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蹲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盯着日历直叹气,今年立夏咋就落在四月头了?



手机里天气预报弹个不停,可他心里还记着老辈人那句“立夏在头,五月发愁”,眉头拧成了疙瘩。

翻开老黄历,今年立夏不仅在农历四月初八,还是午时后交节,赶上“双晚”碰头,听村里老人说,上回这样的年份得倒推好几十年。“立夏在头,三伏大旱”,这话像根刺扎在张大爷心里,往年五月正是玉米拔节、小麦灌浆的时候,要是天旱缺水,收成就悬了。



可村东头的农技员小李却不这么看,他说现在气象卫星能提前半个月报雨情,水利渠修到了地头,犯不着光靠老经验发愁。矛盾就在这儿摆着:老农谚说的异常天气会不会来?咱是信老辈人的老话,还是靠现在的技术硬抗?

你看那华北平原的麦田,麦苗刚挺起身板,正等着灌浆期喝足水,要是立夏后高温少雨,麦穗就得瘪下去。南方的稻田也没闲着,早稻秧苗刚插满田,正盼着雨水润根,可“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谚语,又让种粮户们心里打鼓。



翻遍近些年的气象数据,还真有蹊跷:2010年那次晚立夏,伏天果然旱了二十多天,玉米减产了一成多。但去年同样是立夏在月头,多亏提前搞了滴灌,村里王大叔的葡萄园愣是没受旱,果子还比往年甜。这就好比穿鞋,老布鞋合脚,可新胶鞋防滑,农谚是老辈人的“合脚鞋”,咱现在得学会把新鞋也穿稳当。

有人说农谚过时了,现在看天气预报就行;可也有人觉得,老辈人几辈子攒的经验,总有几分道理,咋能说丢就丢?



你琢磨啊,“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立夏种姜,夏至收粮”,这些老话里藏着时令的讲究,该吃啥该干啥,都是跟着节气走的门道。

就说今年这特殊的立夏吧,双晚碰头、60年一遇的干支年份,本就少见,气候也跟着有点“脾气”,提前防着总没错。北方的麦农开始检修灌溉设备,南方的稻农盯着天气预报囤水泵,就连张大爷也嘟囔着要去镇上买防晒网,怕玉米苗被日头烤焦。可愁归愁,怨归怨,地里的活儿可不能停,“春争日,夏争时”,立夏前后正是种瓜点豆的节骨眼,耽误一天就少收一茬。



农技站的宣传栏换了新内容,一边印着“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的农谚,一边画着滴灌设备的使用图,老经验和新技术拧成了一股绳。

最让人挠头的是,气候变暖让老规律有点乱套了:以前立夏后热得慢,现在日头毒得快,庄稼跟着遭罪,病虫害也来得早。



就像去年夏天,刚立夏就闹红蜘蛛,要不是及时喷了药,棉花叶子能被啃个精光,这在老农谚里可没提过。

我个人觉得,老农谚就像一面镜子,照的是过去的经验,可如今咱手里有气象卫星、水利设施,发愁归发愁,咱更得会防。你看那田里新铺的滴灌带,在阳光下泛着光,比老辈人盼雨时烧香磕头实在多了,科技加经验,才是双保险。

当然了,也不能全丢了老传统,“立夏吃三鲜”“吃瓜解暑”这些习俗,既是顺应时令的讲究,也让日子多了份念想,老辈人的智慧藏在细节里。争议归争议,日子还得过,不管五月是旱是涝,提前把准备做足,比啥都强。你说老农谚该不该信?

信一半,防一半,才是正理。至于今年五月到底啥光景,咱且看天,更得看咱自个儿的准备——地里的沟渠通了没?抗旱的设备齐了没?

心里的谱儿定了没?

天有难测风云,人有巧计千条,老传统撞上新日子,咱心里有数,手里有招,比啥都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