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为何覆灭?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就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而在这其中,有一种观点就认为,74师覆灭的主要责任,在于其友军的救援不力。
而当时距离74师最近的整编83师,其师长李天霞更是被认为最大的责任人之一,加上李天霞素来与张灵甫不睦,这似乎就更坐实了他不肯拼死救援。
但正所谓水有源树有根,李天霞之所以“出工不出力”,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升职好事被张灵甫搅黄
1946年5月,国军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将原来的军级部队,改编为师级部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整编师。
这其中,原国军74军改建为整编74师,原国军100军则改建为整编83师。
说起来,83师和74师还有“同出一门”的关系,两支部队均是王耀武一手打造出来的部队,且两部的军官也大多由跟随王耀武多年的老部下担任。
而83师的师长李天霞,更是王耀武的心腹。
当初在1933年,国军将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合编为补充第一旅(隶属陈诚的第三路军),担任旅长的正是王耀武,而李天霞当时则在该旅任第3团团长。
之后到1936年,补充第一旅扩编为新编11师,王耀武任师长,李天霞则任该师旅长,包括不久后新编11师改为五十一师,李天霞同样追随在王耀武左右。
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王耀武的这个五十一师,正是之后国军王牌部队74军的基石之一,当王耀武升任74军军长之后,是李天喜接任了五十一师师长职务。
所以,这就是为何会说李天霞是王耀武心腹的原因所在,到了1943年,李天霞更是升任为74军副军长。
与此同时,由王耀武一手打造的100军也逐渐有了几分精锐的模样,当时担任100军军长的施中诚,也是从74军中走出去的军官,经过他的整训加上王耀武的指导,100军除了战力上略弱之外,其他基本上与74军一般无二。
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天霞在王耀武的保举下,开始出任100军军长。
接任100军军长后,军事能力本就不错的李天霞花了大力气进行了整军,经他之手,100军战力得到大大提升,在1946年改编为83师之后,曾在国军校阅评定中,被评为甲等以上第一梯队部队。
由于表现不错,加上立下了不少战功,李天霞就在1947年初,迎来了一次升职机会。
什么升职机会呢?在1946年国军对部队进行整编之际,除了建有整编师单位,在其之上,还计划设有整编军单位。
这种整编军,其实也可以视为兵团或者是集团军的一种,也可以当做是后期国军各大兵团的过渡产物。
截止到1946年年底,国军共组建了6个整编军,进入1947年之后,该整编计划依旧在进行之中,而李天霞的升职机会,便是出在这种整编军上。
1947年2月,时任国军山东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的王耀武,与时任国军军务局局长的俞济时,联名向老蒋保建议,希望能将整编83师和整编74师合编为一个整编军,而军长的人选,两人推荐的正是李天霞。
保举信中,王、俞二人对李天霞的能力予以了充分肯定,称其不仅在74军任职时多有战绩,且在就职83师后经过大力整顿,使得83师成为劲旅,另外近来也颇有战功。
而当时老蒋的回复则是,“待鲁中战役告一段落即可编军。”
这里说的鲁中战役,便是当时国军对我山东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因此老蒋的意思就很明了了,等这一段的战事稳定之后,李天霞便可以走马上任。
而这意味着,张灵甫在不久后即将成为李天霞的下属。
这个消息传出后,李天霞自然是很高兴,但张灵甫却不开心了,毕竟他的资历与李天霞并没有差很多,当初李天霞任74军51师师长时,张灵甫则任74军58师师长,如今两人也都是整编师师长,论地位不相上下。
既然不相上下,张灵甫自然不愿意看到昔日的同级未来要成为自己的上司。
在这种情况下,张灵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不世之功”,以此来获得南京的进一步认可,这样便有很大可能取代李天霞成为整编军军长。
正是带着这种心理,张灵甫才会丢下与其配合的25师和83师,执意孤军突进,结果却被华野敏锐的抓到了战机,最终在孟良崮翻了车。
当然这是后话,而在孟良崮翻车前,张灵甫为了挤掉李天霞,还曾通过告黑状的方式,硬是搅黄了李天霞的升职之路。
二、憋屈的李天霞
1947年4月,国军以重兵向我山东解放军大举进攻,其中汤恩伯第1兵团的任务是打通临沂至兖州的公路后,再向蒙阴进击。
按照命令,张灵甫的74师与李天霞的83师需要从临沂出发,而接到任务之后,两军以74师在前、83师在后的状态出发。
结果,当74师走到一个叫界碑的地方后,李天霞却临时要求74师赶紧后撤。
之所以如此,是李天霞得到情报,称界碑附近有大批解放军部队在运动,因此他就担心74师被打伏击,所以紧急下令74师后撤。
但撤完之后,李天霞才知道情报有误,于是,他又调来汽车,把74师重新运到了界碑一带。
前后过程,其实是李天霞的一片好心,但在张灵甫看来,则是另外一回事,他就认为,李天霞这是故意的。
尤其是74师再被运回到界碑后,由于没有看到李天霞口中的解放军,更让张灵甫觉得,一定是李天霞在整自己。
于是在不久之后,张灵甫就向汤恩伯告了李天霞一状。
按张灵甫所说,李天霞此举是为了抢功,换句话说,李天霞是担心功劳被走在前面的74师给夺了,所以才会把74师临时运到后面去。
曾任74师51旅151团副团长的王克己,就在回忆录中提到过此事,不仅如此,王克己还提到张灵甫除了在汤恩伯那里告状之外,又用电报把他认为的情况,报告给了老蒋。
这么一来,李天霞就在老蒋那里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紧接着到了当年的5月3日,由于国军在4月份的“战果”没有达到预期,因此老蒋亲临徐州并问责了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的顾祝同,而顾祝同在汇报时为了推卸责任,就把李天霞推了出来。
最终,李天霞被革职留任,此事在老蒋的日记中就有记录。
“七时飞到徐州,听取剿务报告,前方各师军长各图自保、毫无互助合作、协同一致精神......乃命墨三(即顾祝同)拟稿重申加赏罚,并将李天霞革职留任,以警其余将领玩忽者戒也。”
既然被革职,那么李天霞本将到手的整编军军长职务,自然也就悬了,而这也是为何在孟良崮战役前夕(1947年5月12日),黄百韬会被临时授予指挥74师、83师向坦埠进攻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李天霞岂能不恨张灵甫?本来是好心,结果对方不承情不说,还反咬一口,坏了自己的前程,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受不了。
而这么一来,当张灵甫陷入重围之后,李天霞自然就不肯出死力相救了,没办法,你张灵甫做得了初一,那就别怪我李天霞还一个十五。
三、差点被军法审判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李天霞当时即便想救张灵甫,也是有心无力。
李天霞的83师,在孟良崮战前为三旅7团制,分别是44旅(下辖130团、131团和132团)、19旅旅(下辖56团、57团)和63旅(下辖187团和189团)。
这七个团中,44旅的130团在5月初的作战中,被华野在青驼寺一带全歼,而44旅的131团则留守在了临沂。
而19旅的57团,在孟良崮战役之初,也就是张灵甫还未被围时,就被派归张灵甫指挥(后与74师均被歼灭于孟良崮)。
此外,63旅的187和189团,当时则在垛庄一带,且被华野六纵盯得死死地动弹不得。
这么一来,李天霞手里能用的也就只剩下44旅132团和19旅56团了,而这其中,56团是在苏中战役中被我华中野战军全歼后重建的,战斗力相当差。
在这种情况下,李天霞就算是想救,也是有心无力。
而张灵甫这边,为了建立“不世之功”,不顾风险孤军冒进,致使74师的位置过于突出,不仅如此,在国军高层察觉到74师有危险并准备改变作战计划时,还是张灵甫极力游说,最终得以让他的74师继续往坦埠进发。
孟良崮战役后,国军保密局在战役结束不久,经多方面调查走访,写了一份名为《整编七十四师鲁中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原因检讨》的报告,该报告从多个方面且极为详细的指出74师为何会覆灭,而其中就提到,74师困守孟良崮后,“全赖友军救援,不做积极突围”。
这意思就是说,74师在被困之后,根本就不想办法尝试突围,而是坐等友军来救,换句话说,就是把希望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不自救,有这样的心态焉能不败?
但即便如此,老蒋在战后还是认定黄百韬和李天霞是最大的责任人,本来要对二人严惩,结果黄百韬搭上了顾祝同,因此最终化险为夷,而李天霞就没这么幸运了,不仅被再次撤去职务,同时还要被送上军事法庭,最终他在花了大价钱上下疏通后,这才逃脱了判决。
两次被撤职,还差点上军事法庭,前程自然就更不用想了,而这结果都跟张灵甫有关,所以说李天霞碰到张灵甫,那可真的是要多倒霉有多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