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军在战争年代的作战原则,大都是力求全歼敌人。
全歼作战不仅能够对敌建制部队造成巨大打击,而且还可以缴获到大量的武器、弹药、物资,并抓到大量俘虏,这对于我军的补充是十分有利的。
以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为例,我军消耗子弹199万余发,弹药消耗量不可谓不大。
但此战缴获的子弹达到了208万余发,不仅弥补了消耗的子弹数,反倒还有富余。
而且这还是针对国民党军头号精锐部队的作战,消耗的弹药本就会多些,如果是对普通敌人的战斗,弹药的消耗量一般还用不了这么多,作战的艰难程度也会更低些,这样缴获、消耗相抵消,富余的弹药量还会更大些。
就孟良崮战役而言,有一种通俗的说法称整编第74师弹药不足,那既然如此为何还会缴获那么多子弹呢?
这个原因要综合分析下。
首先,整编第74师在战前是进攻姿态,所以本身申领了大量子弹并下发到战斗部队中。也就是说该部的战斗兵力,原本就带有大量弹药。
此外的弹药由师、旅、团三级的辎重部队携带,其中师直属人力输送团在垛庄,兽力输送营随师部进山。
战役开始后,华野各纵队展开穿插合围,整编第74师的进攻姿态迅速被扭转,该部纷纷收拢上山。
在这一过程中整编第74师的部署很乱,其没有派兵固守山下阵地,控制尽可能多的缓冲空间,而是全师2万多人猬集在狭小的山头地域内,表面上看似乎是居高临下,但该部不是营、团级单位,临战上山即可,而是整整6个步兵团还有大量附属部队。
很显然,这样的布置兵力不易展开,各部的防御会出现很大的混乱。
因为部署不周,辎重部队转运也乱七八糟,导致携带弹药的不少骡马被遗弃在山下;而华野第6纵队在端掉垛庄后,又将其师部屯留于此的部分弹药缴获。
这就使得整编第74师在上山后,损失了不少本部携带的弹药。
而在该师被围后,国民党军的空军进行了空投支援,其中弹药就是重要一项。但是因为该部控制的地域比较狭窄,很多空投是落在了我军阵地上,故而这部分又缴获到了一部分弹药。
所以整编第74师所谓的子弹不够用,大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其师长张灵甫欠缺指挥军级部队的能力,更缺乏应对突发战情的水平,所以遭遇危机后只能拿出营团级的应对方式。
如果不是整编第74师本身有较强战斗力的哈,可能战斗的解决进程还要更快些。
当然,在现实作战中从穿插包围到达成全歼战果,也仅仅用时三天时间,这个进度也十分之快了。
甚至于该部的不少战斗兵连自己手里的弹药还没用完,就也被俘虏了,这样的话又可以缴获到一部分弹药。
除了针对整编第74师的作战缴获外,其余担负阻击任务的部队,多少也会缴获些弹药,但这个数量就不是很大了。
以在孟良崮主战场作战的5个纵队(包含对附近整编第25师、整编第83师的作战)来说,具体缴获的子弹数量为:
第1纵队缴获子弹约32万发;
第4纵队缴获子弹约48.4万发;
第6纵队缴获子弹约34.3万发;
第8纵队缴获子弹50.6万发;
第9纵队缴获子弹近41万发;
从以上各纵队的缴获子弹数来看,端掉垛庄的第6纵队缴获子弹显然不是最多的,这说明整编第74师的主要弹药并不囤积于此,更多的弹药是缴获于作战过程中。
以上5个纵队的缴获子弹总量为2063827发。
此外在主战场之外,第2纵队在阻击作战中缴获3270发子弹、第3纵队缴获15233发子弹、第7纵队缴获子弹250发,总计缴获18753发子弹。
这样的话在主战场和阻击战场总计缴获的子弹就是2082580发,在抵消掉作战消耗后,还有富余。
此外在缴获子弹外,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极大地充实了华野的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