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接触佛法前,我总将佛陀视作遥不可及的神秘存在,如同天际的星辰,虽璀璨却与尘世无关。

奇妙的是每当步入寺院,总能感受到奇异的内心澄明,仿佛喧嚣世界在此刻按下暂停键。那些偶然听闻的佛理虽字字珠玑,却始终如隔雾观花——这大约就是“知道”与“知·道”间的天堑。

命运的转折来得突然,家庭变故与职业转折接踵而至,将我的生命困在迷雾重重的十字路口。自幼执着于叩问“为什么”的我,终于将探求的锋芒转向终极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如何安度此生?又该以何种姿态直面命运的无常?”

当熟稔的西方心理学在终极困惑前哑然失语时,挚友一句“缘起性空”如惊雷破晓。自此开启了我的求法之旅,从晨钟暮鼓间的经文诵读,到文殊院佛学班“开心学佛,快乐生活”的实践体悟,般若智慧如清泉渐润心田。


数月闻熏班的学习虽仅是初窥门径,法师“先做人,再修行”的箴言却已刻骨铭心。所谓“常人”,依我浅见,是要褪去修行者的身份优越感,戒除以佛理苛责他人的妄念,更须时刻觉察“贪嗔痴”的细微萌发。

那些不经意滋生的傲慢,恰如蒙蔽心镜的尘埃。虽未抵达般若彼岸,但每一步都朝着智慧之光跋涉。

法师“破除我执”的叮咛常在耳畔回响。自诩开明的我,也难免堕入认知的窠臼。往昔总不自觉地给人贴标签,而今每当评判心起,便观照自心:“且慢,何不探寻他人的辉光?”这般转变让职场管理与人际往来皆生暖意,情绪觉知之弦也愈发敏锐。

正如《地藏经》所示:“南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消业始于觉照——当路遇莽撞司机,嗔火将燃之际,转念便想:“许是赶送急诊病患?此刻礼让,亦是布施善意。”心念流转间,嗔云自散。

人间清欢,原不在外境而在心境。神秀禅师偈语犹在:“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仍是烦恼缠身的凡夫,但深信持续闻思修、精进内观,终能循着“开心学佛,快乐生活”的轨迹,步步生莲。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字|王欢 图片|小立

美编|妙能 编辑|梦觉

来源|空林文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