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通辽市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在额尔吐嘎查召开种养殖提质增效现场会,通过农技科普与实地演示,向全苏木及周边乡镇推广“青贮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冬黑麦轮作”的创新模式。这一“一年两收”的循环农业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种养业的资源浪费难题,更以生态优先、提质增效为核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巴彦毛都方案”。
破局:从“单打独斗”到“循环共生”
传统农牧业面临饲料营养单一、土地利用率低、种养脱节等痛点。巴彦毛都苏木与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立足实际,探索“5月青贮玉米与大豆条带复合种植—9月播种冬黑麦次年收,接茬复种饲料作物”的循环模式,实现“一年两收”,即科学混储:青贮玉米提供能量,大豆补充蛋白,混储饲料使牛群日均增重15%~20%,乳脂率显著提升;黑麦轮作:利用农闲期种植俄罗斯冬黑麦,土地利用率从70%跃升至90%,早春饲料供应难题迎刃而解;闭环循环:作物秸秆与养殖粪污转化为有机肥还田,化肥使用量减少30%,土壤有机质逐年提升。
实践:现场会演示“生态链”全流程
现场会上,机械化作业演示了条带复合种植、青贮混收、黑麦播种等关键环节。技术负责人介绍:“玉米与大豆间隔种植,既优化通风采光,又促进固氮养地;黑麦根系发达,收割后土壤疏松度提升20%,真正实现‘种地养地两不误’。”
“以往养牛,我们主要依靠饲料和玉米面投喂,导致成本高。”养殖户代表那日苏分享道,“现在采用青贮、大豆、黑麦混合种植模式,实现了牧草营养的科学配比。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提升了黄牛品质,每头牛的收益比以前高出不少!”
赋能:擘画乡村振兴的生态蓝图
这种轮作模式,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该模式通过构建“以地养地”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一方面,基于不同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差异化吸收特性,科学调节土壤养分平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功能,每年可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20%~30%,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为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绿色种植模式显著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持续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形成以有益菌群为主导的微生态环境,使土传病害天然抑制效果达到40%以上,大幅减少农药使用。(王超越)
来源:科左后旗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