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蹲在田埂上,盯着发白的地膜直叹气:“立夏要是再晴下去,秧苗怕要搁荒了。”村头大槐树下,几个老汉凑成堆,旱烟锅子明灭间全是焦虑:“老辈人说‘最怕立夏是晴天’,今年怕要应验了?



”日历撕到立夏前三天,地里的玉米苗才冒两指高,往年这时早该喝上头场透雨了。天气预报连续三天飘着太阳图标,王大婶望着空了半截的水窖直咂嘴:“前年伏旱的光景,莫不是要重演?

”“立夏无雨三伏热”,这句挂在嘴边的农谚,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庄稼人心里——伏天若旱,玉米棒子怕要空壳。村东头的老张头偏不信这个邪:“现在有灌溉渠,还能让老天爷难住?

”可水泵抽上来的水,浇在地里冒两缕白气就没了踪影。



“立夏晴,蓑衣满田埂”,老一辈的话渐渐显了灵。抗旱的塑料水管在田垄间纵横,却抵不过日头每天晒走三分墒。

镇上农技员来田里测墒情,扒开土一看直摇头:五公分下全是干土,这茬夏粮怕是要减产。年轻的种田户掏出手机刷短视频,里头专家说气候异常年份,传统农谚得结合现代技术看。

可老汉们摸着开裂的犁耙,还是忍不住叹气。“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节气顺着时光走,田里的旱情却像滚雪球。有人开始盘算补种耐旱作物,有人还在盼着天公开恩。



村口代销店的矿泉水卖得飞快,往年这时候,大家都忙着在树荫下歇晌,哪像今年,个个拎着水壶往地里跑。我瞅着地里卷边的玉米叶,心里直犯堵——老辈人传下来的农谚,虽说不能全信,可眼下这旱情,确实让人坐不住。邻村传来消息,有人家的秧苗开始枯黄,抗旱服务队的车刚进村,地头就围满了人。

这时候才发现,靠天吃饭的老话,还有几分沉甸甸的分量。也有人说现在水利设施完善,旱情不至于绝收。

可抽水要钱、用电要耗,小本经营的农户掰着指头算成本,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到底是农谚过时了,还是气候真变了?



”茶余饭后,这个问题成了庄稼人新的心病。

没人能说得清,只能盯着天气预报盼雨来。田里的裂缝越来越宽,像大地张开的嘴,等着雨水来解渴。

电视里说南方发了大水,咱们这儿却滴雨不下,这天气真是拧着劲。



农技站送来抗旱手册,可翻来翻去都是老办法。有个年轻小伙嘟囔:“要是能人工降雨就好了。

”可咱这小地方,哪有那条件?

眼看着立夏就要到了,大太阳依旧高悬。李老汉把准备好的蓑衣往肩上一搭:“不管咋说,先把保苗水浇上,总比坐着等死强。”这时候才懂,老辈人怕的不是晴天,是晴天下藏着的旱情,是靠天吃饭的无奈。



现在虽说有了些法子,可面对老天爷,咱还是得留几分敬畏。立夏那天的太阳,格外刺眼。

晒在人身上火辣辣的,晒在地里,晒出了庄稼人的愁容,也晒出了对天气的琢磨——这老天的脾气,啥时候能让人摸准呢?天气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咱跟老天爷的一场“默契仗”,多留个心眼,总比慌了手脚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