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边的李老汉蹲在地上,盯着发白的土块直叹气。“四月初一雨,六月晒地皮”,村头的老槐树底下,几个庄稼汉又把这句老话搬出来了。



眼瞅着2025年立夏就在眼前,农历闰六月的消息早让人心生忐忑,这天气,怕不是要出些变故?都知道今年农历有个闰六月,夏季要比往年多上一个月,地里的庄稼可遭老罪了。

玉米秆才半人高,水稻刚插完秧,多出来的这一个月高温,谁知道要晒坏多少苗子。老一辈常说农谚是“天气密码”,可现在年轻人总觉得这些是迷信,直到看见田里的旱情,才慌了神。“三春雨不透,六月干到秋”,今年春天的雨确实少得可怜,水库的水都快见底了。



回想2020年6月,华中地区热得鸡蛋都能在地上烤熟,小麦减产了不少,农民们欲哭无泪。2022年夏天,长江流域的水都快断流了,水稻插秧不得不往后拖,那年的收成,谁能忘得了?现在再看这些农谚,哪里是迷信,分明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句句都是教训啊。

南方的水稻正是拔节的时候,要是六月没雨,秆子都得旱弯了腰,还怎么结穗子?



北方的小麦到了灌浆期,需要大量的水,天一旱,麦粒就会空瘪,磨出来的面粉都没分量。

有人说现在有天气预报,不用信这些老掉牙的话,可天气预报能准到哪天哪刻下雨吗?农谚是长时间总结出来的规律,就像一盏灯,在没有精准预报的年代,照亮了农民的耕种路。地方农业部门早就开始调度灌溉系统了,可有些偏远的田地,还是得靠老天赏饭吃。



农户们也没闲着,盯着天气预报,忙着覆膜保墒,就怕旱情来了措手不及。可这六月到底会不会干旱,谁也不敢打包票,只能提前做好准备,把能想到的法子都用上。

我个人觉得,农谚虽然不能百分百准确,但它提醒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规律。



就像“立夏干一时,田地失一秋”说的,农时耽误不得,稍有疏忽,就是一季的损失。

这些年气候变化大,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老祖宗的话,真不能当作耳边风。你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啥还要重视农谚?因为那是刻在农民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六月的太阳还没完全毒起来,可地里的紧张气氛已经蔓延开了,大家都盼着能下几场透雨。不管今年六月是旱是涝,提前做好准备总是没错的,种地的人,就得学会和老天爷打交道。那些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像一位位无声的老者,在田埂边提醒着我们,别忘本,别大意。

至于今年的天气到底如何,咱且走且看,但有一点错不了——Preparedness ensures security。

你家那边今年春天雨多吗?有没有听过什么和六月有关的农谚?不妨说说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