辈人传了几辈子的“立夏前一天,天气最难变”,今年咋就应在了这场说不准的雨上?田里的小麦刚抽穗,穗头还没扎实,村东头王婶家的早稻才插秧三天,秧苗蔫巴巴的还没缓过劲,这天气要是忽冷忽热闹起来,庄稼可经不起折腾。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可现在手机里的气象预警说夜里有暴雨,李老汉摸了摸旱烟袋,烟丝没点着,心里倒是烧得慌——往年盼雨盼不到,今年这雨要是砸下来,刚灌浆的小麦能扛住吗?村西头的老张头却掰着手指头算节气:“早立夏冷飕飕,晚立夏热死牛”,今年立夏在5月5号,按农历算是早立夏,可这两天闷得像蒸笼,哪儿来的冷飕飕?
老说法和天气预报较上了劲,到底该信哪头?气象大喇叭突然在村道响起来,说冷暖空气正在“打架”,今明两天要防强对流。李老汉望着天边翻涌的云,想起去年立夏前的冰雹砸烂了半亩西瓜,如今地里的玉米苗才破土,经得起几回折腾?
田里的蝼蛄叫得人心慌,王婶蹲在田埂上揪下几簇发黄的秧叶——按老规矩,立夏前一天的天气能看病虫害,可现在气温忽高忽低,田里的水刚排了又灌,病虫害要是趁机钻出来,打药都找不准时机。村部的大喇叭又响了,说镇里农技站发了通知,让大家盯着手机上的气象预警,该排水的排水,该加固的加固。
老张头嘟囔着:“老辈人靠天吃饭看农谚,现在靠手机看云彩,可这天气越来越怪,到底是农谚不准了,还是天变了?”镇上的农技员小吴来了,手里捧着平板划拉数据:“近十年立夏前后,咱们这儿的强降雨天数多了三成,大风天气翻了倍。”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李老汉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图,只听懂一句:“老农谚是经验,现代预报是工具,两样都得用。
”可王婶还是犯难:“去年按天气预报防了暴雨,谁知道半夜刮大风,麦子倒了一片。今年听农谚说早立夏要凉快,可这高温晒得秧苗卷叶,到底该信啥?
”她的疑问在田埂上飘着,惊飞了几只啄食的麻雀。村口的老槐树沙沙响,树底下聚着几个老汉唠嗑。有人说“立夏风狂,麦竿自折”,前几年邻村就吃过这亏;有人说现在有提前三天的大风预警,只要及时加固,庄稼能少遭罪。
可话虽这么说,去年那阵没预报到的干热风,还是晒焦了一片玉米。李老汉突然想起,开春时农技站教的叶面肥喷施,说是能增强作物抗逆性。他拍了拍大腿:“老法子守着,新法子学着,老天爷变脸的时候,咱庄稼人也得有两手准备。
”这话让旁边的老张头直点头,烟袋锅子在石头上磕得当当响。
远处的天边又堆起了云,气象预警的短信叮咚作响。
王婶掏出手机看了眼,嘟囔着回家拿塑料布——不管老谚新报,先把秧苗护好了再说。田埂上的脚印深浅不一,印着庄稼人对天气的敬畏,也踩着应对变化的盼头。
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像一面镜子,照着节气里的天道轮回;现在的气象科技像一盏灯,照亮多变的天气前路。
可镜子和灯都得用好了,才能在这琢磨不透的天气里,给庄稼争来几分稳妥。今年的立夏前一天,有人盯着手机上的雷达图,有人念叨着老辈的谚语,田里的庄稼不管这些,正趁着这阴晴不定的天光,拼命往上拔节。只是不知道,这场冷暖交锋的天气仗,到底是给收成铺了路,还是埋了坎?
村口的广播又在喊:“今晚有暴雨,各家各户注意排水!”李老汉站起身拍了拍裤腿的土,往田里走去。他不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样,但知道手里的锄头、兜里的手机,都是和天气较劲的家伙。
这千百年来庄稼人和天气的周旋,到如今,多了些帮手,却也没少了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