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90后种植基地负责人丁佳逸

“让小菌菇插上科技的翅膀,撑起乡村致富伞”

邱烨、邹玢琦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走进南昌市红谷滩区流湖镇上房村,一座生态循环智能菌菇培育房格外引人注目。墙上的智能数控系统屏幕闪烁着实时数据,室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相对湿度等关键环境参数一目了然。


丁佳逸正操作实验仪器。人民网记者 毛思远摄

“菌菇适合恒温恒湿的环境。”丁佳逸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将温度调到22度,湿度设定为85%RH,一边介绍道,“像这样的培育房,我们目前有16间。”

“好比给菌房装上了‘中枢神经’。借助智能数据屏,我能实时监控35万个菌包的生长变化情况,及时为菌菇生长创造最理想的条件。”她补充道。

上房村,曾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改变源于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丁建新返乡创办了食用菌产业基地。

“父亲以菌菇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行动,深深触动了我。”次年,大学毕业的丁佳逸毫不犹豫地加入父亲的创业事业中。从土地流转、选址建厂,到种植、管理、研发,丁佳逸全身心投入,“几乎住在了产业基地”。

这个智能培育房,就是由丁佳逸牵头,带着产业基地的技术人员,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研发的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发展进程中,我们发现传统菌菇种植方式存在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等弊端。”丁佳逸介绍,为攻克这些难题,产业基地与科研院所“双向奔赴”。

与江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共建的食用菌科技小院,通过有效实验,优化了菌菇栽培工艺,减少了杂菌感染。育种方面,研发了菌菇表型参数测定系统,将测量时间从过去的5分钟大幅缩短至2秒,极大提升了综合效益。

得益于种植技术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如今,产业基地的秀珍菇优等品率高达85%,年产值6500万元。


农户在大棚里采收羊肚菌。人民网记者 邱烨摄

在产业基地的有力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菌菇种植行列,上房村早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逐年增长。

试验棚里,“新赣一号”秀珍菇正蓬勃生长。丁佳逸轻轻捧起一朵菌菇,眼中满是憧憬:“期待小菌菇把乡村‘致富伞’撑得更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