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滇中大地的田埂上,泥土的芬芳与蔬果的清香交织升腾。

  清晨五点,露珠还在通海县六街村的田埂上沉睡,可丽云的粗布鞋已经踏破薄雾。她弯腰轻抚海蒜叶片,指尖沾染着泥土与晨光的碎片。

  “一亩能收两三吨。”她掐着指头算收成,汗珠浸透了粗布衫的纹路。四亩碧绿如绸的海蒜地,承载着全家的生计,正在春风中舒展着柔绿的腰肢。


图为陆良县芳华镇龙潭社区露天蔬菜种植基地。 通讯员 王勇

  菜篮子的冷暖

  海蒜的生长期里隐藏着分明的四季。

  春分播种,夏至丰收,秋分复种,冬至又收,一年两茬的轮回里,可丽云戴着草帽与土地“对话”。施肥时,她总爱把化肥撒成平行的直线,“海蒜苗顺着肥道走,长得齐整。”这个朴素的种植理念,让她家的海蒜在买卖中变得抢手。

  但市场是多变的。去年深秋集中上市时,海蒜价格跌至成本价,可丽云蹲在田埂上看着滞销的“绿月亮”,神情恍惚。对面,同村的张存富正带着15个帮工在60亩烟后菜田里忙碌,紫皮独头蒜的辛香混着泥土蒸腾的热气,在田间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

  “种地确实辛苦,但看着货车装满洋葱时,腰杆都能挺直三分。”这位承包了半个村土地的种植大户,手机相册里存着冷库验收时的照片,冷白灯光下,30公斤一袋的洋葱码成金色的长城。

  三百公里外,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李应妹家的老品种黄瓜苗正攀着竹架向上生长。“今年雨水均匀,增收应该没有问题。”她说,冬季才是潞江蔬菜交易市场菜篮子的“心跳仪”。

  “这是‘南菜北运’的主动脉。”在知青果蔬市场,潞江镇纪委副书记王薇波指着眼前的种植基地说,作为滇南地区最大的反季节蔬菜集散中心,这里日均吞吐量超800吨,通过冷链物流网络将新鲜蔬菜送到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地区的18个城市。

  她介绍,为护航这条菜篮子大通道顺畅,当地创新实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督,严把农残检测关,推动物流损耗率下降,让北方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稳。

  在会泽县乐业镇鲁珠村,黄天波育苗棚里的辣椒苗长势喜人,与不久前因“高脚苗”问题而发愁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叶片发黄,真让人心急。”黄天波回忆道。育苗是辣椒种植的关键环节,苗不好,移栽成活率低,直接影响后续产量。这一问题在乐业镇纪委书记车丽梅走访时浮出水面。

  “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车丽梅立即督促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对“高脚苗”问题进行分析。很快,农技专家送技上门,从温度、湿度、光照、肥料等方面精准把控,有效提高了壮苗率。

  看着辣椒苗一天天长高,黄天波终于笑了。

  田地里孕希望

  马关县甲钵村的120亩西兰花田地,曾是无人问津的荒坡。

  在翠绿的菜浪间,张转芬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将西兰花按标准分级装箱。“每亩3万斤,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她擦着额头的汗珠,身后是纪检监察干部正在走访。去年土地流转时,纪检监察组逐户核查合同,确保每亩1400元的租金分文不少地进了村民的口袋。

  “现在流转费加打工钱,双份收入呢!”60岁的张进凤边装车边笑着说,她脚下这片曾撂荒的土地,如今成了“绿色银行”。

  在寻甸县福邦农业的蔬菜基地里,30多个进口品种的西餐菜在2520亩生态田园中茁壮生长。“当初企业差点被窄路堵死。”鸡街镇纪委书记王其智指着拓宽后的产业便道说,“我们协调了8个村的土地流转,打通了水电路。”他说,冷链车碾过油菜花田边的水泥路,载走的不仅是蔬菜,而且是百姓的期盼。

  宜良县马街镇的万亩菜田,曾像一盘散落的珍珠。在镇纪委的推动下,5365户菜农织成紧密的产业之网。“以前单打独斗,菜烂在地里都卖不出去。”赵丽娥在联合社包装车间里捆着奶白菜,“现在有了订单农业,种多少都不愁卖。”

  在祥云县万亩标准化蔬菜大棚,泰兴农业科技公司的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蔬菜,一筐筐鲜嫩欲滴的蔬菜被整齐码放,即将踏上远行的旅程。

  “要保证舌尖上的安全。”现场,市场监管和综合检验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手持检测设备,对即将出库的蔬菜进行严格的“体检”,从农药残留检测到生产记录档案核查,每一道关卡都严丝合缝。

  这是祥云县的“布局”。全县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的联动模式,培育了一批蔬菜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同时,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订单化生产的发展格局,让“云菜”走向世界。

  如今,“七彩泰兴”牌大白菜、瓢儿菜以及“龙云大有”牌香葱、娃娃菜等7个云南名牌农产品脱颖而出。它们带着祥云县独有的绿色生态标签,远销北上广深,成为祥云县的一张新名片。

  绿浪织就远方

  禄劝县九龙镇的薄荷基地里,3个90后大学生正在书写“新农人”故事。

  李传友蹲在育苗架前,脱毒种苗的成活率超过95%。“鲜食薄荷每年收5到7茬,每亩9吨产量。”他身后,60岁的王开文正将薄荷装箱。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3000元,比种玉米强多啦!”王开文笑呵呵地说,村委会用流转资金修建文化广场,薄荷的清香飘出村子。

  “去年分红收入达到30多万元,而且分红还在逐年增加!”在弥渡县新街镇,村民张少林麻利地将刚摘下的黄瓜码入筐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荒地村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张少林一家。眼看黄瓜大棚“种”出了幸福生活,全村已有41户59名外出打工村民返乡发展。

  此前,大荒地村经济收入不高。该县纪委监委深入田间问需于民,整合土地资源、引入龙头企业,构建“社员耕作+企业运营”的产业共生体。如今,全村分级包装的精品蔬菜沿冷链通道直抵都市餐桌,传统农耕正被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范式重塑。

  泸西县金马镇纪委书记苏红贵的鞋沾满了泥土,他的监督日志里也浸着“土味”:农资产品质量的抽检记录、惠农补贴的精准发放轨迹……

  “这茬西蓝花亩产比去年增加。”合盛农业公司老总谢新宾说,它们将穿越2300公里,在48小时内抵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超货架。

  50岁的张云忠,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如今是远近闻名的“蔬菜艺术家”。他独创的“错季种植+农旅融合”模式,让8亩土地跃动着新的希望,“收入很不错”。

  暮色四合,金马镇蔬菜交易市场迎来最繁忙的时刻。称重声、议价声、货车轰鸣声交织成独特的春日交响曲。谢新宾望着川流不息的运输车队,忽然读懂了父辈“面朝黄土”与现代农业的距离。

  土地不会辜负耕耘者。可丽云们数钞票的皱纹,黄天波们建大棚的身影,张转芬们收西兰花的巧手,共同谱写着四季的诗意。被汗水与智慧浸润的土地,用一茬茬绿浪告诉世界:每一寸土地都是诗与远方。

  首席记者 汪波

  通讯员 陈绮璟 杨艳 杨丽娟 何丽萍 王斌 朱玲 刘思琦 段青源 普艳华 杨静 马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