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道德经》有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又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道家养生,核心在于顺应自然,宝养那精、气、神此三宝,以求长生久视。
世人多逐末忘本,耗散形神而不自知。
殊不知,大道至简,古代真人秘传之养生诀窍,往往蕴于日常简易行持之中。




01
都市的霓虹,映照着陈明略显憔悴的脸庞。
年近四十,他已是一家不大不小的软件公司的技术总监,在外人看来事业有成,但他自己清楚,身体早已亮起了红灯。
长期的伏案工作、无休止的加班、不规律的饮食和睡眠,让他的身体像一株缺水的盆栽,日渐枯槁。
高血压、脂肪肝、神经衰弱、失眠……现代都市人的“标配套餐”,他几乎集齐了。
更让他恐慌的是,他感到自己的精力、记忆力都在急剧下降,有时甚至会莫名心悸,对未来充满了隐忧。
他看过不少医生,吃过各种保健品,效果寥寥。
西医头痛医头,中医调理缓慢,保健品更是心理安慰居多。
他感到现代医学似乎触及不到生命更深层的运作机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旧书摊淘到一本泛黄的线装古籍,书中零星记载了一些古代道家的养生轶闻,其中提到了终南山一带,或有“真人”隐居,通晓延年益寿之术。
这仿佛一道微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心境。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他内心深处,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模糊的向往,对道家那种清静无为、抱朴守拙的境界更是心生景仰。
他决定,请一个长假,放下工作,深入秦岭,去寻找那传说中的希望。
家人和同事都觉得他疯了,但他心意已决。
背上简单的行囊,他踏上了西行的旅程。
一路辗转,进入秦岭深处。
山路崎岖,人烟渐稀。
他按照古籍中模糊的线索和一路打听来的消息,在苍茫的山林中寻访。
多日跋涉,风餐露宿,他的身体疲惫不堪,但精神却因为这份破釜沉舟的决心而显得异常专注。
终于,在一个云雾缭绕的山谷深处,他发现了一处极其简陋的茅庐,几畦青菜,一缕炊烟,显得遗世而独立。
02
陈明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到茅庐前,轻轻叩响了柴扉。




许久,门开了。
一位老者出现在门口。
他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皮肤却隐隐透着玉石般的光泽,眼神平静如深潭,仿佛能洞穿岁月。
虽穿着粗布道袍,却自有一股仙风道骨的气质。
“老神仙……”陈明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躬身便拜,“晚辈陈明,慕名而来,恳请真人指点迷津,传授养生保命之法!”
老者并未立刻回应,只是静静地打量着他,目光平和,却带着审视。
“山野之人,何来神仙之说。”老者缓缓开口,声音清朗,“你尘缘未了,心事重重,来此深山,所求为何?”
陈明不敢隐瞒,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内心的焦虑以及寻访的缘由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言辞恳切。
老者听完,沉默半晌。
“世人多求速效,好高骛远。”老者道,“养生之道,在于水滴石穿,非一蹴而就。你能否放下浮躁,持之以恒?”
“弟子能!”陈明毫不犹豫地回答。
“山中清苦,饮食粗陋,劳作不辍,你能否安于此?”
“弟子能!”
老者又问了几个问题,似乎在考验他的心性。
陈明都一一诚心作答。
最后,老者点了点头:“看你尚有几分诚心,也算有缘。我道号清玄,你若真愿学,便在此住下,先从劈柴、担水、种菜做起,磨炼心性。”
陈明大喜过望,连连叩谢。
接下来的日子,陈明便在茅庐住下,每日跟随清玄真人劳作。
劈柴担水,侍弄菜园,打扫庭除。
起初,他很不适应,感觉比在公司加班还累。
但渐渐地,在规律的作息、清淡的饮食和体力劳动中,他反倒觉得身体轻松了一些,夜晚也能睡得更沉了。
清玄真人很少直接讲道,只是在日常言行中,处处透着道法自然的韵味。
观察了陈明近一个月,见他确实能吃苦耐劳,心也沉静了不少,清玄真人终于在一个清晨,将他叫到跟前。
“你的心性尚可打磨。今日,我便传你我这一脉相承的养生三诀之二,此乃固本培元之基石。你需谨记,贵在坚持,早晚行持,不可懈怠。”




03
清玄真人所传的第一诀,是“晨起叩齿吞津,培补肾精”。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真人解释道,“每日清晨醒来,不必急于起身。先凝神静气,上下牙齿轻轻相叩三百余次,不快不慢,力道适中。”
“叩齿时,口中唾液会自然增多,此乃‘金津玉液’,是肾精所化生之精华。”
“待津液满口,分三小口,意念随之缓缓咽下,直送丹田,也就是小腹之处。”
“此法能固齿强肾,滋养先天之精,是为‘晨练金丹’。”
陈明认真聆听,牢记在心。
真人接着传授第二诀:“晚睡揉腹安神,调和气血。”
“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气血经络汇聚之所。”真人一边说,一边示意陈明仰卧。
“每晚临睡前,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用掌心绕圈轻揉腹部。顺时针、逆时针各揉三百圈左右。”
“揉时,意念集中于腹部,呼吸自然,心神安宁。”
“此法能助脾胃运化,促进气血流通,安和五脏,引火归元,有助睡眠,是为‘暮炼玉液还丹’。”
清玄真人亲自指导了陈明的动作要领和意念配合。
这两个方法,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甚至有些过于“简单”了。
陈明虽然恭敬领受,内心深处却也泛起一丝疑虑:这就是传说中能延年益寿的道家秘术?
就这么敲敲牙齿、揉揉肚子就行了?
但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真人肯传授已是莫大机缘,岂能以凡俗之心度测玄妙。
他决定,一丝不苟地按照真人的教导去做。
从此,每日清晨醒来,他坚持叩齿吞津;每晚睡前,他坚持揉腹安神。
起初几天,感觉并不明显,只是觉得口中津液似乎多了些,腹部揉后暖暖的挺舒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半个月后,他开始感受到一些细微而真实的变化。
首先是睡眠改善了,入睡更快,夜里醒来的次数也减少了。
其次,他感觉手脚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冰凉了,腹部也常常有种温热感。
最让他欣喜的是,他那因长期熬夜而显得晦暗的脸色,似乎有了一点光泽,精神也比以前好了不少。
这些积极的变化,让他信心大增,练习也更加用心。
然而,陈明也发现,虽然身体的“硬件”似乎在逐步改善,但他思维的“软件”依然问题重重。
白天的劳作和夜晚的静谧,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纷乱和能量的耗散。
担忧过去的失误,焦虑未来的不确定,对人对事的种种评判和计较……这些念头如同看不见的蛀虫,依旧在啃噬着他的精气神。
他隐约感觉到,叩齿吞津是在“开源”,揉腹安神是在“节流”和“疏通”,但似乎还缺少了最关键的一环——如何“守护”住这宝贵的能量,不让它从七情六欲、胡思乱想中白白流失?
这天,他忍不住向清玄真人请教:“真人,弟子遵嘱早晚修习二诀,自觉身体有所受益。
但弟子感觉,心念纷飞最是耗神,纵然身体有所补益,若心神不定,终究是竹篮打水。
不知这养生之道,是否还有更进一步、能够收束心神、保养那无形‘元神’的法门?”
清玄真人闻言,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你能察觉于此,足见已有悟性。精为基,气为用,神为主宰。
前二诀,乃筑基炼形之法,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存神守一’,则精气终将耗散。”
“这第三诀,正是统御精气、凝聚生命活力的核心关键,是前二诀功效倍增的‘点睛之笔’,也是历代单传、秘而不宣的‘内炼’心法。”
“它关乎如何将后天之念,返归先天之神,如何于动中守静,于常中入道。你,准备好领授这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养神’秘钥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