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傅作义算得上是一个“异类”,军旅起家的他做派正直、体恤百姓、爱护下属、两袖清风、思想进步。家中长女傅冬菊受父亲影响,自小就正直善良,十分地有担当。
解放战争期间,傅作义为蒋介石集团坐镇北平,这座前朝旧都,此时还生活着二百万生民百姓、城中还有传承千年难以计数的珍贵文物。
我党为了家国大义、保护中华文明传承、和百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对北平选择围而不攻,主张以谈判的形式和平解放,在我党的不断努力和傅冬菊的积极斡旋下,傅作义放弃抵抗、率部起义,避免了同胞之间骨肉相残、生灵涂炭的惨剧。
傅冬菊为北平和北平人民立下大功,傅作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为倚重的长女早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
傅作义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发迹于军旅,军校出身的他军事素养出众,是战场上的一员悍将,他出身底层深知民间疾苦,当年还是底层军官时,十分体恤自己的下属。
1922年,长女傅冬菊出生,傅家添丁进口这本是一件好事,这时的傅作义已经做上了团副,在晋军中算的上小有权力的中级军官,他本可以像其他军官一样剥削战士让家人过上富贵生活。可傅作义却不一样,他拿出自己不多的津贴分给战士们用作练兵,因此家里的生活很是拮据。
自小,傅冬菊就十分懂事,独立自主,她以父亲为榜样,作为长女她早早就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孝顺长辈,爱护弟妹,自小成绩优异的她文笔很好,故经常为新闻报纸撰写文章赚些稿费补贴家用,小小年纪就很有担当。
抗战时期,傅冬菊来到重庆就学,读书期间她接触到马列主义,对革命思想深深着迷的她加入了进步青年团体并为宣传革命四处奔走。
那时东部沦丧,大量有志之士和知识分子齐聚陪都重庆,清北复旦的知识精英齐聚的西南联大更是人才济济,傅冬菊在考入联大后不久,在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的影响下,秘密成为我党正式一员,暗中发展革命事业。
常年给媒体供稿的傅冬菊,深知新闻报纸对大众思想的重要导向作用,这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往往是民心争夺的胜负手。在平津战役爆发前夕,傅冬菊受到组织委派,作为“卧底”潜伏在自己父亲的身边向我党秘密传递情报。
傅作义对于自己的女儿深信不疑,放眼北平没有哪个人敢把“共党”的“帽子”扣在傅大帅的千金头上,傅冬菊可以说是潜伏的绝佳人选。
1949年春节前夕,我军几十万大军将北平城团团围住,此时的北平已是砧板上的鱼肉,对手是丧了胆的二十万溃军,攻下只是时间问题。
我党以民为重,何况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对于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中央要的不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的北平。傅作义也不愿见到生灵涂炭,这一点他和我党利益高度一致。
经过多日观察,对父亲的心思了解了七七八八的傅冬菊,以亲情作为切入口晓明抵抗的利害对父亲循循善诱,并利用自己在国共两党之间桥梁的身份,让父亲的同袍、战友们轮番上阵卸下来所谓“忠于党国”的忠臣孝子的负担。
终于,傅作义的抵抗思想慢慢松动,傅冬菊在帮助父亲落实起义后的待遇问题后,傅作义心中最后一块大石尘埃落地,北平和平解放在傅冬菊的来回奔走积极斡旋下板上钉钉。
立下大功的傅冬菊,绝非贪恋名利之人,她在建国后继续投身于热爱的传媒事业之中,在舆论战线上以笔为戈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