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的日头刚冒头,村口李大爷就蹲在田埂上吧嗒旱烟。他盯着打蔫的麦苗直摇头,嘴里嘟囔着“立夏在四月,农夫愁麦田”的老古话。2025年5月5日13时56分57秒交立夏,按老说法这算“晚立夏”,可把人愁坏了。



民间早有“早立夏凉飕飕,晚立夏热死牛”的讲究,今年夏天怕是要难熬。去年冬天雪少得可怜,刚落地就化了,老辈人说这是“冬雪少,夏暑早”的征兆。

眼下广西、陕西、河南等地旱情冒头,广西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破了1961年的纪录。



麦田里的土块裂得能塞手指,庄稼人急得团团转,就盼着来场透雨。再看三伏天的说法,“立夏若在头,三伏热出油”,今年农历四月初八立夏,正应了这话。科学说法也跟着印证,厄尔尼诺现象迟迟不退,全球气温跟着往上窜。

太阳也来“凑热闹”,2025年赶上太阳活动高峰期,黑子多得分外活跃。这样的天儿,不光庄稼遭罪,人也得提前做准备。



老辈传下的“躲夏”习俗,如今更显得金贵。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可得记牢:高温天别往太阳底下钻。

穿衣得挑棉麻透气的,可别穿那些个聚酯纤维的,闷得人直冒汗。



吃的更要讲究,不新鲜的饭菜坚决不能留,天热容易坏肚子。辛辣油腻的也得忌口,不然体内的火往上冒,整个人都烦躁。

村里王大妈每年立夏都要给孙子挂立夏蛋,说“挂了立夏蛋,小儿难疰夏”。这习俗里藏着老辈人的智慧,既是祈福,也是提醒注意保养。可现在年轻人总嫌这些麻烦,觉得老一套不管用,这可不对。



你看那医院里,一到夏天,中暑的、拉肚子的人挤破头,提前防备才是真。再说这天气,连着几年都不寻常,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庄稼人心里没底。“立夏不下,犁耙高挂”,老祖宗的农谚时刻敲着警钟,雨水对咱种地的太重要了。

如今科技发达了,可老天爷的脾气还是得摸透,提前做好应对才稳当。防晒服得挑帽檐大的,连脖子都能护住,可别让日头晒脱皮。小风扇揣兜里,走到哪儿吹到哪儿,续命就靠这小物件。



藿香正气水、人丹得备上几盒,万一中暑了能救急。

家里有老人的,更得留个心眼,高温天让他们少出门,多在家歇着。孩子们贪凉,可别让他们喝太多冰饮,脾胃虚经受不住。情绪容易烦躁的人也要注意,找个凉快安静的地儿,别跟天气较劲。

这立夏一到,算是给夏天拉开了序幕,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天气热归热,只要准备到位,咱也能顺顺当当度夏。就是这庄稼的事儿,始终揪着心,盼着老天能赏口饭吃。

都说“人算不如天算”,可咱提前算一算,总能多几分把握。你家的防暑物资备齐了吗?老辈的习俗还记得多少?

这夏天的考验刚开始,咱庄稼人就得拧成一股绳,应付接下来的日子。不管咋说,顺应天时,做好该做的,心里才踏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