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着众多下属的面,蒋介石把周总理称作自己的部下,他的说法让在场所有人摸不到浑头,这件事发生在1936年12月,双十二事变爆发之后。
为了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总理千里迢迢从延安驱车来到西安,说服还在气头上的蒋介石,让他主动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
面对周总理的示好,蒋介石却并不领情,他用部下来称呼周总理,目的就是让对方在众人面前丢掉面子。
不过,一向的周总理可没被他刁难住,总理一番巧妙的回答,不仅给了蒋介石台阶,还让在场的所有人对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刮目相看。
面对蒋介石似有若无的奚落,总理会给出怎样的回答?两个政党的领导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西安事变,再次相见
1931年,日本关东军侵犯中国东北,进而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侵华行动。
此时国共两党还处在水火不容的状态当中,双方都把对方视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很快,民族矛盾将会取代阶级矛盾,成为困扰中国人民的主要矛盾。
所以我党领导人一致认为,对抗国民党反动派已经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联合国民党,共同对日本侵略者重拳出击。
国共合作抗日的事情,必须提上日程,我党有着这样的觉悟,蒋介石可没有。
到1936年为止,他都一直在积极践行反共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嚣张的行径视若无睹,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的国民党将领,曾经给蒋介石发来电报,请求他出兵增援,共同抵抗关东军。
可蒋介石对此的回复却是敷衍了事,丝毫不放在心上,他的行为,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积极抗日的具有爱国之心的国民党将领的高度不满。
张学良和杨虎城
其中,就包括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
他们二人时刻牢记着自己中国军人的使命和职责,都认为现在大敌当前,中国军人应该放下彼此心中的仇恨,一致对外,同仇敌忾。
所以他们三番五次的给蒋介石发电报,从最开始的诚恳请求到后来严正建议,他们的内心也越来越焦虑。
如果得不到蒋介石的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本无法建立,在一个已经分崩离析的中国面前,日本侵略者的所有侵略行动都会事半功倍。
两位将军经过仔细的思考和慎重的斟酌,最终决定发动西安事变,他们使用计谋将蒋介石骗到西安,再将其软禁起来,禁止他与外界心腹沟通。
在来到西安赴约之前,蒋介石自己也没有想到,两个下属竟然会如此胆大包天,敢限制他的自由行动。
其实,对于张学良和杨虎城而言,他们这么做也只是在铤而走险,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都别无选择。
蒋介石遭到软禁的消息传出来之后,许多国民党内部的将领都打算联合起来,共同讨伐张杨二人。
他们往两位爱国将领的身上泼脏水,将之解读为破坏国民党内部团结的反动分子,并且要求所有国民党士兵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对其发动反击。
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慌了阵脚,着急忙慌的赶往西安,希望能够从中斡旋。
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也一直密切关注着西安的变化,从她内心来讲,国共合作抗日,是她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当时社会上活动的所有力量,都无法从实际上给予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帮助,所以,他们决定向中共中央发起联系。
张学良和杨虎城
两个人商量了一番,成功联系上了延安方面,大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认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必然的时代使命,共产党一直希望推动此事的形成,西安事变,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周总理主动请缨,希望亲自赶去西安,处理合作大事,这件事情交到别人的手里,他总担心会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只有自己处理,他才能完全放心。
毛主席信任周总理的能力,只叮嘱了他一件事情,务必保证自身的安全。
说来荒唐,周总理的车刚刚开出延安,就遭到了反动派的埋伏,好在总理反应迅速,再加上随行的其他同志豁出命来保护他,他才能够逃出险境,成功抵达西安。
蒋介石刚一见到周总理,两个人就像火星撞地球一样,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和蒋介石
老蒋说出的第一句话是:
“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跟我保持同样的立场。”
听到这话,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脸色变了,周总理随行工作人员的脸色也变了。
全场淡定自若的人,除了蒋介石之外,就只有周总理本人,对他而言,老蒋的开场白,就像是下马威,又或者是挑衅。
拿他们过去的上级领导和下属的身份来说事,也像是蒋介石为了挑拨离间想出来的办法。
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张杨两个人对周总理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国共两党的计划破产。
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从西安顺利逃脱,还能继续他剿共的大业,只可惜,周总理绝对不是被他三言两语就能够难倒的人,面对老蒋的刁难,他自然也有一套回应的办法。
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
当时场面有些尴尬,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在心中暗暗猜测,两个敌对政党的领导者,过去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实际上,他们曾经确实是上级和下属,这段经历,可以追溯到黄埔军校时期,那个时候,国共两党还是彼此暂时的朋友。
曾有欣赏,分道扬镳
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革命党人认为,他们应该在大陆地区开办一所军校,用最先进的治学理念,教育出一批文能指挥、武能上马的军事人才。
他们对军校的定位,是一所综合性质的高等教育院校,有过留学经历的人,会把它对标美国的西点军校。
孙中山先生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还没有完全暴露出他的野心,他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认可,所以也成功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孙中山先生希望他能够挑起大梁,带动黄埔军校向上生长,老蒋非常感激先生对他的赏识,一开始的工作也确实是尽心竭力。
当时周总理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也被拉到了黄埔军校当中。
十年前,他就已经威名远扬,那时候他领导学生运动,和许多思想领域的优秀前辈关系匪浅,与反动政府斗智斗勇。
他来主持政治工作,完全能够大展拳脚,在国外,他和赵世炎等青年才俊一起,为中国劳工打官司,为中国工人谋利益,同样十分出色。
所以政治部主任的职位交给他,完全能够服众,周总理此时也不过才26岁,前途已经不可限量。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风华正茂的蒋介石和周总理,曾经有过短暂的意见上的一致时期。
他们都认为,黄埔军校应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所以大家不只要在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上提升自我,还需要在德智体美全方面做到均衡发展。
为了更加了解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情况,周总理一手开创了黄埔军校中的戏剧社,教会大家读懂人心。
有时候闲来无事,蒋介石也会到戏剧社外,观赏学生们的表演,再假装内行地点评几句,校长的要求,大家总是耐心倾听,有时说到兴头上,大家都会开怀大笑。
难怪总有人说,学校就像象牙塔,黄埔军校里的蒋介石,是戴着和善面具的蒋介石。
随着办学时间渐长,周总理却发现,他和众多国民党高层之间的理念逐渐发生了偏差,尤其是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蒋介石更是毫无保留的暴露了他的真实面目。
蒋介石(左一)
他是个相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管做什么工作,考虑的唯有利益二字,民族情结,家国大义,在利益面前,对他而言不值一提。
改组国民党之后,许多曾经心怀大志的国民党干部,也逐渐变得和蒋介石一样面目全非。
周总理逐渐意识到,脱离黄埔军校,重新寻找新的革命人才培养道路,才是他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在这一阶段,周总理已经预料到,蒋介石总有一天会背叛革命,只是他没有想到,那一天来得这么早,而蒋介石的手段又那么狠毒。
两个理念不同,三观不同的人,最终走向了分道扬镳的局面,随后十几年的斗争生涯中,他们再未见面。
周总理谈不上多么了解蒋介石,但对此人也有一定的认识,他知道蒋介石自私自利,始终以个人为中心,不过,他极其爱好面子,最无法容忍别人对他指指点点。
所以此次张学亮和杨虎城发起的西安事变,无疑挑战了他的底线。
他选择亲自来到西安,除了想与国民党高层深入商谈国共合作抗日的大事情之外,也想成为张杨二位将军的依靠。
只可惜,蒋介石一向两面三刀。
他刚刚答应我党高层,不会与张学良和杨虎城为难,转过头,他就把二人分别软禁,杨虎城也被他迫害致死。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软禁了大半生的张学良也才恢复自由。
虽然西安事变给两位当事人带来了终身的伤害,但不可否认,它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件事情,在那之后,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的局面便逐渐打开。
面对蒋介石不怀好意的开场白,周总理十分从容不迫。
接下来他的回应,让在场所有人交口称赞。事件亲历者晚年回想起来,都还在为周总理的智慧而折腰。
巧妙应对,走向一致
周总理回复蒋介石:
“如果委员长您能顺应时势,响应两党合作抗日的需求,那么别说我可以听您的话,我们整个工农红军,也能听您差遣。”
这番回答,实在是巧妙到了极致,周总理没有驳回蒋介石的面子,在众人面前给足了他的威风,并且还递给了他一个台阶。
总理此番来到西安,最大的目的就是和平谈判,不到万不得已,他当然也不希望得罪蒋介石。
但与此同时,周总理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听话”当然可以,但是“听话”的前提是国共合作,两个政党通力合作,共同对抗外来侵略者,这才是中国人的第一要紧事。
为了这一重大事项,我党可以做出让步,我们的立场不会动摇,原则也不会改变,蒋介石目前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与我们合作。
过去的恩恩怨怨,我们也可以既往不咎。
总理与人交往的智慧,从这件事情便可见一斑,他后来成为我们新中国的外交工作负责人,当然也是有迹可循。
蒋介石还能怎么做呢?只有答应配合罢了,后续的国共合作,也的的确确成为了我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原因。
国民党负责在正面战场迎击敌人,利用他们的资源和装备优势,与日本侵略者硬碰硬。
不可否认,没有国民党将士的倾力付出,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不可能取得胜利,而共产党则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当中,主要负责在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周旋。
八路军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优势,带着敌人漫山遍野兜圈子,让日本人听到我们的名字和番号,就自乱阵脚。
同时,我们还在隐蔽战线花了不少功夫。
数不胜数的我党优秀特工,利用无线电技术等技能,成功破坏敌人的后方计划,为我军前线传递了不少关键信息。
不管是哪个战场,不管是哪条战线,中国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危险,也同样伟大。
皖南事变
可惜的是,1941年,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蒋介石就有了异心,他发动皖南事变,大肆破坏我党行动,疯狂屠杀我党战士,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共产党和国民党,谁的目光更长远,谁的理想更高尚,两者高下立现。
结语: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完全豁出了自己的性命,只为了威胁蒋介石,让他改变消极抗日的决定。
周总理亲涉险境,和蒋介石理智周旋,同样也是为了家国天下,抗日征程中,我们伟大的国家出现了太多仁义之士,正是因为他们存在,中国才能始终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