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开国大将粟裕所著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有关宿北战役一段评语,成为日后网友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粟裕写道:“如果这一仗我们被打败了,上下之间和兄弟部队之间就容易相互埋怨,就要花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弥补过来。”

对于宿北战役,粟裕为何给出这样的评语?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一、爱将叶飞转战山东,碰上意料之外难题。

1945年9月,上级对新四军部队进行战略大调整。从江南北撤苏浙军区的叶飞所部第一师调往山东,接替由山东调往东北的八路军部队防务,粟裕则率领苏浙军区主力北上,完成苏北和山东两大战略区域的军事布局。

原本已经接到挺进东北命令的叶飞,由于东北战局发生了变化,不得不留在了山东,编入山东野战军作战序列,成为山野的一纵。

然而,这支粟裕麾下,在江南地区善打歼灭战的劲旅,山东野战军最大的一支主力部队,刚开始却出人意料遭遇一系列的困难。

1946年6月下旬,敌第二绥靖区司令部王耀武集中美械装备李弥的新8军、阙汉骞的第54军,旧装备的73军、96军等4个军12个师的兵力,乘我山野主力部队准备南下津浦线作战之际,趁虚而入连下即墨、胶县、章丘、益都数城。截至7月5日,敌东西两线部队在周村、张店会合,初步打通胶济线。



王耀武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卫山东根据地,陈老总命令担任二梯队的一纵停止南下,配合鲁中军区作战。谁知,一纵划归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指挥,征战一个多月,居然打得并不理想。

据叶飞事后回忆:“一纵3旅7日攻击文祖镇敌96军一部,切断胶济线占领打援阵地。不料,鲁中部队攻击淄博一夜未得手,就撤出战斗,这次打援未成。一周后,渤海军区第7师围攻青州,打了一夜也匆忙撤退,一纵打援又没打成。为了保卫临沂,一纵留在鲁南打了三仗,都未能打成歼灭战,打成消耗战、击溃战,很窝囊。”

事后,一纵政委赖传珠向陈老总、黎玉和上级报告,暴露出的问题更加触目惊心:“一纵初到山东八个月来,除泰安战后补充质量很坏的千余人俘虏外,没有得到任何补充,部队减员3500人以上。目前平均每个团只有1400人,重武器背不动,被服厂、炮弹厂、后方医院需要自办,部队转移要自己抬伤员,连续战斗实有困难。”

糟糕的是,一个月后,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出动马励武的整编26师、配属的第1快速纵队,配合驻防台儿庄的冯治安的第33军,对我军的鲁南地区发动进攻,企图拿下枣庄、峄县,打通津浦线与王耀武部会合,进而迂回攻占鲁南军事重镇临沂。



薛岳

由于情报不准确,仓促率领一纵的叶飞刚赶到峄县以南地区,就碰上敌整编26师、第33军、敌预备队整编51师的猛攻。在敌第1快速纵队坦克的冲击下,初次与坦克交手,既缺乏反坦克武器,又没有反坦克作战经验的一纵,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被迫撤出战斗,敌军顺利拿下枣庄、峄县,敌人的报纸连篇累牍报道“鲁南大捷”的消息。

战后,毛主席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提醒陈毅、粟裕:“敌既不打通津浦,又不切断陇海而进攻临沂,其目的是欲调动我苏北主力北援,以便先解决苏北,然后以苏北、苏中12个旅以上兵力进攻山东,我们切不可上当。”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粟裕主动赶往沭阳与陈老总会合后,连夜研究敌情,决定集中山野一纵、二纵、7师、8师、华野九纵24个团的兵力,先吃掉新任师长戴之奇的整编69师,再将当面敌人各个击破。然而,意料之外的事情再度发生了。



叶飞上将

二、叶飞发火:“怎么能甩下一个纵队不管呢?”

12月15日清晨,叶飞率领一纵、8师,经过两夜隐蔽行军,按时抵达晓店、嶂山镇西北的位置。黄昏时,忽然接到山野指挥部的命令:“敌11师已向南全线溃退,命令一纵向井儿头、晓店穿插,切断其与69师之间的联系,协同二纵消灭敌69师。”

出乎叶飞预料的是,当一纵赶到战场时,胡琏所部整编第11师并没有任何撤退的迹象。虽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头的叶飞,果断下令各旅撤回原集结地点,并派纵队副司令员何克希,去3旅传达撤退命令,但是3旅2个团出其不意俘虏胡琏的工兵营后,一口气打到距其师指挥部只有几百米的地方。

由于兵力不足,第二天一早,我军这两个团被敌18旅一个反包围困住。何克希给叶飞发了急电:“8团、9团撤退不及,恐怕要被敌人包饺子了。”得到电报的叶飞,急出了一身冷汗。



战斗到下午15点,由于情况不明的因素,胡琏没敢投入重兵进行攻击,3旅的两个团好不容易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事后,一纵有人质问山野前指:“是谁下达的出击命令?究竟是从什么迹象上,判断敌人全线溃退的?”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答。雪上加霜的是,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17日清晨,胡琏指挥整编11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8师防守的峰山阵地、一纵7团控制的三台山、蔡林、沈庄阵地发动猛攻,宿迁之敌第118旅与曹家集的18旅协同作战,向高家洼阵地发起进攻。

就在战斗发展到白热化的时候,坐阵山野前线指挥部的陈参谋长给叶飞打来电话:“飞机狂炸、大炮猛轰,敌人连续攻击,8师的阵地很难抵挡要求撤退,我已经同意了,你们一纵也马上撤退。”



叶飞一听这话如遭雷击,他大声说:“敌整编11师正向一纵阵地疯狂进攻,后路早已被敌切断。如果现在要撤退,不但我军整个战略意图要落空,而且部队会造成混乱,你来一纵加强指挥。”

哪知,陈参谋长生气的说:“敌人封锁得很厉害,带一个警卫班也进不来,8师已经撤了,你们撤不撤我不管了。”话未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听到这里,叶飞不禁火冒三丈:“怎么能甩下一个纵队不管呢?”他用力把话筒往地上一摔。一旁的一纵副政委谭启龙、参谋长张翼翔听到这个命令后,顿时脸色大变,齐声问道:“叶司令员,这该怎么办?”

当时战场态势很明显,只有一万多人的一纵,大白天在被敌人火力密集封锁的开阔地,真要违背打仗常规的做法主动撤退的话,不但不可能安然无恙的撤出战斗,而且稍有不慎,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三、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军痛歼整编69师。

面对指挥部众人的疑惑目光,叶飞斩钉截铁的说:“白天不能撤,撤的话,两面敌人一夹击,整个纵队就全完了。我们无论如何要坚持4个小时,坚持到黄昏,才能一个冲锋打开口子,趁机突围。”

一旁的副政委谭启龙语重心长的说:“坚持4个小时,就要确保高家洼、沈庄等最后阵地安全。这个阵地不保的话,一纵后果不堪设想,7团能否守住阵地是问题的关键。”

叶飞见状下令:“各部队除留少数警戒分队外,其余一律在战壕里睡觉,养精蓄锐准备黄昏时冲锋突出去。”为了以防万一,叶飞派遣3旅参谋长谢忠良,亲自去7团阵地督战。临行他给谢参谋长下了一道死命令:“记住,你无论如何也要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

与此同时,胡琏的整编11师118旅在12架飞机、一个榴弹炮团的火力支援下,向3旅7团防守的阵地发动集团冲锋。仅两个小时,固守蔡林、高家洼我军阵地的两个营,只剩下几个人。战斗到下午15点30分,7团只剩下东西长只有一公里,南北宽不到两公里的小山头阵地。



就在7团最后的阵地岌岌可危的时候,叶飞当机立断命令1旅、2旅提前一个小时出击,对敌118旅的侧翼进行突然反击。

求胜心切的胡琏,根本没有想到叶飞会突然发动反击,猝不及防全线崩溃,反被一纵赶过宿迁运河,不得不在运河对岸构筑工事转入防御。

让叶飞始料不及的是,戴之奇的整编69师一个旅趁机突围。手头上只有一个营的叶飞,眼见大批敌人从他的指挥部前四散奔逃,迅速组织警卫员、机关干部、勤杂人员、炊事班、甚至抬担架的民工投入战斗,配合1旅、2旅将这股逃敌就地歼灭。

就在一纵浴血奋战的同时,粟裕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山野前线指挥部随即下达一道最严厉的命令:“9旅配合九纵,必须在18日拂晓前,坚决拿下敌整编69师师部所在地人和圩,不然的话将遭到纪律的严惩。大敌当前,无论是旅长、团长、营长,凡是拒不执行命令的,一律就地枪决。”



在粟裕的严令下,韦国清率领二纵、九纵全力以赴,战斗到19日清晨,除困守苗庄的敌41旅300余人逃往皂河,戴之奇的整编69师最终全军覆没。

此战,我军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取得歼敌2.1万人胜利,这个意外的胜利,也是山野、华野会合以来,第一个胜仗。

战后,野战军司令部召开总结会,叶飞专门找到陈老总,将山野前指负责人大白天要求部队撤退一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并要求在总结会上提出严肃的批评。

陈老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不再追究此事的同时,主动开导叶飞,考虑到团结一致共同工作的重要性,叶飞的气也消了,不再提这件事了。



这件发生在宿北战役的小插曲,虽然就此划上了句号,但是粟裕对于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保持清醒的认识。

在回忆录中,除了对于此场战役给予高度评价,称为“华东战区一个转折”之外,粟裕还指出:“这次作战是两支野战军会师后,在战役上初次协同作战。这仗打胜了,两支野战军合并后新的领导机构,所属部队之间就产生了彼此的信任,这都是无价之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