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蝈蝈叫得欢,墙根蚯蚓正钻土,夏天真的要来了。
今儿5月5日立夏,农历四月初八,比去年足足晚了半个月。老辈人常说“早立夏热死牛,晚立夏凉飕飕”,可今年咋又有新说法?
立夏时间在下午1点多,农谚“上午凉飕飕,下午热烘烘”又冒出来了。五一那几天热到35℃,太阳晒得人发晕,难道今年夏天真要热烘烘?
2024年立夏在三月,今年挪到四月,季节节奏好像有点乱套了。
“立夏在四月,农夫愁麦田”,广西、河南好些地方正闹干旱呢。田里的麦苗打蔫儿,水稻插秧缺水,农民伯伯整天盯着天盼雨。
可又有说法“立夏若在头,三伏热出油”,今年农历四月初八算“头”不?老一辈掰着指头算:“乙巳年立夏,下一回得等60年,难怪不一般。”厄尔尼诺还没走,太阳黑子又活跃,难怪专家说极端天气要留意。
“不怕立夏雨淋淋,就怕立夏一日晴”,今儿您那儿是下雨还是出太阳?广西的旱情听说破了1961年的纪录,田里的裂缝能塞进手指头。
河南的老乡也犯难,小麦灌浆正需水,没雨穗子咋能饱满?可农谚又说“雨淋立夏头,船开家门口”,下雨多了怕涝,不下又怕旱。
这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农民种地真是看天吃饭。
有人囤藿香正气水防中暑,有人备防晒服挡太阳,准备工作不能少。小风扇、清凉油成了抢手货,老人小孩更得注意防暑降温。“立夏东南风,大旱六月中”,要是刮东南风就得提前挖水渠了。
“立夏雨如金”,一场及时雨能救多少庄稼,农民就盼这口“甘露”。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话有道理,但天气变化咱还得盯着天气预报。现在地里的玉米苗刚露头,没水可长不大,水利设施得检查检查。
三伏天到底多热?是像桑拿天还是干晒天,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清楚,不管旱还是涝,提前预防才是硬道理。农村的老习俗也别丢,斗鸡蛋、称体重,老辈人的讲究有滋味。
乌米饭蒸熟了香飘满院,一家人围坐,节气里藏着烟火气。
可话说回来,天气异象越来越多,咱得想想为啥总出极端天。生态保护是不是得加把劲?
不然老祖宗的农谚怕也跟不上变化。今年夏天是凉是热?
您那儿立夏下雨了没?
咱评论区里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