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广西合山“联营模式”激活移民村共富密码
稻田里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春雨纷飞,正是耕种好时节。广西来宾市合山市河里镇的稻田里,几台插秧机正有条不紊地作业。不远处的河里镇移民村集体经济项目水稻产业中心大米加工基地厂房内,自动化碾米机轰鸣作响,一袋袋印着“洛灵湖壮乡米”的精品大米整装待发。
河润公司在合山市河里镇提供农机插秧社会化服务。张梦园摄
在来宾市水库移民管理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曾经土地零散、产业薄弱的水库移民村,如今正因一场“联营”焕发新生——通过跨村联企、土地整合、全链升级,当地探索出一条以“联营模式”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富新路。“联营”共建水稻产业中心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当地群众从“靠天吃饭”迈向“产业致富”的生动缩影。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冲锋”,联营村企破局资源困局
合山市的水库移民村多地处丘陵,土地零碎分散,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耕种力不从心。过去,各村各干各的,缺钱缺技术,集体经济收入不佳。如何破解传统农业“地难种、粮难卖”的“小散弱”困局?2021年,合山市创新推出“联营村企”模式,引导当地7个水库移民村和其他3个行政村“以资联姻”,共同注资成立广西来宾河润农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润公司”),整合700余万元资金,分期建设集育秧、插秧、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
企业化运营让资源“活”了起来。河润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打造一体化产业链,目前已生产合山本土品牌大米“洛灵湖壮乡米”,实现从“一粒种”到“万颗米”的水稻全产业链闭环。
合山市(河里)水稻产业中心育秧基地生产车间。人民网 付华周摄
2024年以来,合山市在河里镇创新实施“田地托管”新模式,面向小农户一体推进农事服务“定制化”,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合作社,并引入河润公司作为村集体企业,对土地进行专业托管。从春耕育秧到田间管理,再到秋收冬藏,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与科学管理,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的“定制化”农事服务,促进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田地托管”示范田水稻与传统种植稻田相比,平均每亩增产约100斤。
“村民一亩地大概花650元-700元都不到,一亩地可以收获1000斤到1100斤稻谷,按1元/斤,他就有1000元收入,无形中每亩增加了300元的利润。”广西来宾河润农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子公司河润粮业公司总经理邱刚介绍说。
合山市河里镇环山村村民黄先生表示,把土地托付给河润公司,高产稳产,很放心,“我们年纪大了就不用费心去管理了,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科技赋能全产业链,一粒稻谷的“华丽转身”
机械化生产更让效率“飞”起来。走进合山市(河里)水稻产业中心育秧基地,自动化流水线正高速运转:种子经催芽机破壳萌发,播种机精准撒种,秧盘通过输送线整齐码放,叉车将成品秧苗运往田间。
去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发布《关于推介2024年农产品初加工关键环节机械化应用典型案例的通知》,公布了13个农产品初加工关键环节机械化应用典型案例,河润公司关于“创新发展‘联营模式’ 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据悉,2024年,河润公司育秧覆盖农田1.4万亩,开展水稻耕、种、管、收、烘干等环节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万亩次。探索“联营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粮食产业资源配置和市场韧性“双促进”,创新“联营农机”新形式,不断提升水稻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构建起“资金融合、土地整合、人才联合、政策聚合”的“四合”新格局,促进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联农带农,实现农业产出与农民增收“双提升”,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合山市(河里)水稻产业中心育秧基地。黄逸弘摄
今年3月,合山市(河里)水稻产业中心育秧基地迎来一批特殊客人——合山市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学员们走进田间地头,学习育秧播种、田间管理等实用技术,为春耕生产充电赋能。作为合山市重要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该育秧基地长期以来积极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职能,为当地农民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前种地都是靠经验,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科学种田的知识,特别是机械化播种,效率高又省力!”学员苏小表示,自己回去以后也要试试。
4月17日,2025年广西农机科技推广项目管理培训班在合山市开展水稻优序、特色农作物等生产精细化技术现场培训。广西各个市县农机系统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实施业主单位150多人,到合山市(河里)水稻产业中心及大米加工基地实地参观学习,详细了解了水稻从育殃到收割全过程机械化技术应用、大型烘干设备运行原理、烘干效率以及能耗情况,以及水稻优势特色农作物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生产、联农代农机制等情况。
大米加工基地车间里,稻谷在自动化设备中不停翻滚跳跃,经过砻谷、碾米、抛光等18道工序,蜕变为晶莹剔透的“洛灵湖壮乡米”。通过统一品牌包装和电商营销,“洛灵湖壮乡米”远销广东、上海等地,还上了电商平台的“助农专区”。
河里镇移民村集体经济项目水稻产业中心大米加工基地。人民网 付华周摄
据介绍,自水稻育秧基地、大米加工基地建成后,河润公司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和品牌化生产,新增就业岗位达到40多个,带动周边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吸纳超过70名村民就近就业,每位务工农民年增收不低于1万元。
从“望天田”到“致富田”,合山市的“联营模式”不仅破解了水库移民村的发展瓶颈,更书写了“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当农机轰鸣声取代耕牛哞叫,当品牌大米走出深山,当村民从“看天吃饭”变为“坐享分红”,这片土地正以创新的姿态,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篇章。(付华周、蒙立伟、黄逸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