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地处桂中腹地,北回归线从辖区横穿而过,气候、地势均适宜烟叶生长,自取消烟叶种植计划之后,该区曾因非计划种植烟叶屡禁不止陷入治理僵局。

作为曾经的计划烟叶种植区,兴宾区有较大规模的计划烟叶种植历史。数据显示,该区2001年非计划种植面积约9000亩。最新的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3月,违规种植面积同比下降99%,现存违规种植面积不足百亩,农民收入却不降反增。这场“禁种不伤农”的翻身仗背后,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从“矛盾上交”到“源头治理”

“一亩烟田的收入大致跟三亩玉米相当。”来宾市城区烟草专卖局调研显示,留守老人占比高的村庄,更依赖烟叶种植的“省力钱”。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时常有烟农复种烟田。非计划种植的烟叶常被不法分子收购,用于生产品质低劣、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非法烟草制品,不仅严重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还扰乱烟草市场秩序。

2020年,来宾市城区烟草专卖局联合地方政府共同组建治理专班,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预防为主、调解为先”理念植入治理链条,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监管相结合,久久为功。

“我们把70%精力放在非种植季。”专班工作人员展示了一张“烟农风险图谱”——按复种率被标注为红、黄、绿三色,红色重点区域安排专人重点巡查。“过去是移栽烟苗长出来再铲除,现在是育苗阶段就先疏导。”

同时,来宾市烟草专卖局还加强了对下游链条的打击,经过调查发现,来宾地区的非法烟叶多用于生产散支烟(白皮烟)。针对上述情况,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展开了长期的散支烟(白皮烟)专项打击行动,2021—2024年,接连打掉4个非法生产制造窝点,查获非法烟叶24.64吨,非法散支烟(白皮烟)3133.7万支,查获案件案值达4000余万元。


来宾烟草派驻小平阳镇东南村队员蒙国超向村民宣传甘蔗政策。谢佳良摄

“温情钥匙”解锁治理密码

替代种植的“定制方案”:在2020年的一次入户动员中,51岁的“老烟农”陈明华表示了担忧,“菌子我也不会养啊,养不活不是亏大了?”对此,专班工作人员当场表态:“我们去联系农科所,找企业、找市场,包教包会包找销路!”

现如今,在东南村的一座恒温大棚内,陈明华正轻手轻脚地为菌床覆土。作为昔日的“烟叶大户”,他现在更享受“菌菇专家”的新身份——手机里的“智慧大棚”监控系统不时发出提示音,屏幕上跳动的温湿度曲线,记录着从烟田到菌棚的转型轨迹。他笑着举起手机,直播间里“羊肚菌现采现发”的订单正不断刷屏。

这样的转型故事正在兴宾区悄然铺开: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建设模式,村民将闲置烟叶育苗房改造成“羊肚菌”培育房,将烟田改造成“水肥一体化”甘蔗园。村民周大姐算过账:“种烟一年忙到头,法律不允许,要是被依法铲除了就血本无归。现在养菌子、种甘蔗,收入好、有保障,哪个划算?”

科技赋能“柔性监管”:“现在更多的是‘非接触式关怀’。”技术负责人演示无人机巡查画面实时回传,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培育、开垦,第一时间识别、掌握非计划种植动态。在调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抓早抓小,对非计划种植烟农进行分类施治,主要通过主动铲除、协议铲除、劝导铲除、小范围集中铲除和普法宣传等方式扎实推进,做到“最大程度地减少烟苗播种面积、将烟苗在移种到大田前全部铲除”。通过科技手段提前预警,2024年育苗阶段干预成功率提升至95%。

有温度的治理催生“双向奔赴”

“对于非计划烟叶治理,我们不能‘一禁了之’,而是要把村民对幸福生活的希望‘种’下去,这样村民才会理解和支持我们。”专班工作人员介绍。

截至2025年3月的数据表明:在通过积极引导转产、法制宣传、重点劝导,配合依法铲除、打击下游生产链条等办法,兴宾区烟田非计划种植烟叶得到有效控制,非计划种植烟叶面积逐渐萎缩。“烟农”们通过替代转产,也纷纷走向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这场始于烟田的治理变革,如同甘蔗的根系般深扎土地,悄然孕育着基层善治的新生态。(谢佳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