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蹲在田埂上,盯着泛白的天际线直皱眉。



手里的旱烟明灭间,他嘟囔着:“明日立夏,这天咋跟蒸笼似的?

”村头大槐树下,几个老庄稼把式围坐着,话题全绕着“两六月”打转。

今儿个是谷雨最后一天,过了夜就是立夏,意味着夏天真来了。

老辈人都知道,农历里的“闰六月”少见,俩六月扎堆,暑气怕是要翻倍。可这夏天到底多热?

庄稼能扛住不?大伙心里都揣着个问号。

农谚说“两六月热不热,就看立夏”,老祖宗的话传了几辈子。



好比“立夏热似伏,六月晒死牛”,要是立夏就热得像三伏天,往后日子够呛。去年立夏凉快,玉米结得稀稀拉拉,今年刚进五月就闷得冒汗,让人慌神。

“立夏不下雨,伏热提前至”,这话在村里传得开。张婶站在晒谷场上,望着没一丝云的天直叹气:“没雨打底,伏天还不得把地烤裂?

”可隔壁王大爷不这么想:“早年立夏暴雨成灾,稻子全泡汤,旱涝都愁人。

”闰六月的说法,让节气变得不一般。按阴历,六月本就该热,俩六月连着,小暑大暑叠一块儿,想想都冒虚汗。但现在种地,光靠老经验也不行,天气预报说全球变暖,气候越来越没准头。

村里的年轻人掏出手机查气温,说未来十天都是35℃往上。

李老汉却盯着自家地头的玉米苗:“‘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小麦灌浆正等雨呢。”可南边的稻田又怕涝,“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风向不对也坏事。



这两年,反常天气越来越多。前年倒春寒冻坏了果树,去年秋老虎晒枯了晚稻,农民的收成像坐过山车。

今年赶上闰六月,是烤得慌还是雨水多?成了大伙心头的疙瘩。

市集上,卖瓜的老张扯着嗓子喊:“立夏吃瓜,不瘦成猴儿爬!

”老辈人传下来的讲究,立夏吃蛋、尝三鲜,说是能抗住暑气。可真到了田里,庄稼能不能抗住酷热,还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要是今儿夜里来场透雨,大伙能睡个安稳觉。但天气预报说晴热持续,李老汉蹲在井边犯难:“要不要提前抽水浇地?

电费贵着呢。”年轻的农技员说,现在得科学种田,可老人们总觉得,农谚里藏着救命的法子。村东头的老槐树又掉了几片叶,在热风里显得蔫巴巴。



“立夏不热,五谷不硕”,可太热了也遭罪,庄稼跟人似的,就怕过了头。

去年邻村因为高温减产,粮价跟着涨,今年要是再旱,日子更难捱。

争议就在这儿摆着:信老谚语还是信科学?有人说农谚是老辈人几百年攒的经验,有人说气候变了得靠新技术。可不管信啥,地里的活计不能停,该浇水的浇水,该遮阳的遮阳。

社会影响明摆着:夏天太热,不光人遭罪,牛羊鸡鸭也闹毛病。

去年镇上的养鸡场热死几百只鸡,养殖户赔了本,鸡蛋价格跟着跳。今年要是持续高温,菜价、粮价咋走,大伙都盯着呢。

数据不说谎,气象站的记录显示,近十年夏季平均气温涨了2℃。极端高温天数越来越多,“晒死牛”的说法,好像不再是夸张话。



但老一辈还是念叨:“再热也热不过‘六十年一遇’,人能熬,地也能熬。”说到底,气候变化面前,农民最被动。靠天吃饭的日子,啥时候都是“一半盼着一半怕”。

就像这会儿,盼着立夏热预示丰收,又怕热过了头把收成烤没了。

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谚语是个提醒,可也得跟上新法子。

该建遮阳棚的建,该打机井的打,不能全指望老天爷开恩。但心里头,还是盼着立夏这场天,能给个好兆头。“春争日,夏争时”,田里的活计等不得。

不管夏天多热,该种的瓜豆得下土,该护的苗得操心。农谚里藏着老辈人的智慧,可老天爷的心思,还得咱多留个心眼。

末了,李老汉把烟袋往鞋底磕了磕:“管它热不热,把地侍弄好,心里才踏实。”这话在风里飘着,像句实在的金句,让围坐的人都点点头。

至于今夏到底啥光景,且看立夏之后,老天爷咋出牌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