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唯心主义是迷信吗?
阿弥啊,唯心即觉性,迷信即执念。唯心主义不是迷信,唯心主义者,恰恰是要破除执念,破除迷信。人一旦有了执念,就没有了觉知。唯心主义的本质是心性即世界。佛家的唯心主义并非否定客观存在,而是强调心识对世界的能动作用。
正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言:“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这一公案揭示了现象世界的显现与心念的紧密关联。风吹幡动本是自然现象,但慧能指出,人对现象的感知源自内心的分别与执念,若心念清净,则能超越表象的束缚,直指本质。
阿弥啊,就说茶垢中的禅机吧,世人总想擦净茶垢,却不知经年累月的茶禅一味,早沁入陶土肌理。这茶垢象征执念的转化,真正的解脱在于接纳存在的本相,而非执着于外在的“干净”或“完美”。这与唯心主义主张的“心净则佛现”异曲同工,强调内心的澄明才是觉悟的关键。
迷信与觉悟的不同在于执念的转化。迷信往往源于对外在力量的盲目依赖,而佛家唯心主义则强调通过修心实现内在超越。大势至菩萨开示:“念佛之人,心念不净,佛虽念之,亦难相应。”若执着于念佛见佛的具象结果,反而会因妄念遮蔽清净心性,陷入迷信的窠臼。真正的念佛是修心的过程,让心与佛的智慧相应,而非追求外在显化。
阿弥啊,真正的光明从不怕灼伤。心性的光明并非迷信中的神秘力量,而是通过破除执念,比如对痛苦的抗拒、对结果的执着,自然显现的智慧。
佛家唯心主义的核心在于“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即将分别心转化为无分别的智慧。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中,他超越了对生死的执念,以灵活心态看待生命的循环,正是“化烦恼为菩提”的典范。这与禅宗主张的“烦恼即菩提”一致——烦恼的根源在于心念的僵化,若能转识成智,则困境可化为觉悟的契机。
阿弥追问道:如何对抗痛苦?弘愿老禅师猛踹一棵银杏树,落叶纷扬而下,点明“强行对抗自然规律只会加重苦楚”。这一场景隐喻:心若执着于“对抗”烦恼,反而会被烦恼所困;唯有接纳无常,方能在流动中照见本心。
佛家的唯心主义超越二元对立,佛家并非否定物质世界,而是消弭(xiāo mǐ消除)“能所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分别)。正如《华严经》所言“一尘含摄大千世界”,时空的虚妄性源于心念的波动,修心至澄明时,能照见“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果”,时空序列转为共时显现的曼陀罗。这种境界并非迷信,而是通过禅定与智慧达到的觉悟状态。
阿弥点头结语:唯心即觉性,迷信即执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唯心主义的本质是破除对“有”与“无”的执念,回归心性本净的实相。迷信源于对外相的执着,而佛家唯心主义则通过修心实现内在的自由,是超越迷信的觉悟之道。
烦恼能转菩提,发心即是结果。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顶礼至尊诸圣为众生祈福:南无阿祖太上老君!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积德,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观自在,菩提萨婆诃!阿观自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
(李松阳2025公历0501《非常财富》 第02893篇 阿弥闻道第10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