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取材于权威资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07年,张作霖与马龙潭、吴俊升等八人结拜,结为异姓兄弟。此后,兄弟几人互相扶持,在张作霖逐渐成为北洋军阀奉系首领的过程中,这几位兄弟为他提供了不少助力。
然而,八兄弟之间也并非没有矛盾,张作霖雄霸一方后,曾多次与几个兄弟有过意见相左的事候,甚至老三冯德麟和老四汤玉麟还曾背弃过他。虽然他们之间各怀心思,处处掣肘,但只有老八张作相,对他可谓是忠心耿耿,而张作霖对他也同样充满信任和重用。
在旧军阀中,张作相算不上有名气,他既没有独立的地盘和武装力量,也没有独立山头。一直在张作霖身边辅佐他。但在东北军中,张作相的地位却很高,前辅佐老帅张作霖四处征战,立下卓越功勋,后辅助少帅张学良稳固地位。张作相一直以辅帅的角色立足于东北,是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二号人物。
张作相于1881年出生在锦州义县,父亲靠着种地养活一家人,尽管每日辛勤劳作,还是难以维持家用。于是,农闲时,张父又做起了“吹鼓手”,每当有婚丧嫁娶之事,他便来赚点钱补贴家用。
张作相是家中长子,因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一直没有上过学,到9岁时,既没学名也不认识几个字。
张父张母虽然认为孩子走科举这条路行不通,但却也想要让他识字,也能他能够避免像自己一样的命运。
于是,张作相被送进了本村的私塾里,“作相”这个名字就是私塾先生给他起的。张作相发迹后,为举荐了那个给自己起名的私塾先生做了个小官。
受限于经济原因,张作相只在私塾待了三年便辍学在家,除了下地干活外,还学习了泥瓦匠的工作,给别人打下手。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东北地区陷入战乱。张作相一家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不久后,他来到族中一位叔叔家里做工,勉强谋生。这一时期,他与堂兄因一次打架斗殴被仇家盯上,堂兄因此没了性命。张作相也离家出走,流落到了奉天。
这一时期,张作相受尽人间冷暖。为了活下去,他做过泥瓦匠、四处打短工,尽管已经十分辛苦,但还是吃不饱饭。还几次因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被当作叫花子,甚至一度被巡逻的清兵无辜殴打撵走。
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张作相,逐渐萌生了反叛社会,出人头地的念头。1901年,在社会上混了几年后,张作相交了几个过命兄弟。这一年,年仅20岁的他和几个兄弟闯入了仇人家中,将打死自己堂兄的凶手杀死。
事后,张作相等几人当起了土匪。因为人少势弱,担心总有一天被剿灭,张作相几人一商量,决定去投奔同样落草为寇的张作霖。
张作霖听到张作相的名字后,惊觉两人名字只差一个字,但他们并非一家人,更不是亲兄弟。张作霖对他的加入自然十分欢迎。几支人马会合后,渐渐发展到了200多人的队伍,势力日益强大。周边土匪对他们虎视眈眈,官府也时刻想要剿灭他们。
在一次作战中,张作霖深陷重围,命悬一线,当时,张作相冒着枪林弹雨冲进去救出了他。两人也因此成为生死之交。
1903年,张作霖被官府收编,摇身一变成为了官身,张作相也紧随大哥走上了仕途。1907年,赵尔巽将全省旧军队编为八路巡防队,张作霖担任前路统领,张作相则为营长。此后,张作相一直跟随在张作霖身后,忠心耿耿,四处拼杀。
民国成立后,张作霖部编为奉天陆军27师,几年后,张作霖在奉天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1916年,张作霖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主政奉天之初,张作霖在用人方面与结拜兄弟汤玉麟产生矛盾,两人反目,事态进一步升级。
在这一关键时刻,张作相选择支持张作霖,与他一起对付汤玉麟,这让张作霖很受感动,并将他当作了自己最可信任的兄弟。
1919年,张作霖将奉天的安全工作交给张作相,任命他为奉天警备总司令,并担任27师师长。如此要职,足见张作霖对他的信任。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作相开始重点培养张学良,因为他早已摸透了张作霖的心思,张作霖做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把握好分寸。而在台前唱戏的自然就成了张作相的工作。但张学良之所以能够在奉军中迅速崛起,实际上是张作霖在背后撑腰。张学良晚年在提及自己在奉军中的发展时,还曾感慨:
“我在东北军能够短时间就做到那么高的位置,不是因为爸爸特意的关照,全仗着老叔张作相的帮忙。”
张作相虽然兄弟八人中最有能力的,但他为人却是最忠心不二的,且没有野心,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辅帅的重任。
张作相为人忠厚,有侠气,更有大局观。1921年,张作霖计划让他担任黑龙江省督军。不料,他却推荐了吴俊升,直言“这对我们的前途和事业都有好处”。像这样婉拒升迁的情况还有几次,并非因为他能力不够,资历不够,而是他为了东北军的团结和大局考虑。张作相的高风亮节也为他在东北军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25年,郭松龄起兵反叛兵败身亡,在讨论善后事宜时,张作霖有意将郭松龄的部属“一律根除”,吴俊升、汤玉麟等人也十分赞同,但他们的目的是想要“借刀杀人”,以此来削弱张学良的势力。
然而,在这时,张作相却一再苦劝张作霖“网开一面”,尽管这一意见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但他依旧坚持,在会上竭力辩论达两个小时之久,最后甚至失声痛哭起来,哽咽地表示:
“如果非要杀掉他们,那就先杀了我张作相吧。”
最终,张作霖没有在军中大开杀戒,这也避免了奉系内部一场自相残杀的惨剧。而张作相的哭谏也为他在奉军上下赢得了更多声望。
1928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张学良远在北京。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就将来由谁主政展开了激烈争论。张作相一度被公推为东三省保安司令,军中甚至亲自将印信和公推书送到他家中。但张作相态度始终如一,坚持表示一切等张学良回来后再说。
13天后,张学良回到奉天,一边处理父亲后事,一边与军中元老讨论由谁主政东北。期间,他曾三顾茅庐,请张作相主政东北。
面对唾手可得的名利、地位,张作相坚决推辞,并支持张学良上台,直言:
“老帅在世时,常要我关照汉卿,我如就任此职,无颜对九泉之下的老帅。汉卿年轻有为,子承父业名正言顺,大敌当前不能再拖了。”
就这样,张学良上台了,而张作相而已如所说的那般,尽心竭力辅佐张学良,维持东北稳定。
1933年,张学良下野,张作相举家迁往天津,退出军政界,过上了养老生活。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后,他还曾四处奔走,设法营救,但终究未能成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作相在东北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威望,为此,蒋介石多次邀请他出山,在东北任职,但均遭到他严词拒绝。
蒋介石战败逃往台湾时,还曾派人请张作相一同赴台,并送来了飞机票,为其一家人预留下空位。张作相仍然不为所动。
张作相虽然也曾是军阀,但在涉及国家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始终有着自己的坚持。抗日战争期间,闲居天津的他,多次拒绝为日本人做事,保持了民族气节。
此外,张作相还曾支持儿子张廷枢奔赴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
日军在东北肆虐、侵略期间,在东北军中任职的张廷枢率112师奋起反抗。1933年4月底,中共向张廷枢军中派去了秘密党员张公干、李平一等同志,张廷枢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向他们承诺说:
“是我请你们共产党来的,这事只能我一个人知道。”
张工干等人在112师内多次受邀担任教官,为军中战士们上政治课。当时,112师内部的进步氛围十分浓厚。
1935年底,因对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做法不满、失望,张廷枢向张学良辞行,离开了东北军。面对张学良的极力挽留,他直言:
“如果东北军去打日本,我第二天就来报到。”
在他的影响下,东北军中接连有4位高级将领离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张廷枢曾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营救,但没能成功。他们在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后,决定奔赴革命根据地。
1937年8月,张廷枢来到太原,此时,这里已经有数百名来自东北的爱国学生和中下级军官了。张廷枢的到来,让大家找到了主心骨。
很快,张廷枢便找到了周恩来,并向他表达了希望抗日报国的愿望。周恩来听后,十分欢迎。不久后,在周恩来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专门为他们创办了训练班。
两个月后,张廷枢率领训练班的100多人抵达八路军总部,他们获得了“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的番号,张廷枢被任命为司令员,为加强军中政治工作,八路军总部还为其安排了政治部主任。毛主席和朱老总还曾亲切接见过他们,对他们的抗日精神表达了敬佩。
1938年,张廷枢来到延安,并进入抗大学习,这一时期,他与多名共产党将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抗大毕业后,他便随聂荣臻开展起了组织抗日游击队的工作。
1940年,张廷枢因病情严重,经党中央批准,前往香港治病。此后几年,他一直处于疗养状态。虽然没有出现在抗日战场上,但他却时刻关注着国内抗日的发展。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廷枢拒绝蒋介石拉拢,并支持共产党的主张。
张廷枢最遗憾的是,没能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北京解放后,他在共产党内的许多老友前来看望他,并叮嘱他好好养病。但1949年7月23日,张廷枢还是病逝了,时年45岁。
参考资料:海燕2016年11期、做人与处世2016年9期、沈阳日报、人民网、抗日战争纪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