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胡宗南部从第1军扩张到了十多个军、几十万部队,成为了中央军里的一大派系。

不过胡宗南的部队并没有在抗战后期接装到大量美械,在国民党军的13个美械军中,没有任何一支是胡宗南系的,即便是其起家部队第1军也非美械军;只有个别师如第8师因为编制调整列入到了美械军中,才得以换装美械。

所以胡宗南系部队当时的阵容是以国械为主、杂械为辅;到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又加强了一部分美械,如冲锋枪、火箭筒等。

这一点在胡宗南派往华北的第34集团军所部,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甚至这支部队在接收了大量投降日军的武器后,也没有换装日械,而是依旧保持国械为主的装备阵容。



但因为当时有大量部队已经换装了美械、日械,所以替换下来的国械不少,加之国内兵工厂仍然以生产国械武器为主,因此便使得剩下的国械部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以第34集团军所辖的第16军为例,便装备了大量的轻重机枪。

以1947年秋的实力统计情况为例,该军装备了145挺马克沁重机枪、865挺捷克式轻机枪,全军装备的轻重机枪总数达到了1010挺。

一个比较普通的中央军部队,还不算是嫡系,只能说是胡宗南中央军化的旁系部队,就能有上千挺机枪,其自动火力可见一斑。

那么该军的轻重机枪具体是如何配置的呢?

以重机枪一项来说,当时配备的级别是步兵营级,每个步兵营有一个重机枪连,通常装备6挺重机枪。



第16军为“三师制”军,下辖第22师、第94师和第109师;因为当时华北部队并未执行“整编师”调整,所以各师均为“三三制”,每个师辖3个团、每个团辖3个营。

以此而计,第16军总计辖3师、9团、27个步兵营,重机枪的标配为162挺。

那么以第16军的实有重机枪计,则缺少了17挺,实际配备率为89.5%。

之所以会有缺额,主要是因为第16军经常用于平保地区的机动作战;虽然华北当时大的歼灭战不多,但小的缴获还是有的,所以第16军也有些许损耗。

而在轻机枪方面,当时中央军的配备标准是每个步兵连9挺,另外警卫、侦察分队,再加上部分直属单位也会配些。



以最基本的步兵连需求来说,每个营辖3个步兵连,则需要27挺轻机枪;全军总计有27个营,则需要729挺轻机枪。

那么以第16军当时实际拥有的轻机枪数来说,满足所有步兵连的需求绰绰有余。

甚至多出来的轻机枪来配备警卫、侦察分队与直属队差不多也凑合。

当然,这里所说的“凑合”主要是直属队这块的轻机枪配备很玄学,因为有些部队的编制配备非常高,甚至炮兵营都配很多机枪,有些就是象征性意思一下。

以第16军的实际情况来说,该军不大可能为炮兵营也配备大量轻机枪,所以其直属队的轻机枪配备不会太离谱,那这样的话第16军当时的轻机枪数基本就符合编制了。

但上面也说了战斗会有损失,重机枪甚至还微微缺额,那轻机枪怎么就基本配齐了呢?



因为重机枪这种武器即便到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比起山炮、迫击炮等不太显眼了,但它毕竟还算重武器,产量也不是说特别大;而轻机枪当时的生产量很大,补充也就相对快捷容易得多。

所以很多国民党军的重机枪没那么好补充,但轻机枪却能维持比较高的装备水平。

当然没有任何一支部队会觉得自己的武器太多,当时第34集团军司令李文在上报要求枪械补充时,竟然是按照美械甲种军的编制申请的。

这套编制下每个步兵营的重机枪是8挺,而因为炮兵营等单位普遍配轻机枪,所以轻机枪的全军配额达到了1068挺。

这样的话它反倒还要求补充71挺重机枪、203挺轻机枪。

不过第16军本来就不是美械军,用美械标准来申请装备补充,那自然是没有下文的;毕竟到了1947年秋的时间节点,国民党军战损的部队太多了,像第16军这种基本满编的单位,再多给些武器也没多大富余不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