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日军小林信男和汪伪汉奸李士群决定对苏中四分区进行“清乡”。苏中四分区包含“南通、海门、启东”等地方。敌人出动了1.6万多人,搜集到500多万根竹竿,以检问所+竹篱笆的方式,对“清乡区”构成了一个封锁圈。

日伪军在“清乡”中实行“三光政策”,干了数不尽的禽兽暴行。而此时,从新四军叛变出去的一个团,正把持着南通地区,控制着“海门、姜灶港”等港口,日子过得很是潇洒、惬意。

看着叛徒们逍遥自在,新四军的官兵们都很气愤。有人就向粟裕提意见:“把汤景延杀掉,抢回南通地区。”粟裕摆摆手,下令:“没有经过我的许可,谁都不能动他。”众人听后,一脸懵圈。



汤景延是谁?叛变后粟裕为何不处理他?他后来怎么样了?

汤景延,江苏陆家庄村人。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在上海中华体育师范读书的汤景延,先加入国民党,不久又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他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工作。

全面抗战后,汤景延在海门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之后,他接受国民党的收编。1939年,汤景延率兵驻军在江都,当时,汤部和新四军挺进纵队的驻地挨得很近。由此,汤景延认识了挺进纵队三团长梅嘉生。

汤景延自从与组织断联后,就一直试图与党取得联系。但直到认识梅团长后,他才恢复了共产党员身份。受梅团长的建议,汤景延率队回到家乡,在通海搞了一支更大的武装,命名为“通海自卫团”,由他担任团长。

当日伪“清乡”行动猛然袭来,时任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在心中酝酿了一个特别的计谋。而这个计谋能否成行,“汤景延”是最关键的一环。粟裕找过汤景延后,汤景延就变得“腐败堕落”起来,经常与曾经共过事,现正在汪伪政府工作的“老友”们叙旧。



一次,汤景延和一个姓许的宪兵排长鬼混。这个场面被“汪特”南通分区区长姜颂平看到了。姜颂平当时主要负责,利用各种关系拉地方武装做他的特务武装。姜颂平和姓许的排长是好友,便问:“汤景延这人怎么样?”许排长如实回答:“腐败得很,不像共党干部。”

姜颂平想拉汤景延入伙,请他喝酒,想借着醉酒之际,套出汤景延的心里话。没曾想,汤景延酒量甚好,堪称“千百不倒”。姜颂平见状,索性开门见山地邀汤景延投降日伪,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汤景延没有马上答复,只是说需要考虑考虑。送走姜颂平后,汤景延马上跟粟裕汇报:“鱼儿上钩了。”粟裕叫来汤景延再次嘱咐,要他带着通海自卫团集体“钻进”日伪的“肚子里。”

次日,汤景延面见姜颂平,要求答应他两个条件,否则免谈:“一,不能动他一兵一卒;二、部队必须驻守南通。”姜颂平答应了。之后,汤景延接受了日伪给的军番号,编为“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



说起来,这个“汪特”干部姜颂平的经历,比汤景延还要复杂。姜颂平1905年出生,长大后上了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后,以小学老师的身份,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姜颂平被叛徒出卖,被捕后加入国民党中统。后来,姜颂平又参加了汪伪特务,成为日伪“清乡”的得力干将。全国快解放的时候,姜颂平决定“弃暗投明”,成为抓捕中统特务的公安。建国后,因犯“汪伪特务罪”,被判15年。

1975年,姜颂平刑满释放。3年后从某电厂退休。1984年,姜颂平获平反。同年,姜颂平恢复了干部待遇,穿上公安服装,后办理了离休手续。1988年,姜颂平去世,享年83岁。

姜颂平生前,听说了汤景延的事迹,对他称赞有加。汤景延忍辱负重,带领一个团在虎穴与敌巧妙斡旋。整整163天,汤景延很好地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任务。

1943年9月23日,汤景延接到了上级命令,让他率部于29日“破腹而出”。汤景延利用一周的时间,做了周密部署。不仅要把全团带回去,还要在离开前把伪特人员处理掉。

撤离当晚,汤景延邀请伪特三个头目到家打麻将。期间,他谎称出去“解手”,离开麻将桌,随后警卫战士冲进屋里,将三名伪特当场击毙。

与此同时,全团驻防各地的部队一起行动,围歼伪公安局,将缴获的武器弹药,全部运输到指定地点。基于汤景延的出色表现,他被称为新四军的“特洛伊英雄”。



1948年2月,汤景延执行新的任务时,被叛徒出卖,他所率领的部队遭到了敌军的包围。汤景延与敌人激烈斗争了8个小时,后因负伤被俘虏。5月18日,不愿屈服的汤景延被敌人残忍杀害。

多年后,粟裕曾说起:“‘汤团’打入敌军……对反‘清乡’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