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前代总统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里痛骂蒋介石,他说此人为“此人极端顽固偏私而嫉贤妒能的人,与他别说共富贵,共患难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认为蒋介石无论从人品还是军事能力上都不是一个可靠的人,而且认为他的个人问题是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
蒋介石和李宗仁
李宗仁与蒋介石是死对头,所以他痛骂蒋介石往往被读到这本书的人认为他们是政敌自然会相互痛骂,但是张学良在看完这本回忆录之后说:德邻书中所言,俱为实情,与我认识的蒋介石如出一辙。
若只是一家之言可能难以服众,但是作为蒋介石昔日的结拜兄弟,张学良的评价也是如此就不得不让人考虑真实性,那么张学良为何要这样说呢?我们也从这个角度出发,由此开始我们今天的文章,且看张学良跟蒋介石的种种过往。
张学良字汉卿,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长期的军旅生涯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养成了张学良桀骜不驯,快言快语的性格。但是他这个性格的养成真的可以说是家庭基因遗传,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而且对他的要求更是极为的严格,所以要说起张学良还要先从他的父亲“东北王”张作霖说起。
大帅张作霖
张作霖,字雨亭,张作霖早年父亲因为吸食鸦片加上酷爱赌博导致其在张作霖13岁的时候就被仇家害死了,导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挑起生活的重担,他做过很多的不起眼的工作,但是他也很喜欢读书,由于家里穷上不起私塾,所以就经常去偷听先生讲课,这也为他以后治家治军打下来良好的基础,而这位先生更是在日后被他视为恩人一般的存在。
甲午战争之后的政府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在全国的统治,导致东北地区土匪横行,张作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就投身绿林,拉起了自己的一个队伍,但是虽然是绿林人士,但是由于他努力维持治安,不打扰人民生活,所治理的地区居然比政府的管辖还要好,因此他所管辖的地方也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好。
张作霖虽然性格暴躁但是仍然是一个爱国将领,虽然是军阀但是不失为一个爱国将领,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以为来自日本的知名人士知道他出身绿林,大字不识几个,故意想捉弄他一番,于是对张作霖说:请大帅题字。对于那个人的想法,他心知肚明,于是抓过笔就只写了一个“虎”,然后题款,在做无不称赞大帅字写得好。那个东洋名流瞅着“张作霖手黑”满脸嬉笑。很多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但是他不慌不忙地说:要跟日本人打交道手怎么能不黑,守护自己的领土自然是要“寸土不让”,在坐的人恍然大悟,无不感慨张大帅的精明,从此在东北地区张大帅的名声更加好。
除了治军张作霖治家治军也是极其严格,他为了培养儿子的军事能力,让张学良担任自己东北军的局长,一日他脱掉军装去城中溜达,听听百姓对他们的评价,当听到百姓说张学良的军队有欺负百姓,而且经常有违反军纪打扰人民生活的行为之时,张作霖十分生气,回家之后更是狠狠的处罚了张学良,骂的张学良一句话也不敢说,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在东北军内部流传开来,谁也不敢有什么过分举动。
而这些事情都导致了张学良日后嫉恶如仇,守土守疆的性格,1928年6月4日因为张作霖被日本人害死。张作霖死后不久,张学良就跟蒋介石“拜把子”,挂上青天白日旗,服从蒋介石的命令,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统一了全国。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了此时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已,各个有自己军队的割据势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谁也不肯让步。
1930年3月,为争夺权力和地盘,因为不满蒋介石的裁军策略,各个军阀之间发动大战,史称“中原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蒋总司令无疑是玩弄政治和战争的高手,对于西北军由于他们经济实力不足,生活困苦,他就用金钱收买他们,阎锡山胸无大志眼里只有自己的山西,他就用政治手段拉拢他,李宗仁年轻有冲劲且军事实力比较强,他就用军队压服他们。而此时争斗的双方都知道,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关外的东北军,他们帮助谁,谁就能获胜。
中原大战
此时为了掌握舆论权,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表面上都宣布支持“三民主义”,但实际上谁也没有真正实行,当时有个老师给人讲三民主义的时候曾经说过:蒋总司令是一民主义,冯总司令是一民主义,阎总司令又是一民主义,合称“三民主义”,这番话在当时说出既有心酸又有无奈。
但是蒋介石毕竟拥有江浙财团的大力支持,财大气粗,与之相比在西北地区等地区的阎锡山和冯玉祥实在是太穷了,为了拉拢张学良,蒋介石一次性拨给张学良支付铁路外债的钱就多大1000万。更是在他开的兵工厂里大举购买兵器,并且承诺只要他帮助自己就可以给他大量的好处。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成和平通电,东北军大举入关,支持蒋介石,反蒋派系立刻土崩瓦解,仅仅用了10多天的时间,东北军就占领了北平和天津。
1920年10月15日,在南北军事压力之下,阎锡山、冯玉祥撑不住了,表示接受和平解决。这场战役之后,张学良成为最大赢家,不仅发了战争财,更是占据了北京天津等地方,且占领了山东的青岛等沿海地区,扩张了地盘,成为了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但是也正是他带领东北军入关这一决定,为日后的东北沦陷埋下了伏笔。
1931年9月18日,也正是在张学良发出和平通电,率领东北军入关满一年之后,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与其父亲张作霖不同,张学良对日本军队的态度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坚决,反而有些退却,而且当时他的精锐部队大多数都在关内,所以并不能跟日本人抗衡,所以在这种种因素的驱动下,让他做出来先不抵抗的决定。
九一八事变
他的这一政策得到了蒋介石的赞同,东北军退守锦州,张学良和蒋介石此刻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国联的身上。1931年10月24日,国联作出决议,认为日本是侵略行为,要求日本归还中国东北,但是日本根本没有把所谓的国联裁决放在眼里,很快日本发动锦州事变,但是此时的张学良仍然对所谓的国联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仍然没有看到日本吞并东北,甚至吞并全国的狼子野心。仍然下令军队后撤,避免与日本硬扛死磕,日本并没有花费任何力气就占领锦州周边,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因为所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后,张学良陷入了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之中,此后张学良多次苦劝蒋介石,请求不要打内战了,让他带领他的东北子弟兵去收复东北,但是在蒋介石的心里,东北是张学良的地盘,红军才是心腹大患,只要日本人不打到他的江浙地区,哪怕是日本人占领了整个东北他也并不是很在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肯定是不会同意把他的实力送去给张学良打仗的。
1935年9月,蒋介石将张学良调回国,张学良兴致冲冲地认为这是让他去收复家乡,但是等来的命令确实去打红军,名义上是去消灭红军但是明眼人谁都能看出来,这是在用东北军去消灭红军,用红军去削弱东北军的实力。但是在围剿红军一开始,张学良十分狂妄,在他看来几万泥腿子想要阻挡他的二十多万大军简直是以卵击石,可是仗一开始打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东北军三战三败,被红军打的溃不成军。
而且红军很了解东北军将士的心情,从一开始红军所奉行的策略就是:攻心为上。直罗镇战役红军一举歼灭东北军一个师加一个团,师长牛元峰自杀。至此张学良发现自己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这支军队不仅仅有战斗力能吃苦更有崇高的信仰,这是国民党的军队所缺乏的。张学良手下有一个叫黎天才的共产党员,是跟李大钊一起被捕的,此时的张学良让黎天才做他的机要秘书,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向共产党靠拢。
但是红军在击败东北军之后,会把俘获东北军人员、马匹、装备全部送回去,甚至到了晚上,红军趁着夜色,跑到东北军的阵地附近,于是,经常在晚上,东北军的阵地附近就响起了红军唱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类似于当年张良的四面楚歌。很多东北军士兵听着《松花江上》忍不住在阵地里哭出了声音。
没过多久,东北军的斗志基本丧失了,暗中跟红军签停战协定,甚至搞战场联欢。不少东北军的将领也力劝张学良:蒋介石派我们来剿共,分明是驱虎吞狼,想要一石二鸟,借此削弱我们东北军的实力。但是当时的张学良没了东北,失去了经济来源,军费也要依靠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实在是有苦难言。
但是与红军战斗的东北军三战三败,被红军歼灭了两个多月,张学良向蒋介石申请希望能够得到武器弹药和钱粮给死去的将士们抚恤,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非但没有要来钱粮,反而是蒋介石直接撤销了东北军这两个师的番号,这样张学良恼火不已。
而更让张学良绝望的是,蒋介石跟日本外相广田弘毅达成了所谓的“对华三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承认伪满洲国的存在。这一协议让张学良对蒋介石彻底绝望,因为一旦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他和他的东北军可能这辈子也没有机会回到东北了,而蒋介石给他的解释却是先消灭共产党的军队,而后打回东北收复失地。
可这次的张学良已经彻底地看穿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转而跟共产党接触,跟周总理谈了一次之后,张学良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和共产党的救国之心所打动,看到红军将士生活困苦,张学良决定先送给红军5万大洋以解燃眉之急,此后又多次向红军提供武器弹药和军需服装,此时的他已经基本倒向了红军这边。
张学良和杨虎城
但是蒋介石通过他安插的卧底得知了张学良正在跟红军接触后,恼羞成怒,鉴于靠东北军消灭共产党已经不可能了,蒋介石就把他的嫡系部队,胡宗南的第一军全部调到了西北地区,在原来包围圈的外围又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他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张学良,在张学良看来,蒋介石这哪里是要消灭共产党,这分明是要把我和共产党一起干掉。
这一举动彻底让张学良倒向了共产党,张学良对红军高级将领叶剑英说:内战我是一定不会再帮蒋介石打了,蒋介石这样专制,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实在不行我就发动政变,或者我跟你们上山去打游击。这边张学良已经在积极跟共产党商量怎么办了,蒋介石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为了消灭共产党,蒋介石继续镇压抗日力量,抓捕爱国人士,上海救国会的沈钧儒、李公仆等人也被他关进了监狱。这一举动让张学良对蒋介石更加不满,他飞到洛阳当面请求蒋介石释放沈钧儒等人,却被蒋介石一顿大骂,此时的张学良看穿了蒋介石革命的外衣上专制的本质,于是对蒋介石说:学良无能,东北军我难以说服大家,请委员长到西安亲自带领剿共。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到西安,并调集“天子门生”胡宗南等人调集30万大军向西安运动。12月7日在蒋介石的行馆里张学良声泪俱下的恳求蒋介石抗日,但是依然没有用,他换来的又是一顿大骂,到了此刻,如果想让蒋介石抗日,让东北军不被消灭能够打回东北,张学良只剩下了兵变这一条路可以走。
1936年12月12日清晨5点,“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的东北军冲进了蒋介石在华清池的行馆,蒋介石从卧室的窗户翻墙而出,逃走了,东北军全军出动,搜查骊山,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发现了蒋介石。这件事也让很多人打趣,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找到了蒋介石,难怪他叫“介石”。西安事变发生后虽然全国震惊,但是社会各界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却并不一致,有很多人认为蒋介石是中国能够对抗日本的最佳人选,张学良此举并不值得赞同。
为了抗日救国的大局,在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斡旋之下,在中外压力和跟中共中央的谈判交流之后,蒋介石接受了抗战救国的八项主张,张学良也宣布释放蒋介石。12月25为了保存这位昔日的结拜兄弟的面子,他决定亲自送蒋回南京,并在临走之时留下命令,由杨虎城将军来指挥他的东北军。
在得知张学良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以后,周恩来总理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机场想要阻止,但是还是去完了一步,周总理太了解蒋介石的为人了,如果亲自送他回南京,唯一与前往龙潭虎穴,凶多吉少。周总理没有猜错,飞机一落地,蒋介石就命令手下抓捕张学良,这之后更是把张学良软禁了长达半个世纪,直到1990年蒋经国也去世之后,张学良才终于结束了被软禁的生涯,恢复了自由之身。
其实在软禁期间,张学良曾经多次给蒋介石写信表达自己愿意以死报国,请求蒋介石允许他前往抗日,但是蒋介石心胸极为狭隘,张学良换来的确是军事法庭对他十年软禁的宣判。抗战胜利以后,在蒋介石的生日那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宋美龄,宋美龄表示这件事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他托宋子文送了一个钟表给蒋介石,意思就是说软禁期已经快要到了,并且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到东北的心情。
此时的张学良满心以为,期限已到更有宋子文的帮助,他很快就可以自由了,很快就可以回到东北,但是蒋介石的回礼很快到了,还是他送的那个钟表,但是钟表的时间被死死的定格在了5:30分,看到这里,张学良明白了蒋介石是在提醒他,1936年12月12日的那个清晨他永远也不会忘记,也永远不会放过张学良,看到这里,张学良绝望了,因为他明白他再也回不到东北了。
而相比较张学良而言,杨虎城将军的下场就更惨,西安事变之后他先是被逼迫地在国内待不下去,1937年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他被政府召回,他以为是让他去前线与日本人作战,所以他从法国回到香港。之后却被蒋介石欺骗囚禁了长达12年的时间,1949年9月在全国革命都取得重大胜利之后,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前夕,杨虎城将军和他的幼子、秘书等人全部被蒋介石杀害于重庆戴公祠。
晚年的张学良曾经评价蒋介石,观念陈旧,专制独裁甚至不如袁世凯,可见张学良对蒋介石的不满和对蒋介石为人的愤怒。他也曾经说过:我们父子二人都是为了国家做出牺牲,如果不是为了国家大事又怎么会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呢?但是张学良对于杨虎城将军的被杀的后果更是难过自责,他曾经说西安事变我才是主要负责人,是我愧对杨将军。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2001年10月14日,曾经的东北王,中国现代史的传奇人物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从1931年入关之后,他再也没有回过他心心念念的老家,这可能也成为一生的遗憾。可能是他自认为愧对黑土地上的东北父老乡亲,也可能是因为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但是无论如何,这位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来入侵战争胜利的爱国将领却再也没有回过家。
对于张学良本人来说,他先是因为苦求蒋介石抗日而被拒绝,看穿了蒋介石的专制,更是在日后被囚禁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看遍了人世间冷暖也看明白了蒋介石为人和心胸,可以说他对于蒋介石的为人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愤愤不平,这可能也是他看了李宗仁在回忆录里痛骂蒋介石之后,说跟他认识的蒋介石一样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