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国民党军大量接收美械武器后,编组了13个美械军,其中包括驻印军、滇西远征军,以及拣选出来的几个嫡系主力军。

后来所称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便都是上述的美械军,其中美械化程度最高的是新1军、新6军,其次为第5军,再次为整编第11师,最后是整编第74师。

虽然整编第74师缺编了美式榴弹炮营,武器也并非全美械,但装备冲锋枪之类的自动火器还是非常多的,据该部刚整编时的数据统计,冲锋枪装备量达到了2963支。



当时国民党军即便是精锐嫡系部队也不擅长拼刺刀,所以冲锋枪之类自动火器装备量大的话,对近战火力的提升很大。尤其是像整编第74师这样的进攻型部队,配备大约3000支冲锋枪是相当庞大的数字了。

不过该部在孟良崮战役前即损耗大量战斗兵,其中冲锋枪亦损失一部;不过当时整编第74师还未遭到过歼灭性打击,因此冲锋枪的主要部分还在。

而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第74师被全歼,华野我军总计缴获冲锋枪达2482支。

因此我们现在看华野当时的一些历史照片,就会发现战士们配备的冲锋枪不少,这就是得益于缴获的数量大。

而整编第74师被歼灭后,按照当时的惯例肯定是要重建的。

不过重建部队的文章很大,以陈诚当时的意思,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保持二旅六团制即可,反正不是“土木系”的部队,趁机缩编即可。



但俞济时、王耀武对此意见很大,认为整编第74师至少应为二旅六团,最好还是保持三旅九团制。

为此王耀武专程发电称,可由山东方面选3个团编足一旅,这才最终仍然保持了整编第51旅、第57旅、第58旅的阵容。

不过山东方面编出的整编第57旅后来并未归属整编第74师,而是一直留在青岛、济南,编入其他部队,实则直接归王耀武指挥。

那么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就只剩下了整编第51旅、第58旅。

就兵力的补充与重建来说,问题不是特别大。

因为孟良崮战役时整编第74师在后方已经搞起了3个新兵团的架子,此外还有战后收容的溃兵、伤兵,以及在早先作战中的伤员归队,再加上少部分没有参战的直属队和新划拨的补充单位、补充兵力,再拉起二旅六团问题不大。



但是武器装备方面,可就比不得原先了。

据1948年初汤恩伯上报的实力统计,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此时配备的冲锋枪数为379支,仅为之前“五大主力”时期冲锋枪数的十分之一略多;而即便是这么点冲锋枪,却已经是“超编”配置了。

那么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当时算怎样的编制呢?

按照国民党军于1947年制定的新整编师编制,冲锋枪是配备不到班一级的。

以一个步兵连为例,连特务长兼指挥班长配冲锋枪1支、3个步兵排长各配冲锋枪1支、轻迫击炮排排长配冲锋枪1支,全连配冲锋枪5支;另外营属重机枪连3个排长各配冲锋枪1支。

这样的话,一个步兵营的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总计配冲锋枪18支;全团3个步兵营,再加上团直搜索连配备的4支冲锋枪,一个团编制的冲锋枪数就是58支。



那么以两个整编旅所属的6个步兵团计,配备的冲锋枪数当为348支。

另外在整编师师部及直属队层面,应配冲锋枪48支;整编旅部所辖的2个搜索连,亦应各配数支冲锋枪。

这样在理想编制标准下,二旅六团制的整编师应有冲锋枪400支左右。

但是因为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直属炮兵并未满编,甚至比较残破,而当时直属炮兵标配的冲锋枪数为36支;因为炮兵编配未齐,所以统计该师编制实力时,就缺失了这一部分。

这样该师实有的379支冲锋枪反倒成了“超现有编制”了。



相较于当时的整编第5师、第11师等部几千支冲锋枪的阵容,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就比较寒酸了,甚至整编第70师都有上千支冲锋枪。

因此到1948年中整编第74配属邱清泉指挥时,邱维达就上报请求增发200支冲锋枪、100支卡宾枪以增强其实力。

其实就是算上这些武器,该师当时的冲锋枪也是赶不上巅峰时期的,只能算是一般水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