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万人居然打不过10 万人,北伐军究竟厉害在哪?难道真能以一敌八?事情远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北伐主要针对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三大军阀。这几位不仅互相不团结,而且简直就是死对头。孙传芳曾跟张作霖打得不可开交,把张作霖势力赶出南方;他原本属直系,后来叛出自成一派,和吴佩孚也矛盾极深。吴佩孚与张作霖更是在两次直奉战争中拼得你死我活。这三人各怀心思,不互相争斗就不错了,更别提联合起来对抗北伐军。
北伐军首先把矛头对准吴佩孚。当时,吴佩孚正和张作霖一起攻打冯玉祥,根本没把北伐军当回事,主力部队都没及时投入战斗,等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看到吴佩孚陷入困境,孙传芳不仅不帮忙,还想坐收渔翁之利,等吴佩孚和北伐军两败俱伤后再出手。结果,北伐军解决完吴佩孚,就转头对付孙传芳了。张作霖虽想援助,但东北离战场太远,有心无力。等孙传芳逃到东北时,张作霖自己也元气大伤了。
这三大军阀内部也不团结。就拿吴佩孚来说,他手下有一支5万多人的湖北地方势力,表面支持他,实际各有想法。孙传芳虽说掌控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五省,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但各省武装各自为政,他更像个盟主。安徽省督办陈调元觉得孙传芳是直系叛徒,还打算投奔吴佩孚。江西部队2万多人,内部分成四派,其中一派首领和北伐军关系密切,还写信给汪精卫,表示支持北伐军攻打吴佩孚。
北伐军和孙传芳作战时,广东政府一个电话,就策反了孙传芳麾下第四师师长赖世璜。赖世璜不仅交出作战计划,还当起了内应。滇军第一师师长杨如轩见北伐军节节胜利,也主动联系广东政府谋官职。浙江省长夏超直接倒戈,当了北伐军第十八军军长兼浙江省民政长。这仗还没开打,军阀内部就人心惶惶了。
北伐军能如此厉害,苏联的支持功不可没。1924年到1926年,苏联给广州国民政府送来了大量物资,价值约400万卢布,有步枪15000支、子弹2000万发、重机枪190挺等,还有超过1200万卢布的直接经济援助,其中270万卢布用于建设黄埔军校。
苏联不少将军也参与制定北伐计划,这个计划就是苏联元帅加伦提出的。加伦可是苏联五大元帅之一,获得苏军史上第一枚红旗勋章,在红军战士心中如同英雄。北伐军从军到师一级,基本都配有苏联顾问,司令部、炮兵、空军等各兵种顾问都是苏联人。围攻武昌时,北伐军运用海陆空协同战术,这让北洋军阀根本招架不住。对他们来说,这种现代化战争模式见都没见过,完全被北伐军降维打击,就算吴佩孚熟读兵法也无计可施。
此前北洋军阀之间打仗就像闹着玩似的。比如第一次直奉战争,双方投入20万人,结果伤亡才2000人,这场战役居然还被英国驻华武官评价为辛亥革命后最惨烈的一战。段祺瑞甚至公开下令,不许部下用重炮攻击,怕伤亡太大。张勋和段祺瑞作战,消耗300多万发子弹,最后才打死28人。除了少数大规模战役,多数时候军阀间打个电话沟通,能不打就不打,能花钱解决就花钱,不行就拉帮结派吓唬对方。士兵大多也是为钱打仗,给钱就打,没钱就叛变。
而黄埔军校为北伐军培养了一批基层军官,像杜聿明、胡宗南等,后来都成了国民党名将,当时他们只是北伐军中的小连长、小排长。黄埔军校教学时间虽短,但很重视政治教育和纪律培养,让北伐军在精神层面远超军阀部队。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教授就说过,黄埔军校毕业的少将以上军官,很少有投降日本的,这和黄埔军校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氛围分不开。
战争的胜利,从来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北伐那会,北伐军在老百姓中间做了好多宣传,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老百姓都自发地给北伐军送信、带路。国民军以前虽是军阀队伍,但当它开始为人民谋福利后,那可是实实在在地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国民第二军副军长鲁涤平就说过,从广东一路到茶陵,每到一处都能深切感受到群众的热情,这种欢迎可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大家心里清楚,北伐军是在保护他们,是为了帮他们争取自由解放!
随着北伐不断取得胜利,湖南、湖北、江西这些地方,农村大革命的热潮那是一浪高过一浪。到1927年6月的时候,全国有15个省区都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多达900万人。好多农民都主动跑去支援前线,有些还直接上战场打仗、阻击敌人。就说平江战役吧,农民的支援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民国日报》都报道说,这次能拿下平江,全靠农民!
而且北伐战争能得到老百姓这么热烈的回应,国共合作的功劳可不小。正是国共两党携手并肩,才让北伐战争顺顺利利地推进,掀起了这场伟大的革命浪潮。就像电影《大决战》里,蒋介石在淮海战役战前动员时讲的:“20年前,我从徐州出发,开启了第二次北伐,国家因此实现统一。那时,我们所到之处,老百姓那是真心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象,仿佛还在眼前。” 不过这时的他却已经被人民给抛弃了!所以注定败局已定!