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染著,心起自在
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晚6点,重庆佛学院隆一法师、空义法师带领居士阅藏班学员,于重庆佛学院1-10教室开展第四十次大众阅藏活动。本次共修研读《小全藏汇编》第24册的最后几章内容,包含《中阿含·心品·心经第一》《增一阿含经·等趣四谛品·七》《增一阿含经·苦乐品·五》《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佛说七处三观经·一七》等经文,总字数达13758字 。
唱《三宝歌》
《中阿含·心品·心经第一》学习体悟
—— 妙我居士
经云:“世尊告曰:比丘!心將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比丘!彼將世间去,彼为染著,彼起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非心將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闻弟子。”
《中阿含·心品·心经第一》开篇便直指核心:“心将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这三句话深刻揭示了心的强大力量——它既能引领众生沉溺于轮回苦海,也能助人突破束缚,证得究竟自在。佛陀在此经中明确指出,凡夫与圣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具备调伏自心的能力。
凡夫之心常被贪嗔痴等烦恼驱使,不断造作善恶诸业,从而在六道轮回中流转不息。正如经文所言,当心灵被染污遮蔽时,人就会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界,最终迷失本真自我。而圣者,如经中所述的"多闻比丘",则通过正念修行,使心不再随外境迁流,而是以智慧观照为引导,最终证悟真理,解脱生死桎梏。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深陷焦虑、愤怒、欲望等情绪泥潭,却鲜少反观自心。佛陀“心起自在”的教诲,实则在提醒我们:内心状态直接决定了生命的苦乐感受。若能时刻觉察情绪的生灭变化,便能减少被烦恼操控的可能。
经中特别强调“多闻圣弟子”的重要性。这里的“多闻”并非盲目积累知识,而是要深入理解佛法义理,并将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遭遇逆境时,以“诸法无常”的智慧观照,减轻执着;面对诱惑时,谨记“心为染著”的警示,避免被欲望左右。
佛陀的教法绝非空洞理论,而是切实可行的修行指南。我们可以通过禅修培养定力,以持戒规范行为,用智慧观照身心,逐步平息躁动不安的心念,回归内心本有的宁静。
曾经的我也常被情绪支配,愤怒时言语失控,贪爱时深陷其中。但通过学习观照内心,每当念头生起时,我会提醒自己“这只是心的波动”,不再轻易被其裹挟。未来,我希望能真正做到“心起自在”,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觉知,安住本心。毕竟,若能调伏自心,便能从容面对世间万法。
《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学习体悟
这部不足千字的短经,恰似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顽疾。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智慧洞察人心,竟与当代人的心理状态高度契合,恍然惊觉,自己与劣马的八态竟是如此相似。
经云:“ 佛告诸比丘:马有弊恶态八。何等八?一态者解羁缰时便掣车欲走;二态者驾车跳踉欲啮人;三态者便举前两脚掣车走;四态者便蹋车軨;五态者便人立持轭摩莏车却行;六态者便傍行邪走;七态者便掣车驰走,得浊泥抵止住不复行;八态者悬篼馁之熟视不肯食,其主牵去欲驾之,遽唅噏噬欲食不能得食。”
马的第一态“解羁缰时便掣车欲走”,对应着现代人态“闻说经便走不欲听”的浮躁。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平均每8秒就会转移。多数的我们在地铁里、餐桌前、甚至床上,手指不停滑动屏幕,眼睛不断搜寻新的刺激。这种“数字游”的生存状态,与那匹刚解缰绳就急于逃窜的马如出一辙。
经中第八态最具警示意义——“悬篼馁之熟视不肯食,主牵去时又急欲食而不得”,对应人态“闻说经反念淫泆......临终方悔”。我们像那匹面对饲料视而不见的马,对滋养心灵的佛陀智慧之语漠然处之,直到被生活推着前行临终苦受时,才追悔莫及。
佛陀的智慧不仅在于诊断病症,更在于开出药方。驯服劣马需要耐心与技巧,驯服内心更需正念与修行。当意识到自己正重复这八种马态时,转变即已开始。或许我们可以:每天抽出十分钟,像驯马师安抚烈马般,静坐、呼吸,思维法义,回归当下;面对不同观点时,先倾听再表达,驯服反驳的冲动;珍惜当下阅藏闻思因缘,不再做挑剔的劣马。
这部佛经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在快节奏的时代,我需要学会做一匹“好马”——安静聆听,稳步前行,珍视佛法的滋养。驯心之路虽漫长,但行则将至。当开始觉察自身的“马态”,就已迈出了心灵解脱的第一步。
图文 | 重庆佛学院教研处
编辑 | 空义
审核 | 则量
扫描关注华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